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与服务体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与服务体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要] 按照人力资源配置理论、人本管理理论的观点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高校毕业生就业属于广义的人力资源增量配置。在通过出台就业政策与服务措施对资源进行配置时,应坚持人本管理的理念,遵循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初次性、就业群体的主体性、就业技能的专业性及就业时间的集中性特点。对于当前就业政策与服务措施在执行中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多部门管理及部分政策志愿者性质、过渡性质突出,吸引力、实际操作性缺乏等问题应予以重视。建议以就业一卡通(就业身份证)制度为依托,构建由学校到社会无缝隙对接机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校;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与服务体系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26日

一、研究问题的基本理论与依据

(一)人力资源配置理论。广义的人力资源配置是以国家为系统,依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一定的方式和媒介,对其范围内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组合的管理行为,是使其范围内的人力资源配置到社会所需要的众多领域(部门、单位)和劳务生产上去,使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合理高效地结合,产出最佳的效益,发挥人力资源的总能量,提高社会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就人力资源配置的状态而言,可将配置分为增量(即追加的人力资源)配置与存量(即在业人员)配置两部分,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属于广义的人力资源的增量配置。

(二)人本管理理论。所谓人本管理是指以人的全面而自在的发展为核心,创造相应的环境、条件,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组织共同愿景为引导的一套管理模式。人本管理强调为其成员的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国家的必要引导两方面,在国家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及服务措施中需要重点予以考虑。另外,在以人为本管理过程中应遵循基本的准则,主要有个性化发展准则、环境创设准则、引导性管理准则及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准则。这也是国家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与服务措施应该坚持的原则。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我国三大就业问题之一,也是国家就业任务的重中之重。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就业压力已从2003年的20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0余万人。这一庞大群体就业不仅仅涉及学生本人利益,更涉及到千家万户以及国家的稳定与长远发展。这一群体就业不同于其他人群,有其鲜明的特点,分析其特点对于国家就业政策的制定与服务措施的出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初次性。高校毕业生在进入学校前大多数没有过工作经历,属于初次就业。这一特点使他们对社会就业环境往往比较陌生,对就业、工作没有相对全面理性的认识,在工作的选择上盲目性突出。这种盲目性导致毕业生频繁的选择、变动工作,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同时也对企业培训资源造成了浪费。当然,同样由于这一特点也使其比较容易接受企业文化,可塑性强,特别是能够没有任何束缚或负担的在企业正确引导下成长与发展。

2、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的主体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从数量上越来越多,从时间上越来越长,特别是从我国高级人力资源增量来看已经占据了主体地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的主体性越来越突出,这一群体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必将为国家的快速发展与和谐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这一特殊就业群体,为其顺利就业提供快捷、顺畅与周到的帮助与服务。

3、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的专业性。高校毕业生通过几年的大学学习,不仅做人做事更加成熟,而且系统学习了一个或两个专业,接受了先进的专业理论教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储备了今后就业与发展的专业资本。这种专业性的就业技能成为其今后就业的竞争优势,是其他就业群体或就业人员所不具备或不能比拟的。毕业生一旦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摸索、适应,便能够将这种潜在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4、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间的集中性。就我国目前人力资源市场看,就业常态化已成为趋势。但是不同就业群体,从就业时间看还是有所不同的,即就业有旺季与淡季之分。比如,进城务工人员就业、二次或多次择业人员,其就业旺季一般出现在春节过后。高校毕业生一般在毕业当年的6月份集中派遣,7月份毕业生离校后到用人单位报到。每年近70%的毕业生就是在此时间集中完成就业、报到,毕业生就业时间集中性特点明显。

二、当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及服务措施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相关部门、人员重视不够,政策宣传不深入。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组织机构健全,配备了一定的专业工作人员,但距实际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处于一线的服务人员队伍相对缺乏,使得他们在完成大量的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任务的同时,还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相关政策并组织学生学习,这就导致其对学生的宣传往往停留在政策告知的层面,谈不上研究政策后“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服务。这样一来,表面上学生是了解相关政策,但从内心来讲往往一知半解,更谈不上重视与参与了。所以,各高校应减少一线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量,使其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研读政策、宣讲政策、执行政策,从而为毕业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涉及综合管理或多部门管理,政策执行要求不统一,执行落实不顺畅。由于高校毕业生身份的特殊性,使其在求职、择业、就业过程中,特别是毕业前与毕业后需接受不同部门的管理与服务。在学校,学生毕业前主要由学生管理部门、教务管理部门、就业服务部门、团学组织及保卫部门提供相应的服务,学生一般都比较熟悉而且部门集中、服务内容明确,政策的落实比较顺畅。在学生毕业后,除教育、人事、团学组织外,社保、户籍、财政、工商、银行等部门都需要接触,而这些部门所负责的业务专业性强、要求多、手续繁琐,很多毕业生往往无从下手。虽然高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介绍相关内容,但由于学生重视程度不足,往往实际指导性不强,使得政策落实不顺畅。

(三)部分政策志愿者性质、过渡性质突出,吸引力、实际操作性有待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志愿者性质突出,为参与其中的学生提供的待遇相对较低,这与我国高等教育学生个人教育成本的高投入形成鲜明对比。这就使得那些有意愿但又急于通过就业获取成本回报的学生不得不放弃参与其中的想法。另外,加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及“大学生志愿者健康行动计划”,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学生在工作期满后还要面临二次择业的压力。虽然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再具有一次定终身的特点,但毕业生在选择时如果明确已知其所选择还要面临二次选择的话,在选择时就不免影响其积极性。另外,各种计划、项目的出台虽然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或规划不具有针对性,特别是服务期满后的出路问题。规划过于宽泛笼统,并不能为毕业生指明具体的方向,解决其后顾之忧,从而导致相关政策缺乏吸引力,实际操作性不强,学生的参与状况参差不齐。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与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构建由学校到社会无缝隙对接机制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官方网站的功能,发挥其政策宣传、信息反馈与指导服务的主渠道作用,使毕业生能够及时便捷地享受国家各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与措施。目前,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均建立了针对全国或地区的就业服务网站。这些网站在国家政策宣传、求职招聘信息、择业求职技巧教育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综合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网站大多没有充分考虑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的特点,针对性较强的网站仅有一两个。作为相关网站的主办方,在网站功能的设计上应该有效整合政府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用人单位、学校及学生等信息资源,形成信息中枢,对汇总的信息进行有效梳理与及时反馈,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动态管理与合理配置。

(二)强化高校就业服务部门与学生就业自我服务组织功能,设立“就业创业工作室”,有针对性地做好“一对一”及“一对多”的咨询服务工作。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高校普遍设立了独立或由学生工作部门管理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这为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在各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人员编制不足,就业市场开拓有限,就业服务有待深入的问题。特别是各高校学生就业自我服务组织才刚刚建立,自我服务意识较弱,自我服务的渠道还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强化高校就业服务部门与学生就业自我服务组织功能,特别是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充分放权或授权于学生就业自我服务组织。通过系统培训,将就业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交由学生就业自我服务组织来完成,而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解放出更多的人员进行就业市场的开拓、维护工作,从而为毕业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就业信息,充实学校的就业资源与就业渠道。

另外,针对部分就业有障碍的学生或有特殊就业服务需求的学生,各高校应成立“就业创业工作室”,安排专人负责对这些就业特殊群体“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辅导,指导其积极主动、顺畅高效的择业就业,满足其创业或其他需求,从而提高高校整体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充分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整部分就业项目的志愿者性质、过渡性质为考察性质,增强政策的吸引力与操作性。职业生涯规划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提高大学生在未来就业市场中的自我配置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及职业生涯中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当前就业难的现实环境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在当前就业难的社会环境下,要求我们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不能从缓解一时的就业压力出发,追求短期社会效益,要充分考虑到毕业生的长远发展。在设计促进就业的项目或出台相关政策时变“志愿者性质、过渡性质”为“考察性质”,使毕业生能看到希望,坚定信心。广大毕业生能通过参加相关就业项目真正找到一条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从而增强政策的吸引力与操作性。

(四)实行就业一卡通(就业身份证)制度,逐渐替代现有的就业报到证制度,真正实现就业“一条龙”服务

1、完善就业一卡通信息库,为实行就业一卡通(就业身份证)制度奠定基础。为实行就业一卡通(就业身份证)制度建立就业一卡通信息库,它不同于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它不仅包括高校毕业生的个人基本信息,而且涵盖了其个人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奖惩情况、家庭经济情况、本人就业情况及相关就业政策等,为相关部门全面了解毕业生情况提供依据。

2、构建实行就业一卡通(就业身份证)制度的有力平台。各高校在每年5月底前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并报送就业一卡通信息库,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审核并为毕业生制作就业一卡通(就业身份证),由高校在毕业生离校前发放至学生本人手中,户籍管理部门按照相关政策通过就业一卡通(就业身份证)综合支持平台内部办理并打印发放户口迁移证。在学生离校后,可持就业一卡通(就业身份证)到就业单位报到,或到地市级生源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享受相关政策或办理相关手续。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户籍管理部门、高校等设立就业一卡通(就业身份证)终端,查询或办理相关事项。若条件成熟,就业一卡通(就业身份证)还可以实现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的有效统一,成为记录每名毕业生全方位生活的真正一卡通。

就业一卡通(就业身份证)制度的实施对于全面落实促进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措施及政府部门统计相关数据等都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第一,实现了对高校毕业生信息的全面共享,增进了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提高了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便利了毕业生。就业一卡通(就业身份证)制度的实施实现了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户籍管理部门、高校等对高校毕业生信息的全面共享。相关部门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就业一卡通(就业身份证)终端查询毕业生的相关信息,并在一定权限范围内修改或更新相关信息。各种毕业生信息一目了然,解决了相关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相关部门的行政效率。这一制度的实施最大限度地方便了毕业生,真正实现了一卡在手,畅通无忧。解决了毕业生因为材料不全等问题多次来往于相关部门之间耗费人力、财力、时间等问题。

第二,完成了高校对毕业生的动态管理,发掘了对毕业生进行延伸教育的新途径。毕业生离校后,对于如何继续加强同毕业生联系,做好后续工作,各高校做法不一,水平参差不齐。有些高校是依靠辅导员同毕业生建立的联系网络或由辅导员通过电话联系毕业生,很多高校同毕业生失去了联系。就业一卡通(就业身份证)制度的实施使高校能随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特别是未就业毕业生的状况,通过适时的沟通及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的提供,不仅可以使毕业生感受到被关心的温暖,而且有助于毕业生正视现实,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求职择业。真正实现学生毕业,学校就业工作不断线,学生全部就业才是学校有效完成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第三,创新了相关部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服务的形式,有利于毕业生全面充分享受国家促进就业的政策与措施。就业一卡通(就业身份证)制度的实施使相关部门能全面掌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筛选统计符合享受国家有关政策或措施的毕业生,变过去等符合条件毕业生申请获得享受相关政策或服务的局面为主动为符合条件毕业生提供相关政策或服务,使毕业生感受到政府对未就业毕业生的关爱,使国家相关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另外,这一制度的实施也为政府主管部门根据需要统计相关数据,提供了统一的基础信息;避免了同一数据,不同部门统计而不一致的情况,也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或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了客观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百问[M].2009.

[4]宋爱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