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别人恐惧时,你怎么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别人恐惧时,你怎么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Environment for managing financial affairs,财务管理环境,

在这里我们更愿意把它称为“理财环境”。本次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对于投资环境给与的权重几乎到了被其“掌控投资”的程度,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信奉“只有市场好才能赚大钱”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制环境即是赚钱的充分条件也是必要条件。

事实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本次调查的部分结果……

我们在哪个经济周期里?

孙延举

“毕业时亚洲金融危机,10年后全球金融危机,感觉经历了一个轮回”――这是笔者―位朋友的MSN签名。其实,每―个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的人都能觉察到这种周期现象。10年前的经济困境只是长周期中的一个短周期结束,而当前是一个长周期的终结,面临的局面比10年前更复杂。

从前文中“万人理财大调查”的结果来看,现在投资者的信心普遍低迷,甚至有一种恐惧的情绪在蔓延。有趣的是。投资者对明年股市不看好的最主要原因不再是“大小非”问题,而是对宏观经济的担忧。不破不立,熊彼特也说:要创造性毁灭。当一个经济周期结束之后,无论是从一国的经济发展还是个人的投资理财来说,都是进行战略布局的绝佳时机。对比一下十年前的房价与当前的房价就能明白这一点。

对于个人来说,现在的问题是要把当前所处的经济周期看清楚,这样才能战胜恐惧,因为恐惧往往源于未知。同时,要对走出当前经济困局的条件和时间有所判断,唯如此才可把握资产布局的节奏。在一生的理财计划中,把握节奏很重要,象巴菲特、索罗斯这样的投资大师之所以成功,也是因为赶上了美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周期。如今中国经济的一个长周期行将结束,你即将面临一生中可能再也遇不到的绝佳机会。谋定而后动,那在谋划未来之前首先要看清现在。

当前经济下行原因是什么?

当前的经济形势不好。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一点。在网上流传着“经济危机时的十条忠告”这样的贴子,而身边某某公司裁员或者降薪的事情也确实多了起来。当然,每个人对危机的感受不同,我们还是需要从更专业的角度认清当前的形势,看看最右面的那这组数据。

看完这组数据是否让你感觉到心惊肉跳。那么中国经济突然下行的原因是什么?要知道,去年还有很多专家在高呼“黄金十年”呢。而且当次贷危机爆发时,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将独善其身,但现在看来,出口以外的其他行业也面临困境,这不能简单的归咎于全球金融危机。所以,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经济周期即将结束的现实,并通过分析这轮周期的运行机理,来为下一步的资产布局拟定“作战计划”。

究竟,中国经济走过了一个怎样的经济周期?现在的经济困局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从几个方面阐释一下经济周期的运行机理。

1都是货币惹的祸?

货币是信用经济的纽带,所以一旦货币泛滥或萎缩,必然导致经济的波动。在特定的经济活动增长水平下,社会有能力吸收更多的货币,每一次货币供给的增加,在后来似乎都被证明是合理的――只要随后的经济活动能够随之增长。但这会导致中央银行在对危险毫无察觉之时过多的增加货币供给,经济运行具有自我脱轨的能力。

可见,货币体系是不稳定的,由信用扩张带来的经济繁荣最终出现崩溃是无法避免的。那为什么在货币泛滥过程中没有及时制止呢?一方面是因为向经济中注入流动性首先会导致资本货物价格的上涨,而消费品价值则可能还在下降,对通货膨胀的反映总是太迟。米尔顿,弗里德曼曾提出从货币供给扩张到对通货膨胀产生最大影响的时滞对M2来说是23个月。另一方面从中央银行的立场来看,不但要与资产泡沫问题作斗争,还要与通货紧缩的风险和货币升值问题做斗争,紧缩资本市场的努力会加剧另两个问题的严重性。何况有种种力量阻扰刺破泡沫。

从步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的运行来看,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外需不振,出现通缩。随着加入WTO,外需开始大量增加,告别通缩,通胀也控制在很低水平。“非典”后,对外出口继续扩大,因外汇占款投放的货币逐年激增,资产(主要是土地)泡沫开始泛起,但还没有传导到消费品上推高CPI。从2005年中国出现明显的土地和房产泡沫到2007年中产生严重通货膨胀的时滞大约为23个月,这决非巧合!

与此同时,银行的主动信贷创造也在扩张,因为土地这种最主要的抵押资产价格在上升,银行乐于多放贷多获利,这更进一步助推了流动性泛滥。当通货膨胀显现,紧缩货币政策陆续出台,再加上次贷危机导致的外部注入流动性的减少,货币供给收缩、资产泡沫破灭、经济出现困局。

其实,人民银行并不是没有注意到风险,但一直投鼠忌器。2005年开始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却总是保持人民币小幅升值,怕出口企业受伤害和外部需求突然萎缩产生通货紧缩,于是外汇储备和因外汇占款投放的货币仍在激增。央行也曾想过打击土地和房产泡沫,甚至提出过取消商品房预售制的建议,但在房地产业是中国经济支柱产业的声音中,央行的这些提议显然被认为管得太宽,错过了调控的好时机。

现在,居然还有一种观点说是因为央行近一年的紧缩政策太严厉,才导致了当前的危机,这显然是打错了板子。如果去年不采取紧缩政策,现在局面一定更惨烈。还是那句话,因信用扩张带来的经济繁荣最终会崩溃,泡沫越大,崩溃后的危害越大。

2GDP幻觉的产生

如果GDP过度的是靠投资来拉动的,就会产生GDP幻觉,怎么解释呢?就是投资过度而需求不足,必然造成产能过剩。而这种靠“把房子盖起来又炸掉”的创造GDP做法是虚幻的、不可持续的。

假设商业投资能获得8%的平均收益率,可以按照4%的利率贷款,这8%称为自然利率,而4%则叫实际利率。贷款人获得了4%的利润,会继续贷款进行投资。由于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再投资浪潮,会造成自然利率出现变化,从而导致经济不稳定。

世界经济史上几次大的波动,比如铁路业的繁荣、互联网泡沫,都是由资本过度投入引起的。中国的这轮经济周期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过度投资推动,但又有所变异。

首先中国资本投资的增加更多的不是由技术创新带动的,而是因为要素和资源价格的低廉。各级政府在追求GDP政绩的推动下,拿出手中垄断的要素和资源来吸引资本,超低的能源价格、环保标准、劳动标准和土地价格(强行廉价的从农民手中征得),自然会让资本投入的回报很高。

这种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必然导致非常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2005年中国国内储蓄占GDP的比率为48.1%,同时居民部门的储蓄却从1992年的52.3%降到32%,而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飙升。企业和政府手中的钱多了,就继续投资、扩大产能,国内消费不足,出口顺差扩大,当次贷危机引发外部

需求萎缩,高储蓄和高投资的模式就垮了。

这种扭曲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一度引起关注,比如曾试图推行绿色GDP的考核标准、呼吁金融生态建设(割断各级政府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等,但这些想法在盛行的功利主义哲学和权贵资本主义面前,显得不堪一击。服务型政府更多的停留在口号上,民生长期是被忽视的一环。

3倒牛奶经济学

我们在中学的政治经济学课本里,都会读到“把牛奶倒到河里”这个事件,这几乎成了美国1929年大萧条的一个标志。长大以后才知道,牛奶不是资本家为了维护垄断利润而倒的,而是农民和奶业工人倒的,也是为了保证可以有利润的价格。这一方面说明生产过剩,另一方面说明底层民众维持生计的艰难,这必然造成消费不足。

美国著名的印裔经济学家莱维,巴特拉在在《1929年大萧条》中有这样一句话:财富的集中在1929年达到了顶峰并引起了大萧条。当时一个美国家庭如果想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要有2000元的收入才行,但当年美国家庭60%以上达不到这个数字的。社会购买力跟不上商品产量,两极分化对大萧条发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不会出现大萧条,但谁又能说两极分化不是产生经济当前困境的原因呢?产能过剩的另一面就是需求不足。中国储蓄率之高尽人皆知,怎么还会出现需求不足?缺乏社会保障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近几年的基尼系数逐渐攀升,财富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总体消费水平并不高,特别是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更少。尽管统计数字显示当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在增加,但显然对房产这样的耐用消费品需求是急剧萎缩,因为购买力严重不足。

我们走过一个怎样的周期?

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有很多,前面我们已经列举了三个最重要的因素――货币失控、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并――的与近几年来国内的经济事件与政策做印证。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人的心理预期,也是放大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

有趣的是,尽管经济波动对社会与个人财富带来的伤害巨大,但人类社会就是摆脱不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宿命,而且每一波经济周期的时间都相近。于是,近三百年来人们都在不停的探究经济周期的奥秘,甚至如“太阳黑子”说也流传一时。目前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共识的三种周期形态是:存货周期(3-5年)、资本性支出周期(9-11年)、房地产周期(18-20年)。如果与中国近20年的经济发展轨迹相对照,会发现基本吻合,即使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

从1990年中国经济逐渐恢复正常秩序算起,到2008年正好走过了一个18年的长周期。如果把亚洲金融危机后的1999年算作一个分水岭的话(1999年中国经济增长只有7.1%),那么在这个长周期中经历了两个资本性支出周期。再细分一下,以全国存货量增长率达到25%的1996年和出现“煤、电、油、运”紧张的2004年做分界点的话,中国经济走过了四个存货周期。

如今,我们处于一个长周期的尾声,中国的经济转型也面临着一个关键性的节点。而对于个人的理财生活来说,也迎来了在低点进行资产布局的绝佳时机。当然,我们必须还要对未来的经济走势形态做一下预估,以把握下一步投资理财的节奏。

中国经济将走出怎样的形态?

张志锋

为克服中国经济下滑的风险。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以及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举措效果将如何?中国经济在未来里会走出“V”型、“U”型还是“L”型?

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举行。到时候肯定会有新的经济刺激措施出台,这些措施会决定未来的经济型态。我们需要做出判断,以便在下个周期来临之前完成资产布局。

“V”型未免过于乐观

宏观经济不象股市,走出“V”型反转很难,因为它有自身的惯性。历史上能迅速走出经济泥潭的例子不多,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国经济恢复的时间较短,但却衍生出另一个房地产泡沫。中国经济要想走出“V”型,需要:

尽快落实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提供就业机会,防止经济过快下滑,维持社会稳定;

人民币大幅贬值,但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不太可能;

大幅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比如某些专家提出的提高到8000元);

征收物业税,采取累进税率,持有物业的数量越多,税率越高;一方面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加速房产下降速度,来尽快释放人们的消费需求;

改革公务员和垄断国企的福利制度,节约公务开支,用于民生保障;

进一步放松信贷,但要“有保有压”,加大对规模小的民营企业的贷款力度;

有新的创新技术突然出现,并能带动起―个产业的发展;

显然,上面这些举措除了第一条外,其他的都很难实现,所以中国经济要走出“V”型几乎不可能。

“U”型或可实现

这是一般经济周期通常走出的形态。历史上一些大的经济波动,比如储蓄信贷机构崩溃、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最终都通过较长时间走出低谷。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也经历了三四年的时间才摆脱通货紧缩。那么这一次,要尽快的走出“U”型的底部,除了落实这四万亿投资计划外,还需要降低企业和个人税负,鼓励投资和消费。实现中国经济从出口拉动向消费驱动转变。经济有自我脱轨也有自我复轨的能力,更何况中国人的潜在消费能力并不弱,只要对收入预期和未来的保障有信心,中国经济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可以期待。

警惕“L”型陷阱

按照常理,经济活动出现萧条后会在一段时间后恢复,但也有那种长期不振的情况。比如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一直没有恢复元气。中国经济刚刚走过一个长周期,如人口红利、劳动力成本、制度变革这些以前推动经济增长的优势都消失了,所以在未来的政策选择上,一定要慎之又慎。为避免陷入“L”型陷阱,必须注意:

货币政策不能过度放松。放松货币政策可以缓解一些企业的资金链问题,但无法解决产能过剩。还可能会推高土地等资产价格,而现在国内的土地价格泡沫还没挤干净。过度放松货币政策如果让泡沫越吹越大,出现日本当年的泡沫经济情况,那结局可想而知。当时日本企业为了还因资产价格暴跌带来的债务,长期惜贷,货币政策长期失效,经济一蹶不振。

二套房贷标准不能松。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结构性扭曲,只有严格执行二套房贷政策,才能避免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才能顺利挤出房产泡沫,让人们的消费能力尽快恢复;

不能过分依赖于政府投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很好,但如果没有配套的改善民生措施。则很可能加大产能过剩,私人投资被挤出,银行惜贷,陷入流动性陷阱。

为何说当前是资产布局时机?

马 瑜

宏观经济的变动趋势,最终会映射到资本市场。投资重视的不是已经确定的事实,而是对未来的预期。每个投资者都应当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向与经济政策,明确当前宏观经济所处周期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投资。

股市与经济周期

著名投资大师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说过,股市与经济的关系就像狗与主人的关系,有时候狗会跑到主人前面,有时候会跟在后面,但偏离再多狗还是会回到主人身边。

以美国为例,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自1960年到2006年增长了近26倍,从5000多亿美元(名义GDP)增长到13万亿多美元,同期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也上涨了26倍多,从1960年代初的400至500点,上涨到2006年的14000多点。经济持续成长,而证券市场却涨涨跌跌有上百次之多。

宏观经济的变动趋势,最终会映射到资本市场。经济景气循环,资本市场同样会多空循环。普遍的观点是,股市波动周期取决于宏观经济周期,其波动周期要提前宏观经济周期约半年左右的时间。受短期资金、政策、投资者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股市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常出现背离。虽然狗常在主人前进的时候向后跑,但最终会回到主人身边,长期来看,宏观经济与股市走向呈现高度的正相关。

传统上宏观经济周期划分为复苏、高涨、衰退和萧条四个时期。在经济周期开始步入高涨时期,政府通常会以加息等紧缩性政策以抑制经济的过热增长,较高的利率水平将延续到衰退期;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又将通过降息和扩大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的增长,这样在经济复苏时期利息仍将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

股票价格由基准利率和公司业绩决定,即当利息较低而企业业绩提高时,投资股票将会获得更多的收益,因此大量储蓄资金将会涌入股市,股票价格将会上升,通常这一过程对应着经济周期的复苏时期;同理。当利息较高而企业业绩下降时,股票价格将会下跌,这对应的是经济周期的衰退时期。而在经济高涨和经济萧条时,根据前期政策力度、现期利率的调控步骤以及人们的预期变化等,股票价格将相应波动、并构造出具体的和各式各样的顶部和底部图形。

投资的本质是在投资的过程中。利用投资对象自身价值变化、市场不同投资博弈群体对信息、投资价值理解差异来获取收益的过程。接下来还必须了解投资市场及变化规律、了解投资品种的资产特性。从而把握投资行为。投资重视的不是已经确定的事实,而是对未来的预期。每个投资者都应当关注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向与经济政策,明确当前宏观经济所处周期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投资。

用投资时钟决定资产的配置

投资者经常涉足的资产包括债券、股票、大宗商品、房地产等。影响资产波动的因素众多,但经济层面所决定的基本面因素,是最为根本的因素,所以以经济周期为着眼点进行积极资产配置是有效的配置方法。

什么是投资时钟

美林的投资时钟是一种将资产轮动和产业策略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的方法,有助于投资者识别经济中的重要拐点,从周期的变换中获利。这种对周期的诠释,非常好地解析了我们所能做的主要投资品种,随着经济周期的转动依次获得超额收益的规律。投资者不去计算资产的估值,通过正确的宏观判断同样可以获利。

投资钟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投资者识别经济中的重要拐点,从周期的变换中找到投资机会。美林将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衰退、复苏、过热和滞胀。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由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变动方向来唯一确定。而每一个阶段都对应着表现超过大市的某一特定资产类别:债券、股票、大宗商品或现金。美林统计了美国1973到2004年的经济数据,其分析结果支撑了这一结论。

从长期看,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劳动力、资本,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从短期看,经济经常偏离可持续的增长路径。政策制定者的工作就是要使其回复到可持续增长路径上来。在潜能之下的经济增长会使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并最终变为紧缩;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持续保持在潜能之上会导致破坏性的通胀。

如何使用投资钟

金融市场一贯地将增长率的短期偏离误以为是其长期趋势的改变,就像看见狗往一个方向跑的时候,以为主人也会被拖往相同的方向。结果,在经济偏离到极限处,当政府的“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就要产生作用时,资产往往被错误定价,表现为“超买”或“超卖”。

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胀状况,在美林投资时钟划分的经济周期四个阶段中,图中标识的资产类和行业的表现倾向于超过大市,而处于对立位置的资产类及行业的收益会低过大市。投资者可以从判断经济周期入手,找到合适的投资标的,并在面临拐点时通过更换配置获利。

经典的繁荣一萧条周期从左下角开始,沿顺时针方向循环;债券、股票、大宗商品和现金组合的表现依次超过大市。但往往并没有这么简单。有时候,时钟会逆时针移动或跳过一个阶段。

从投资钟上看,一个经典的繁荣一萧条周期始于左下方,沿顺时针方向循环。把投资钟画为圆圈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分别考虑增长率和通胀率变动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指向南北方向,通胀率指向东西方向。

投资钟可以帮助我们制定行业投资战略

投资钟的合理性得到美国三十多年来历史数据的支持,对于国内投资者也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因为其背后的经济和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具有普遍性。投资者可以首先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判断当前市场在投资钟里所处的位置,再分析各类资产的未来走势。

一周期性:当经济增长加快(北),股票和大宗商品表现好。周期性行业,如:高科技股或钢铁股表现超过大市。当经济增长放缓(南),债券、现金及防守性投资组合表现超过大市。

久期:当通胀率下降(西),折现率下降,金融资产表现好。投资者购买久期长的成长型股票。当通胀率上升(东),实体资产,如:大宗商品和现金表现好。估值波动小而且久期短的价值型股票表现超出大市。

与标的资产相关:一些行业的表现与标的资产的价格走势相关联。保险类股票和投资银行类股票往往对债券或股权价格敏感,在衰退或复苏阶段中表现得好。矿业股对金属价格敏感,在过热阶段中表现得好。

投资钟对立位置的资产类和行业板块也是有意义的,可以用来做配对交易。例如,如果在过热阶段,我们应该做多大宗商品和工业股,位于对立面的是衰退阶段,所以我们应该同时做空债券和金融股。

当前的投资策略

按照美国的经验,连续两个季度是负增长,则定义为经济衰退,而中国的经济放缓标准通常认为是GDP增速小于8%。目前从经济数据分析,中国已经进入经济放缓阶段,外贸出口定单在大幅度的衰减,就业形势恶化,GDP增速持续下降。目前阶段最

佳的投资策略是选择债券和寻找未被经济周期所影响,价值被低估的股票,然后等待经济增长周期取得超额收益。

前文提到经济周期表现为经济增长围绕可持续增长路径上下波动,当前的经济增长放缓在更大程度上是周期性而非结构性的下滑,这意味着市场在悲观情绪下有可能出现错误的资产定价。通过投资时钟理论,我们可以大致判断现在开始可能有良好表现的资产类别和行业板块。

从投资时钟上判断,当前国内经济下滑和通胀率下降同时存在,央行采取放松的货币政策以期刺激经济,处于投资时钟的衰退期。在这一时期收益最佳的资产类别为债券,可能有较好表现的行业包括:医药和主要消费、可选消费以及金融。此外,互联网/传媒、电信和基础设施板块(受益扩张财政政策)也有望出现结构性的机会。

总体来说,当前资产组合应当以债券为主,同时在保留的股票仓位中精选板块进行配置。关注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跟随经济趋势以便及时调整资产组合,在转折即将或已经到来时,尽快调整至下一个周期的强势资产,举例来说:衰退期过后的复苏期是投资股票的大好时机,届时可抛债券买股票。

周期过后,回归理财的本源

尽管调查报告显示投资人情绪不佳。赚钱容易的日子过去了,在股市由牛转熊一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检视手中的资产,回顾理财中的得失。“学费”不能白交,只有明确理财的本质,才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够合理安排好个人(家庭)财富状况。

我们打理自己的财富,最终是为了生活更加幸福。在年轻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财富满足物质的需要。在面临风险的时候不会手足无措,在年老退休之后不用受贫穷的困扰。理财是在财务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投资来追求财务自由。许多投资者在过去一年的股市大跌中损失惨重,除了技术欠缺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把投资简单等同于买股票而忽视了对风险的管理。

赚钱容易的日子过去了,在股市由牛转熊一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检视手中的资产,回顾理财中的得失。“学费”不能白交,只有明确理财的本质,才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够合理安排好个人(家庭)财富状况。

牢记财务安全

理财不简单等于发财、更绝非投机。它是贯穿一生的财务规划,是连接当前生活和理想生活的桥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目标,但财务自由应当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核心的追求。财务自由就是当你不工作的时候,也不必为金钱发愁,因为通过投资带来的被动收入已经超过了你的日常开销,事业变成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而非养家糊口的依仗。

理财可以分为实现财务安全,进行资产配置以及顺应趋势调整投资组合三个阶段。其中实现财务安全是理财的基础,应优先考虑。让我们把理财的过程想像为撑杆跳,助跑越充分、手中的撑杆越长越结实、技术越熟练,跳过的高度也就越高。在这里,助跑代表时间跨度,时间越久复利效应越突出。手中的撑杆代表投资,更长的撑杆跳得更高,前提是够结实(不会亏损)。

运动员不会在没有海绵垫的情况下去挑战自己,如果在降落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海绵垫子,有可能连再次起跳的机会都没有了。而财务安全就是理财的“海绵垫”。保障财务安全主要通过保险规划、现金流规划和资金准备来实现。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保险主要用来防范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将其转嫁给保险公司,把不确定的损失变得相对确定。购买保险会影响到现金流,保险支出是负现金流,保险的定期给付是正现金流。同时,保险和资金准备互为补充,比如养老保险可以减少一定的退休金准备,拥有失业保险在当前的经济衰退中会更有安全感。

现金流规划与财务自由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当正现金流中的被动收入大于日常支出时,我们就实现了百分百的财务自由。简单说来就是做好开源节流,通过投资和工作增加正现金流,控制日常消费和贷款利息支出来减少负现金流。在本期《萧条期,省20%比赚20%更容易》中介绍了几个颇有针对性的方法。

资金准备是为购房、养老、教育等大宗开支进行积累。做好资金准备,生活质量才有保证。这也是我们不提倡将所有资金配置在高风险资产上的理由。因为一旦出现较大亏损,原本的生活规划有可能无法得到保证。举例来说,如果在去年将原本用于买房的资金准备用于购买高风险的股票型基金,一旦没有及时止损出局,买房的目标很有可能成为泡影。

投资的核心是资产配置

人挣钱8小时,钱挣钱24小时。有了资金的积累,财务安全也得到一定的保障,下一步就是给钱找个工作。实现财务自由的核心是增加被动收入,即把钱派出去为你“打工”,投资于各种资产以获得收入。

投资伴随着风险,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要获得持续稳定的投资回报,最好遵循:“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信条,这在资金量较大的时候格外有效。马科维茨因为对投资组合分散风险和最优化选择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而布林森、霍德和比鲍尔(简称BHB)通过研究发现,无需通过市场时机和个股选择,只需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九成以上的长期报酬尽在掌握。

简单地讲,资产配置就是在一个投资组合中选择资产的类别并确定其比例的过程。由于各种资产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历史统计也显示在同一市场条件下各类资产价格的走向各异,当某些资产的价值下降时,另外一些却在升值。因此战略性地分散投资到收益模式有区别的资产中去,可以减少整个投资组合的波动性,使资产组合的收益趋于稳定。

资产配置法无需选股和选时,也无需过多的操作(通常只进行再平衡),对专业知识所知不多的个人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合理资产配置取得长期稳定的回报。

对于非专业的投资者而言,资产配置无非就是确定权益类(股票和基金)、固定收益类(债券和存款)。若理财目标回收期较长(3―5年以上资产配置)。则宜股票比重较多,债券比重较少;反之则宜债券比重较多,股票比重较少。此外,风险承受也影响股债的配置比例。房地产投资相对稳妥,投资回报介于前两者之间,应考虑房产景气周期循环,尽量在相对低点进行投资,同时控制负债比例以免给现金流带来较大负担。

很多国内投资者似乎还不清楚,固定收益类在资产配置中的实用性。今年股指深度下调,债市却在下半年走出了一波靓丽的行情。如果投资者从去年开始就配置合理的债券部位(通常占比可以与投资者年龄相同),今年的损失相必会大幅降低。投资者的“安心指数”提高了,投资也会更易坚持下去。

根据趋势适时调整投资组合

投资的对象除了股票、债券,还有基金、房地产、期货、黄金和外汇等。我们知道,不同类型的资产在各经济环境下表现各异。因此更为有效的投资策略,可以通过判断当前的市场环境及其未来走向,适时对资产组合进行调整。在每个时期构建最优投资组合,以获取尽量高的投资回报率。

与进行资产配置后等待相比,应时而动的投资策略更为进取。但同时也对投资者的能力做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与炒股的波段操作稍有类似。它需要深思熟虑、小心谨慎地选择投资组合,以使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并根据市场变化、新资产类别的产生以及全球前景来战略性或者战术性地调整组合中的资产。简单来说,投资者可以在判断宏观经济趋势的基础上进行战略性和战术性资产配置。以衰退期为例,可以配置70%的债券(债券基金)作为核心资产,30%的资产配置在组合,买入防御性板块股票或者适度持有黄金。品种的具体选择取决于个人投资能力。

这一投资策略要求紧贴市场。对当前宏观经济周期及其未来走向作出判断,随后跟随经济趋势,在转折即将或已经到来时尽快调整至下一个周期的强势资产。如果在6月份从CPI回落和出口增速减缓等迹象预见到宏观经济拐点的到来,将大部分资产配置于债市,在最近几个月想必获利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