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预防运用交锁髓内针术后并发症的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因交锁髓内针治疗长管状骨骨折,有方法简便、挫伤小、时间短、费用少、感染率低、愈合率高、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深受医技人员和广大患者的青睐,故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也正因其应用广泛,加之医生的水平高低有别,医院的设备不一,所以术后并发症时有发生,且较前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术后骨折愈合不良或不愈合甚至是再骨折。
根据笔者的经验,导致这些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髓内针长度或直径选择不当,造成术中再骨折、影响关节活动或固定不稳定。
②扩髓时复位不满意,扩头损伤主要血管神经。
③打入方法不正确,导致断端复位不良。
④较大骨块进入远端(相对髓尾而言)髓腔,造成扩髓困难,无法打入髓内针。
⑤锁定不精准,手术时间无限延长或术中更改术式造成术区损伤严重。
⑥锁定前远端周向加压不足,造成骨折断端间距太远。
⑦锁钉应力对抗发生锁钉过早断裂,影响术后固定的稳定性。
⑧髓内针取出过早,术后再骨折。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结合经验就其产生原因和预防方法逐一简介如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①首先如何选择合适的髓内针:术前需拍骨折整个长管骨的全体X光片,并根据比例尺寸精确选择合适长度的髓内针,做到精准进针点,过骨折端,针尾离下一关节面至少大于3 cm,且确保所有锁定距骨折线2 cm以上,对大的斜形骨折中间锁钉可以过骨折线,但对侧要有足够的厚度,即至少大于或等于该骨直径的三分之一。髓内针直径要以骨折髓腔最窄处为基准,可大于其2~3 mm,过长会导致针头或针尾进入关节腔影响活动,过短则固定不坚强,过粗不易插入针体,过细则稳定差。
②在扩髓前,首先将断端尽可能地复位满意后,再开始用小号(一般先选择比髓内针直径小3 mm的扩头开始第一次扩髓)扩髓钻头以逐号增大的方法进行扩髓,如果断端髓腔不正对,扩头钻入远端髓腔之外的内后侧,若用力过猛容易挫伤主要血管神经,造成的后果有时是致命的,所以尤其是第一次扩髓时一定要确保扩头整个过程均在髓腔,必要时需“C型臂”帮助,且动作要轻柔。
③在插入针体前,用开髓器选择标准点开髓后,要适度扩大进髓腔口,以使针体与骨干长轴平行走行,待断端复位满意后(需“C”型臂证实),助手固定稳定后,缓慢进行,直至针尾与起始处骨面平齐或稍低2~3 mm。再次“C”型臂观察复位情况和髓内针位置,不满意时应随时调整直到满意为止。
④在扩髓完成后,助手一定要维持扩髓时患肢的,当术者将髓内针均力缓慢插入通过骨折处后,助手要从术者对侧远端周向加压力,使两骨折端在不旋转的情况下尽量严密接触,这样术后骨折愈合就会加快。据文献记载,通常情况下两骨折端相距大于3 mm就会造成术后骨不连。
⑤在“T型”定位杆与针尖平台准确定位“E”塞块固定后,准备于套筒内打孔锁钉时,无论是术者还是助手都不应对瞄准装置施加外力,因为此时的毫厘之力会造成干均的锁钉应加遮挡,其结果只有两种:钻头不能精确打入针体锁孔内,造成手术时间延长或骨质破坏无法锁定,严重时不得不更换固定方法;要么就是虽然钻头打入针体内也锁定了,但锁钉应力对抗太大,极容易造成术后锁钉过早断裂,对骨折愈合造成严重后果。
⑥有的患者已到正常取出髓内针的时间,而且影像学看似骨折已愈合,但因髓内针的存在,有些肥大型假性骨痂,很难辨认。再加上患者本身营养、年龄或其他病症的影响,此时若取出髓内针势必很快造成再骨折,所以在取出髓内针之前一定要拍患处正侧位X光片而且要认真阅片,以证实是否牢固连接,真性骨质愈合,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⑦当遇到粉碎性骨折,且有较多骨块游离断端时,一定要注意影像学上可能显示的骨质重叠部分,看骨块是否散入髓腔内,尤其是较大或多个骨块,必要时需行断端处切开取出。否则扩髓时扩头无法进入远端髓腔,若强行通过后,则因骨质缺如,有可能造成骨不连或患肢缩短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