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瞧瞧“老祖宗”过夏天(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瞧瞧“老祖宗”过夏天(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放暑假了,游泳、旅行,还有好吃的水果多多。热了,有电扇和空调;渴了,冰箱里有冰凉的瓜果饮料;晚上还有驱蚊器、驱蚊灯在“保驾护航”,让你一觉睡到大天亮……可是,你想过没有,这些生活中的便利,哪一项不是建立在消耗能源的基础上?停了电,这些现代化的东西还“玩得转”吗?

其实,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老祖宗”就想出了许多不消耗能源的“土办法”,让夏天过得 同样惬意。让我们看一看,他们是怎么过夏天的……

“绿色冰箱”和“冷库”

中国古代就有冰箱,你相信吗?

在湖北省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来自曾侯乙墓的名副其实的“冰箱”。这是2400多年前曾国国君的遗物,它的学名叫“鉴缶(fǒu)”,用青铜铸造而成,虽然重达170千克,且长、宽、高都超过了60厘米,是标准的庞然大物,但是制作却非常精细,不仅“制冷效果好”、“无噪音”,而且纹饰变化多端、精真。

其实,“鉴缶”的原理很简单,它是由外部较大的“方鉴”和内部较小的“方鉴缶”套合在一起的,犹如在一个大盆子里放了一个小盆子,二者之间便有了放冰的“夹空”。烈日炎炎的夏天,古人就用它盛放美酒或其他饮料,或者冰冻瓜果和其他食物。它不消耗任何能源,是当之无愧的“绿色冰箱”。在家用电器还没有诞生的时代,它虽然既科学又实用,但因为过于昂贵,不能普及,老百姓就只有另想他法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学家在湖北江陵县的一个水利工地发现了256口古井,密密麻麻、星罗棋布。在一个并不太大的范围里,怎么会出现这么多口井呢?原来有的井就是用来冷藏食品的“冷藏井”。

这种井很特别,井内干净、平整,井壁由直径和高都约80厘米的陶井圈一节一节套筑而成。井底有一个容积很大的陶瓮,它就是“冷藏器”。古人利用地下水“冬暖夏凉”的特点,在炎热的夏日,把需要冷藏的食品放入大瓮,井下的低温就会帮助瓮中的食品“冷藏保鲜”。这样的冷藏井,还真有点像今天的“冷库”。这种“井下冷藏”的方法直到今天,还在有些地方使用着。

爱不释手的扇子

在人们还不知道“温室效应”为何物的时候,江汉平原的夏天就十分炎热,加之湖泊密布,气温高而潮湿,所以,自古以来,各式各样的扇子应运而生,成为人们度过夏天的必需品。除了大众化的芭蕉扇,更有贵族化的羽毛扇、檀香扇、折叠扇等等。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扇子甚至成为人们逝世以后,带往“天国”的必备之物。

1982年元月,考古学家在湖北江陵的一座楚国古墓里,发现了一件制作非常精致,而且保存得相当完好的竹扇,使人们大开眼界。这也是迄今为止,人们第一次发现楚国竹扇。扇柄长约41厘米,扇面的上、下边缘宽度都接近15厘米,内侧长约30厘米,外侧长约24厘米,轮廓就像一把菜刀。扇面的内侧和外侧,分别使用双层篾和单层篾,篾片宽度仅仅1毫米,非常薄。

扇面采用“矩纹编织法”:由黑漆篾片作纬条,红漆篾片作经条,编织成矩形纹样,又在矩形纹里编织出连续的小“十”字形纹……红、黑两色交映成趣。其编织之精细、花纹之优美、色泽之艳丽,就连在场的考古学家们也叹为观止。扇柄下部还捆扎了两层细篾:内层用红篾捆成十字交叉形,外层用黑篾再捆扎三道。这样不仅牢固,而且便于使用。美观与实用在这里达到了和谐统一。如此精美的竹扇,即使在今天,也是令人爱不释手的高级工艺品。

本栏目责编 孙鹤鸣

小编联系方式(欢迎大家前来闲话家常)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