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办好农广校中职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办好农广校中职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2006年农业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以来,给农广校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也为农民职业教育提供了平台。农广校开展中职联合办学要全面科学地分析自身办学的实际条件,既看到优势,又看到劣势,扬长避短。努力优化教育资源,实现多元化办学、做到优势互补。要求民办职校必须走特色化办学的道路,以特色加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加强校企合作,以培养技能应用能力为主线,实现滚动式的良性健康发展。

1.农广校面临的挑战

1.1农民自觉参加培训的意识差 大多数农民还属弱势群体,收入低,农民素质低,认识没远见,自觉参加培训的意识差,如果让农民自己拿钱参加培训尤如釜底抽薪,农民更不愿意,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1.2农广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差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特别是县级分校),多年发展最大的失误就是忽视了自身的条件建设。一直以来农广校都遵循着没有围墙的学校这一宗旨,对农民进行函授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从来没有重视过基础设施建设,不具备办全日制教学班的能力,而对农村应届初中、高中毕业生实施中专学历教育,不开办全日制教学班是无法开展的,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培训不具备一定的教学设施也是不行的,绝大多数学校的培训条件与农民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

1.3师资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农广校是以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为主要培训内容,其师资结构也主要偏重这方面,严重缺乏专业技能培训方面的人才,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要求。

1.4基层农广校机构不稳定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教育资源整合的影响,有的县市农广校被合并,不仅对农民进行学历教育带来影响,对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机构的不稳定也影响了队伍人员的不稳定。

2.农广校发展中职教育的机遇

2.1政策机遇 随着国家扶持“三农”的政策出台,中职教育的机遇也接踵而至,贫困生助学、免学费等政策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中职教育的发展前景。国家重视农业教育,把提高农民素质好放在农业教育的首要位置,中国农民人数占中国人数的八层以上,农民富则国富、农民素质提高则国民素质提高。农广校就是专业的农业教育学校,涉农专业多而面广,符合农民的知识需求。

2.2农广校办学形式多样,符合农村教育方式 农广校以广播电视教学为主,采取函授辅导及全日制的教学方式,而且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采取弹性教学的模式,避开农忙季节。农广校开设的专业多样,而且教材通俗易懂,专业性、实用性都很强。农广校教学不受地域限制,送教下乡是农广校独有的教学方式,把教学班搬到村屯,更方便农民的学习。

2.3国家承认学历 农广校的学员在评估入位之后就纳入中等职业教育系列,毕业证有省教委统一验印,国家承认学历,更能引起就读学员的兴趣。

3.克服困难,抓住机遇,阔步前进

3.1利用闲置场地办教育农广校没有办学场所,利用别人闲置的场地办教育,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完善教学设施,只要有了生源就有了经济来源,就能稳住农广校的发展,农广校就能申办其他项目,就能进一步扩大农广校的社会影响,让农广校的人看到前行的光明。

3.2送教下乡 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根据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农广校在教学组织上,大力发展进村教学,围绕农村优势主导产业设专业,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开办教学班,农民在家门口实行半农半读,既能缓解生产与学习的矛盾,又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这种进村就地就近、方便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在实践中边干边学边致富,给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是农广校今后的发展方向。

3.3规范教学管理 突出特色教学。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只有保证质量,才能得到政府的重视,得到社会的支持,得到农民的信任,才能推进农广校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要敢于向社会承诺,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或直接聘用有水平、有实践技能的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以加快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适应农广校发展的需要;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明确教师培养目标和任务,落实责任常抓不懈;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定期对教师和办学人员进行培训,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培训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提高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明确教师品德、知识、能力要求和考核办法,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要激励教师提高计算机教学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课件;定期开展教学评比表彰,通过教学评比,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形成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