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义务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义务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研究性学习是现今运用于中小学课堂中比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取得不少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智和我国的教育现状不适合过度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出美术教学中应正确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分寸”,实现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

【关键词】

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探究

进入21世纪以来,素质教育逐渐被人们重视,美术教育在完善学生的品格修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在新课标倡导扩展学习方法之后,取得一定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中小学的学生心智不够成熟,知识储备不够多,不适合过度地进行研究性学习,部分中小学生性格内向,分小组教学是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这样就容易造成教学活动分布不均,形成了吃“大锅饭”的现象。中国受应试教育影响广泛,美术学科对考试不产生影响,只能为主科让道,中小学学生的各科学业都很重,美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课下收集素材准备资料,很多学生没办法完成教师安排的课下作业导致课堂上教学任务无法完成。部分教师没有正确领会新课标的内涵,认为课前不准备、不分组讨论就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而过度地强调研究性学习。殊不知,就连最先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美国,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比例也只有所有课程的三分之一,更多的还是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方法的革新,但是如若不把握分寸不注重教学对象的特征而盲目实行,就会导致弊大于利的结果。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及提出

研究性学习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美国学者杜威提出应当以儿童为中心,提倡“从做中学”,强调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主张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知识、智力全面发展、有个性、有活力能力的新型人才。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还有学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身环境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其核心是改变学生旧有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变以前被动的学习方式为现在主动的学习方式,试图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在2000年1月国家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试验板块中提出的研究性学习,似乎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的升华。两者都是以提倡自主学习为主,多数美术教师看到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之后,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似乎走老套路就是不符合课程标准,这是对新课程标准研究不深入的表现,没有领会课程标准的真正含义。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探究性学习,如学生适合这种学习方式,则可;如不适合,则改之。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主体也是学生,在进行任何尝试和变革之前都要先考虑学生本身的情况,大多数教师未能准确的把握分寸,把研究性学习深入课堂,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使学生学的吃力,教师教的费心。

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不恰当地实施研究性学习会导致弊大于利的后果,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二、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1、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心智不适合过度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的发展根据学校教育的12年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阶段:

(1)儿童时期(6-12岁),大致为小学阶段,也有人称为“团帮期”或“结党期”。这一时期在身体方面发育迅速,是人体发育的黄金时期。在智力方面,记忆力发展迅速,知识的吸收速度相当快,逐渐能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在11岁左右,开始能够系统地理解事物,12岁以后就能自由地组织一些抽象思维了。在社会行为方面,开始从囿于家庭逐渐热衷于与同学交往,形成所谓“团帮”,父母的影响力开始下降。大约从9岁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减弱,能够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思维方式。

(2)少年期(11、12-14、15岁),又称为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这一时期身体发育出现高峰,出现第二性征,关注异性以及自己在异性眼中的形象。最大的特征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关注自己的身体、容貌、能力、性格和家庭环境,并与周围的人加以比较,是从孩子到成人、从家庭到社会、从依赖到独立的发展阶段,情绪和情感强烈,控制力较差,容易冲动。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愿意接触和尝试。以抽象思维为主导形态,但具体形象仍在思维中占有重要位置。

(3)青年初期(14、15-17、18岁),大致相当于高中阶段。这一时期身体的发育接近成熟,各项指标与成人相近。形成高度概括化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成熟,意义识记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形成了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形成了成熟的语言特征,书面语表达基本成熟,词汇量丰富。热情,容易激动,情感的持续时间长。自我意识基本上成熟。

从以上的阶段划分可以看出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无论是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情感的持续时间在高中阶段也就是青年初期逐渐完善,中小学时期的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表现出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尤其是小学,对很多事物还不能理解,表达能力也不完善。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再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这显然对中小学学生来说是困难的,是难以执行的。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想法、生活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产生关联时,学生会做出符合他们内心需求和兴趣的选择,也会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主动的探索与研究之中,甚至还做得比较深入。显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强调研究性学习的老师忽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只关注新颖的想法和充满创意的课堂。一堂课下来,老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努力的配合,课堂很精彩,教法很新颖,但是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理解又有什么样的提升,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2、我国的教育现状不适合过度进行研究性学习

1993年秋季开始试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是由《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小学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九科,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俄语、日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劳动技术等十五科(共二十四科)教学大纲(试用)组成。由此可见,我国小学是由九门功课组成,初中是由十五门功课组成,美术是其中一门。美术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小组之间的沟通,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保证课堂顺利进行。但是学生还有多门功课的课后作业需要完成,我熟识的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每天做作业要两个小时,做完作业家长恐其休息不好影响第二天上课就赶紧让他休息,很难有时间上网或看课外书来收集资料。更有甚者,有的家长认为上网影响成绩,根本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电脑。这样的情况下,研究性学习就无法顺利进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顾及学生有无准备就强行进行研究性学习则会造成不好的课堂效果。学生无法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只会紧张失措,渐渐地学生就丧失了上美术课的兴趣,对参与美术课产生恐惧心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我们提倡教育的愉悦性,学生真正的快乐的参与学习,发挥想象与创新。

3、课堂当“秀场”――研究性学习意义的缺失

真正好的课堂应该是朴实无华的,课堂不是秀场,讲台不是T台,维护学生的童真,顺势疏导,才是我们美术课堂需要的。笔者经历过这样一节课,学生进入教室就是四人一组围着两张桌子坐,课程的名字是“撕纸故事”,上课了教师播放音乐作为导入,然后展示出自己撕好的一个动物形象,让学生分组撕别的动物形象共同组成一件完整的作品,学生显示的很积极很兴奋,顾不得听老师的安排就争先动手开撕,一节课慌慌张张,手忙脚乱,热热闹闹的结束,其教学结果可想而知。然而最后学生的作品大部分是照老师的临摹,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创意。课后我们深思,这节课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对他们有什么启示,或者学到了什么新的技法,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身肩重要使命和责任,不能把课堂当“秀场”。 现在中小学一节课就短短40到45分钟,如果把时间花在走形式,单纯的活跃课堂气氛,是十分可惜的。

现如今,无论是赛课还是各种类型的公开课都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流,然而就出现了一些这样的现象,一些老师在课前尽可能多的准备道具准备课件准备多媒体的展示,在这些事情上下足了功夫,似乎没有这些东西课堂就不能进行,把美术课堂流于形式化,去掉浮华,却看不到多少实在的内容。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就失去了教育的本质,也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以上三点充分说明了在义务教育阶段不恰当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弊大于利的,研究性学习是新型的教学方法,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是新事物也要经历辩证的过程,不断的完善,下面笔者在下面简要说明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中正确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建议,供大家参考。

三、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分寸”

1、以学生为主,客观分析学生现状探究正确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客观分析学生的状况,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无论心理还是生理都不成熟不稳定,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完善,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同时要保持课堂的趣味性,中小学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想要达到有效的教学,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义务教育阶段课业压力比较大,各科课后作业繁重,实施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课下收集素材查找资料无疑是增加学生的负担,纵使学生能够完成作业,想必也是草草应付,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正确分析中小学学生的课业压力,争取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学生准备的越充分课堂效果就越好,也就更能激发学生上美术课的积极性,不能过分的给学生施加压力,使其对美术课堂产生恐惧或厌恶的情绪。

所谓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指适合课堂适合教材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是盲目追求时髦创新的教学方法。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学应该“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所谓来源于生活,就是教师的教法应该浅显易懂,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深入到学生中去,把自己当作他们中的一员,了解他们的需求,从他们所熟识的知识或者所感兴趣的点出发,把他们代入课堂。学生是这样的群体,如果老师讲的知识是他所熟悉的,或者需要完成的作业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大多都会积极参与到老师的教学,倘若教师的讲解就是一些枯燥无味的概念或者完全不能理解的优秀作品,那教师又指望什么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所谓“还原于生活”便是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够自主的运用,上过美术欣赏课后,课下能够自主的欣赏其他的美术作品,并能够运用美术语言试图分析作品。这是我们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当然也是难以达到的。这就需要我们美术教师从各个方面的不懈努力。正确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寻找正确的使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

2、美术课堂的回归―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值得我们探讨

笔者曾看到一本书上这样介绍一节美术课,这节课的名字是“书籍装帧艺术”,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朴实无华,没有所谓的教学互动,不是研究性学习。然而,这位美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十分到位,又自主地丰富教材,能看出备课的时候做了很多的工作,展示了很多书籍装帧的样品,使整个课堂非常丰富。有了准备的充分在表达的时候必然十分自信,深入浅出十分到位,学生自然也听的津津有味,对书籍装帧艺术有了深刻的了解和体会。这堂课,没有研究性学习模式提倡的一问一答,分组讨论,而是通过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解,使学生认真听课参与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这也是教学互动,只是有别与研究性学习的流行模式。

众所周知,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之前,我国中小学一直实施的教学方法是传统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是人们定义新的学习方法为“研究性学习”之后对以前的传统学习方式的定义。美术课堂到了返朴归真的时候了,把研究性学习中那些华丽的外衣都褪去,留下美术课堂最原始的本质,是我们所需要的。

3、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

单纯的接受性学习时间久了难免使学生感到枯燥,单纯进行研究性学习也不是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解决的方法是在美术教学中把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清楚的划分,而是按上课内容的需要,课堂的需要等各个要素的自然而然的组合。例如,在一堂初中欣赏课上,老师讲解的是构图。这位老师课下苦思冥想都找不出让初中生明白构图好坏的方法,到了课堂上,老师灵机一动,现在黑板上画了四个框,找四个同学上来每人在框内简单的画三个苹果,要求是注意构图的对比与统一,画面和谐。同学们一听,苹果小学都会画了,很积极的到讲台上来画。四个同学很快都画完了,其他同学也都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了,老师让学生按照要求自己评价,找出画的最合格的同学,下面的同学也自己找出自己的缺点,小组之间再进行互相评价。然后,把苹果代入欣赏,假使苹果就是米勒《拾穗者》里面的人物,就是《捣练图》中的仕女,我们再来欣赏就浅显易懂了许多。这位教师的高明之处就是先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体验构图,进行自评互评,得出结论,再进行接受性学习,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讲解,学生当然乐意参与。

以上是以研究性学习做铺垫再进行接受性学习的方法,当然还可以以接受性学习为前提再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在上一堂折纸的手工课,老师先是展示了大量的折纸手工艺品,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开始进行讲解,并强调这节折纸课不能有剪下来的废纸,不能用胶棒等进行粘合,完全运用折、剪、卷、插合来进行连接。教师仔细分析并示范了一种纸椅的做法之后,便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其他的折纸作品是怎么做成的,遇到困难可以小组讨论,自己不能解决了再问老师。小组成员分工共同完成,有先完成的小组可以派一个代表到讲台上来当小老师教全班同学。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的提高了,课堂得到了满意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吸取了老师的做法之后进行自主学习所收获的知识比一味的从老师那里得到印象深刻的多。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

所以,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是美术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适宜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笔者在此抛砖引玉,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参考、改进。

四、结语

中国古代哲学家在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使中国人很早就注重在整体联系的思维框架中思考事物关系和变化的规律。研究性学习本身是注重学生自身发展的一种学习方法,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深入而导致其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中弊大于利,就此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学生发展的自律和教学方法的关系,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项从学生出发到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超前的发展学生,不应该本末倒置,应该还原于学生的正确规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先人们哲学思想强调两极相和,相辅相成,不固守一极。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也是如此,要注意把握分寸,客观的分析学生的现状,正确的领悟新课标的含义,这样研究性学习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中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新课改进行到现在也到了理性思考的时候了,反思和总结,平衡两级,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62-174.

[3] 李建平、卢险峰.关于高校展开研究性学习若干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4] (日)深崛元著,侯铎译.图解心理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120.

[5] 周萍新.走出“走秀”的误区.中国美术教育,2002.05.

[6] 接受性学习与发展性学习有机结合.南安教育信息网.

[7]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魏 珍(1989-)女,河南省周口市人,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1级研究生,美术学美术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