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回到原点,实现区域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回到原点,实现区域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印度新德里的一条穷人街上,许多孩子因为没有钱上学,就在街上瞎玩。有人做了一项实验,在这条街上的一面墙上开了一个洞,这个洞的大小正好能把电脑镶嵌进去,其高度和小孩的身高差不多,在电脑下方安了一个触摸屏,孩子通过触摸屏可以上网。但是有一个条件,必须用英文来学会上网。这个设备安装以后,实验者就开始注意观察。在第一个星期,那些小孩感到非常好奇,纷纷聚集在电脑前面,看着,议论着。后来实在忍受不了这个墙上洞的诱惑,于是有的小孩就开始乱摸。两个星期后,发现有的小孩居然开始会用这个触摸屏来上网了。这个实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多次进行,结果相同。

对此,有人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些孩子在学校吗?显然不在,他们是在一条穷人街上。第二个问题,他们在学习吗?回答是非常肯定的,他们在学习,他们是依靠自主探索和同伴互助掌握了上网这项技能。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其实,每一个孩子不仅有学习的天性,而且有一种学习的潜能,学生是可以自己学会的。而当前的现实是,相当一部分孩子处于“被学习”状态,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停地灌输,生怕漏掉了一个知识点。其潜在的观点是:只有靠老师讲,学生才能学习;只要老师讲了,学生就能掌握。长此以往,学生似乎越来越讨厌学习、越来越不会学习。这是一种异化了的学习,偏离了学习的本质。因此,进行教学改革,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应回到教学的原点,也就是对学习规律的重新认识与运用,它包含着以下内涵: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作为前提;将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认知风格等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学生的有效学习,即基本知识的获得、基本技能的形成、基本经验和基本学科思想方法的习得等作为目标追求;一言以蔽之,即“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张丰的调查结论,在小学高段与初中的课堂中,开始讲课前,有30%的学生已经通过自学掌握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无需教师的讲解;有20%的学生即便老师不教,自己也能看懂;有20%的学生要靠老师的讲解才能弄懂的;有30%的学生即便老师教了也还是掌握不了。以上说明,教师的讲解只是部分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如果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必要的指导,肯定比教师整体全面讲解要有效得多。传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作用过度,完全掌控了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调控、学习结果的评价等环节,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权。传统教学方式往往是师讲生听,而根据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学习金字塔理论,这种方式在两周后的保持率只有5%左右,而让学生相互教和对所学知识立即运用其保持率可以达到90%。现代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在合作、交往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主动发展自我的过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质问题在于如何改变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基本方式,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学习的选择性、实践性、自主性、社会性、创新性、个体差异性。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的“学”走在教师的“教”的前面,以学习为核心来建构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师只有对于教与学认识的改变,才能支持教学行为的改变。学生有可能自己学会,教师的责任在于怎样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先学后教”,其实它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其本质是一种教学思想与教学原则。“先学后教”所指的不是简单的“时间先后”,而是“逻辑的先后”,其关键是认真研究学生,将“课堂教学活动”渐变为“课堂学习”与“课堂指导”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当教学过程真正变成学生学习过程的时候,当教学活动真正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时候,这才是教学,也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探索者和发现者。课堂是“学堂”而不是“讲堂”,教师应保护好这份天性,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加以引导和放大,让其学力不断增值,让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弘扬。正所谓“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怎样学就需怎样教”、“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这是实现课堂教学方式根本性变革的关键所在。

当今,各种课堂教学改革思潮风起云涌。以山东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一批学校在全国挂起一阵课改旋风,如何才能攻坚克难、将区域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我们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统筹规划,集约化推进。立足区域实际,重视区域教育的整体联动和系统变革,积极创造各种保障条件,加强研究组织机构建设和管理,关注区域教育改革文化的生态构建,通过集约化管理,使得区域及各学校的课堂教学研究从“单打独斗”走向“团队协作”,从而形成区域研究共同体。

第二,建立常态的研讨机制。搭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研讨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基地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持续跟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分层推进,从而带动整体课堂教学变革。

第三,加强当代学习科学理论的实践研究。聚焦学习与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着力学科思想方法的挖掘提炼和能力结构模型的建构。面对不同的学科,面对不同的课型,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适切指导。

第四,优化导学案,着力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型建构。一是如何将学案编制得科学合理,避免沦为教辅资料。二是如何使用好学案,对“学什么,导什么;怎么学,怎么导”等深层次问题不断追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技术模型。

迈克尔?富兰说:“变革是一次走向未知的目的地的旅行”。回首十年课改历程,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课堂的变革,更引发了我们对当前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我们将执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