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课堂焕发道德的力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课堂焕发道德的力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道德,课堂上空的一面旗帜”,这是江苏省教科院成尚荣研究员一篇文章的题目。说得何等好啊!课堂教学,就其本真而言,是道德的。我们在关注课堂知识传授之外,更应该追求的是课堂中的伦理精神与道德价值,促进学生在真、善、美的路上大步前行。

如何让课堂焕发道德的力量呢?

一、课堂应以道德的方式展开

在一堂观摩课上,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发了一张纸条,让他们匿名写出自己的烦恼是什么。当教师把纸条全部收上来后,我和其他听课的老师都以为他会把所有学生的“烦恼”都一一列出,然后加以分析引导。可是,他没有。他匆匆地把纸条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纸盒中,便继续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接下去他也没有去理会纸条上的内容,只是在快下课时,他才“旧事”重提:刚才大家都写了自己的“烦恼”,咱们看看都有什么“烦恼”呢?

“是不是不好好做作业?”

“是!”

“是不是爱和父母吵架?”

“是!”

“这样做对吗?”

“不对!”

“以后应该怎么办?”

“改正错误!”

――可是,他看也没看纸条一眼。

就在这样的总结中,这堂课结束了。

我很好奇地将学生的纸条打开,发现学生的“烦恼”还真的不少――

“每天心情都不好,有时会以打人来发泄。”

“经常觉得自己心里很难受,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觉得学习很无聊。”

“对异性萌生爱意,和父母产生了代沟。”

“沉迷游戏是错吗?”

“厌倦父母唠叨。”

…………

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出自己的“烦恼”,充满着对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他们希望能够得到帮助。可是,教师竟然没有看他们诉说的“烦恼”,而是想当然地问了几个问题,然后简单地问他们这样做对不对、怎么办,便结束了。如此做,会给学生一个强烈的“信号”:教师并没想知道他们的心声,也不会理解他们的“烦恼”,更不会替他们分忧,不过走个“过场”而已。

这一课堂教学过程是不道德的,因为“道德课堂,决不仅仅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课堂,更为重要的是,课堂充溢着道德意义,教学是以道德的方式展开的。而道德的方式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尊重,信任,包容,鼓励;道德的方式是文化的方式,正如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所说,不是强制的方式,而是谦卑的、吸引人的方式”。

课堂本身应该是道德的,应以道德的方式展开。教学作假和作秀,是与道德的课堂格格不入的。

二、课堂应关注学生真实生活

在一次全国思想品德课教材及教学交流研讨会上,来自湖北沙市的祝柯老师给素未谋面的陕西西安市七年级学生上了一堂感恩父母的体验课。他设计的第一个活动是“实话实说”,请学生回忆他经常对父母说的一句话,并由班长进行真假判断,然后把她认为是真话的发言记录下来。

学生发言很踊跃,但都是“妈妈,您辛苦了!”“妈妈,谢谢你!”之类的话。祝老师问班长:你刚才把这几位同学的话记录下来了吗?班长摇摇头。“看来,刚才这几位同学的回答,不是你们经常对父母说的话,对吗?同学们再想想,你们每天对父母说的最多的那句话是什么?”

已经习惯了回答“标准答案”的学生明白了,这个老师是“较真”的,于是略作思考,便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回答:“妈妈,我回来了!” “妈妈,我饿了!”“妈妈,我上学去了!”“妈妈,给我拿……来!”“我知道了,别说了!”“听见了,还说!”……学生打开了话匣子,班长将这些话都记录下来。

祝老师让班长把刚才的记录念给大家听,然后说:同学们,我们每天对父母说的最多的话好听吗?如果反过来父母每天跟你这样说话,你爱听吗?

真实而朴实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们的心,他们开始感到内疚、后悔、自责,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这才是道德课堂。教师没有发表什么观点,也没有矫揉造作的表演,更没有灌输“应该孝敬父母”的大道理,而是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说真话,让学生在真实的诉说中进行感悟,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无形中就得到了提升。

教育都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之中进行的,生活世界是教育的根基。课堂离开了人的真实的生活世界,个体经验就无法生成,学生道德就无从培养。

《学会生存》一书在谈到本世纪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人格被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就像一个脱离世界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如果课堂把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分离,就会有两套系统用于学习和日常生活。这种脱离生活世界的孤立的道德教育,第一,将道德教育目标无限提升,脱离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要,缺乏感召力;第二,在道德价值观认识上狭隘与功利,强调工具性价值,而忽视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第三,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无视道德学习主体性,重说教,消弭生活世界中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课堂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要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因为只有在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中,在学生的现实遭遇中,在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才真正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才能够真正开掘出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确立的源头活水。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意味着对于学生的尊重――对于学生需要的尊重,对于学生独特性的尊重,对于学生当下生活的尊重,而尊重是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学生道德主体性发挥的前提。

三、课堂应正视学生价值冲突

在“认识自己”观摩课上,教师问学生未来理想是什么。他提问了九个学生,有七个学生说要当老板。本来,教师是要讲“正确认识自己,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学生的回答超出了他的预设。教师进一步问:“你们为什么想当老板呢?”学生回答:“因为当老板打打电话、签签字就可以赚大钱。”社会上 “超女”“超男” 的一夜成名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不劳而获、少劳多获的思想在学生中大有市场。

课堂要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予以关照。价值冲突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内在动力。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价值并依此行事的权利,任何人(包括教育者)不能也不应该把某种道德价值观念强加给别人。课堂上有争议的价值问题因其不确定性可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教师必须妥善处理。

美国学者科尔伯格在《发展是教育的目的》一文中指出:“道德的发展源自社会冲突情境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道德既非给定的文化价值的内化,也非自然本能和情感的展开。”科尔伯格强调的是,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是培养学生道德的前提。没有价值冲突,学生对于道德教育是被动接受,引不起情感共鸣,不能产生道德需要。所以,教师应持的立场是:教学只是他的责任,而不是宣传自己观点的手段;探讨问题的方式是讨论,而非直接教授;讨论应允许各种观点的存在,目的不是为了达成一致意见。

在课堂上,面对有着不劳而获、少劳多获的思想的学生,教师首先应该澄清他们的错误认识。教师不妨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辩论:不劳动,我们人类还能够生存吗?劳动不是最光荣吗?当老板只需要签签字就可以赚大钱吗?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才能进行下去。

课堂不仅强调知识的科学传授,还要求情感的真实流动。教师单靠讲授和灌输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的,必须以情动人,努力在情感上打动学生,解开学生价值冲突的心结,这样才能使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从而指导其道德践行。

让道德这面旗帜永远在课堂上空飘扬吧。

【庄永敏,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