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宁厂古镇的盐都记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宁厂古镇的盐都记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寂寞与凝重

从巫溪县通往白鹿镇的山路上,青山绿水一下子铺展在我们眼前。相对于巴地陡峭险峻的山道,这一段路相对平缓。公路沿河而筑。与一般的乡间溪流不同,河床中不时有几块硕大无朋的山石横在其间,自然地多了许多霸气。

眼前景象忽然开旷,河对面,背山依水的一排石墙木结构老房子沿河而建,最矮的是二层楼,高的有三层四层甚至有五六层,寂寞沧桑。我所看到的老街足有一公里长,白墙斑驳,黑瓦凝重。

乐和家园创始人廖晓义老师和她的助手梁艳向我们介绍:到巫溪,宁厂古镇一定要去的,它有五千年制盐历史了,是中国盐业史的发祥地之一,曾经繁华一时,而今已成了一座闲置的空城,少有居民居住,镇上诸多的明清建筑,古风古韵,2005年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夕阳照在整座小镇上,映射于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镀满黄金一般的色彩。这寂静的宁厂古镇有了别样的辉煌,犹如它的往昔。

巫咸与盐都

我们真正走近宁厂小镇,是在第二天的清晨。天空下着细雨,镇政府张明委员和司机李师傅,还有乐和家园的志愿者小柴和斐然陪同。张明委员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县政府与镇政府参加工作十几年,对于小镇与乡民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一路上,她对我们说起宁厂古镇“白鹿引泉”的传说:有一位姓袁的猎户,看见一条觅食的白鹿,白鹿狂奔而去,猎人紧随其后,刚要张弓搭箭,忽然一道白光闪过,白鹿消失了,眼前呈现出一个幽深的山洞和一股洁白的流泉,他捧着泉水一喝,咸味沁入心头,顿时力气倍增,他拿起竹筒把泉水带回家中,煮出了洁白的食盐,于是附近的居民都来到这盐泉下,并以煮盐为业,这里出产的盐,称为巫盐。

在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重庆、陕西连绵的大山之中,仅有三处地方出天然盐泉,惟有宁厂盐泉从半山腰流出,品质更好,煮盐最为便利,与四川自贡井盐有同存异。考其成因,是因为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将这里原本的海面拦截成一个内陆湖,经过多年的蒸发与岩层的沉积,逐渐形成独一无二的迸涌地下的盐泉。

从《华阳国志》书中,我读到有关的记载,“当虞夏之际,巫国以盐业兴”,在历史上,巫溪一带并称为巫咸国。巫咸、巫即、巫朌等十巫升降其间,拥有长生不老之药,其中巫朌,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登葆山是宁厂古镇境内的宝源山,这里曾是巫咸国的首都。巫是神灵,咸是盐的味道。在此之前,这里原有一个巫臷国,是一片富庶之地。《山海经》说,这里的人“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靠的是得天独厚的盐泉。《世本》载,巴人的酋长廪君,是伏羲的子孙,又名务相,就出生于巫溪附近的巫山地域。巴国仅次巫咸国,最后巴国夺取垄断了这里与湖北一带的食盐资源,通过食盐贸易,巴国强大了起来。“盐巴”这个富有地方浓郁特色的称谓,起因于此。

宁厂制盐的历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宁厂古镇素有“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之美誉。隔溪望去,斧削的石崖上,早年开凿的方形孔洞一清二楚。当年的盐民就在石孔中架插上木头,铺上木板,构建成这里独一无二运盐的古栈道,与崖上的悬棺相映成趣。宁厂古镇多高山峻岭,最著名的是谭家墩、大寰墩、小寰墩,一墩连一墩,三天不离谭家墩。走了三天后,还会看见宁厂古镇。当年行走在古盐道的脚夫,背负食盐,风餐露宿,成为当地人所称的“盐背子”。那些盐背子,“四脚爬坡百步梯,钉杵磨烂篾背篓,爹把儿子背成人,儿子把爹背进土”,加之沿路有许多关口课税,运气差的甚至没收私盐,经受牢狱之灾,可见古代盐背子的生活苦不堪言。

在历史上,宁厂古镇不但是食盐的著名产地,也是诸多盐道重要节点,通往陕西、湖北等省的古盐道穿境而过。古代巴人和巫人开辟的4000里盐运山道,与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一样,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商旅必经之路与经济贸易文化传播的通途。

盐泉与盐厂

宁厂古镇盐泉,从宝源山的岩壁流下,流进一个池子里,人称龙池,曾经龙头吐珠的石壁上,“宝源天产”四字赫然在目。盐水在泉眼里不停地流淌,溅起白花花的泡沫。张明先生指着盐池,让我们仔细看一看池中奥秘,我和小柴、斐然低头在池边观察,发现了池前一块奇特的石块,有一排大小相等的孔眼,池中的盐水经过这一个个孔眼,分流而出,进入一个窄窄的水槽里。小柴和斐然发出惊呼,探问其中究竟,张明先生一一作答道:这设施的始作俑者是宋代的地方官府,主要功能是为了分配各盐灶的用量,以免各盐灶之间为抢占资源产生纠纷和争斗。一个孔眼里流出一股水,就算一份,当地人介绍说,每个盐灶按股份交税,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股份制”的来由。这样,管理收税也就更省力高效了。清雍正年间,木板改为铁板。

在宁厂,诸多的煮盐灶傍河而建,因为与盐泉距离较远,以前是用打通竹节的笕管连接起来进行引流,笕管被吊在竹篾索上,盐民们把它叫做“虹”。因竹管容易被盐泉腐蚀,通常一年更换一次。宁厂一带的盐泉,是质地最纯含盐分最高的白卤,盐民们通常用煤或木柴当燃料,以大锅烧煮,制成的盐洁白而无杂质,人称雪花盐。相比起来,用木柴煮的盐比煤煮的质量更高,在古代柴盐被用作进献朝廷的贡品。

古盐厂遗址距盐泉大约两百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宁厂最大的国营盐场,名曰大宁盐厂。昔日热闹的工房已被风雨揭掉了屋顶,惟有断墙,墙上周边的地上布满斑驳的水痕,瓦砾遍地。乱石垒成的墙壁布满藤蔓,在锅灶之间长满了灌木和芦苇。烟雨蒙蒙中,只有几根烟囱,在风中兀立,摇摇欲坠。盐工住过的房子,露出了瘦骨嶙峋的屋架,刺破虚空。张明先生以惋惜的口吻告诉我们,清代时,湖北等地禁止销售川盐,价廉物美的海盐和自贡等地井盐的冲击,再加上这里的交通甚为不便,以传统落后工艺熬煮的宁厂盐业一蹶不振,也渐渐失去了市场。1998年,遵照国家有关规定,宁厂古镇所有的盐灶全部停产了。

盐厂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古遗址。当地旅游部门在盐厂遗址的中间,铺上一条红色塑胶通道,在断垣残壁和灌木之间,就如一条铺着红地毯的明星大道,尤为显目。明星已老,大道通荒。盐灶依旧盘踞,盐泉依旧流淌,以前的辉煌早已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