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坦克库.黄桷坪的造梦空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坦克库.黄桷坪的造梦空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一简称坦克库一的执行总监俞

可说:“这是罗中立的一个梦,而我是走入他梦中的人”。

这个以军事武器命名的非赢利性艺术机构,也是黄桷坪的一个梦,它兼容着这条街道的过去和未来,链接着艺术与文化、经济的多维关系。

罗中立的梦

1913年,一群艺术家们在纽约第69团军械库举行了一场现代艺术国际展览会。这个展会曾经被称为美国现代运动的头等大事。而在意大利威尼斯,一个潜水艇生产基地,在那里,从1895年开始。就诞生了一个迄今已有110年历史的艺术双年展。

二战之后,在德国卡塞尔军事要塞的废墟上,德国人波特创建了后来在国际艺术界享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卡塞尔文献展。

是否借助了武器的威力,这些闻名西方的艺术展会才获得了超乎寻常的传播效应?答案是不得而知的。不过今天,在重庆黄桷坪,一个名叫“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的艺术机构正在吸引着大众的眼球。

“坦克库”名副其实,它的前身是一个用来存放坦克、装甲车的仓库。“三线内迁”时,空气压缩机厂迁至到此,后来更名为西南车辆制造厂。这是一个以生产轻型坦克为主的兵工企业。那些在上世纪“冷战”时期从“空压厂”轰隆隆开出的坦克,四川美术学院的“老一辈”学长都见过。当年,川美的学生经常打趣:“如果哪天在黄桷坪见到航空母舰也不稀奇”。最值得骄傲的是,这里研制出的战车,曾经驶过黄桷坪那条凹凸不平的街道,参加了建国10周年、35周年、50周年的三次天安门阅兵典礼。

“坦克库”艺术机构的成立,将骄傲延续――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是三足鼎立:北京、上海、西南。北京是798,上海是莫干山路,而西南则是重庆的“坦克仓”。

“坦克库”从―个废弃的军事仓库演变成为一个现代艺术空间,这种内在气质的转换承载了太多人对于艺术的梦想和希望。第一个梦想者就是坦克库的总策划罗中立,当年他在一个五六平方米的学生宿舍里画《父亲》,只有把望远镜倒过来缩小了才能看画面效果,这样的真实体验使他深知一间独立、开阔的画室对于一个艺术家的意义。当然,“建工作室”不仅仅是他作为艺术家的梦想,更是他作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的教育理想。

2003年底,当罗中立随着著名建筑师王澍参观“坦克库”时,感慨地说:“‘坦克库’是我继《父亲》之后的第二件重要作品,我要为那些有才华、有抱负的年轻人扶上一程、送上一程。”在罗中立的眼里,坦克库犹如自己的儿子。

艺术空间的梦

横穿川美校园,在黄桷坪正街,几排高大的老房子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芒,这里,就是“坦克库”。

进入“坦克库”腹地,迎面的老坦克和两边红砖墙体上的宣传画和标语让人恍惚了时光的刻度。一个个风格各异的铁门,或是夸张的彩绘或是怪异的铁艺,都深深烙上了当代艺术的印记。路过一排排库房看那深长的走廊两边幽暗的工作室的门,有种深不可测的感觉。

“坦克库”拥有50间艺术家工作室、700多平方米的综合展示厅、350平方米的学术活动厅、200平方米的多媒体展示厅,以及驻留艺术家公寓。罗中立说过,“希望把这里办成一个黄埔,一个硅谷,一个艺术家的摇篮”。

俞可算是最早几个结缘“坦克库”的人,最开始川美将此处购买下来进行规划时,他便是参与者之一。“当时仓库里停满了装甲车,我们在装甲车上爬上爬下,拍照、规划、憧憬……”那是2004年,把一个曾经的兵器仓库改造成艺术空间,这样的想法极具创意,自然让参与者们兴奋不已。

接手“坦克库”时,俞可有过迷茫,罗中立告诉过他自己的想法,渴望这里成为“西方式的一个艺术机构,打破传统学校模式的一个窗口,让当代艺术与文化在黄桷坪得到互相接纳”。很抽象,俞可说,“最开始,完全摸着石头过河”。

俞可尝试过与国际接轨,但真正操作起来,非常困难。“当我想国际化的时候,却发现身边的人都很老土。”俞可提及的“土”,不是不懂外语,不知道西方国家,而是无法去认识西方文化与艺术的接轨。

俞可也尝试过用工作室的形态与国际接轨,毕竟工作室这样的形态是“坦克库”的一个基本单元,为此,他还兴致勃勃地邀请了一个法国团,进驻“坦克库”。但是,法国人骨子里并不认可这里的文化与他们的艺术相融,他们只是猎奇。活动尾声时,俞可提出让法国团在“坦克库”办一个展览,这让法国人一下子有点茫然,毕竟他们在这里并没有认真从事艺术活动。甚至一幅可以称得上“佳作”的作品都拿不出来。法国人就去打印写真图片,想滥竽充数,而且还狮子大开口提出希望能提供多个工作室作为展览空间。“作品不及中国的艺术家,还来压缩中国艺术家的空间,当时我坚决没有同意。”俞可深知,初衷是想让“坦克库”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接受一些西方优秀的艺术灵感,可事与愿违。

如果说,当“坦克库”正式运行时,一场关于艺术空间的梦刚刚开始酝酿,那么,当真正开始去实现这个梦时,才发现距离有多远。

“坦克库”的大门正对着黄桷坪正街,以前它是开着的,现在长时间关着。这让“坦克库”看上去像一座孤岛,像一处与世隔绝的神秘地。俞可说:“‘坦克库’早期运行阶段有一种遗憾,它没有很好地形成文化上的影响,与这座城市没有产生互动”。

黄桷坪的梦

5月19日,一场名为“王广义:交互的镜像”的艺术展览会正在“坦克库”举行。这位被誉为“中国波普第一人”的艺术大师,将自己西南地区的首个个人展,选择了“坦克库”。

作为“坦克库”的执行总监,也是这场展览的策展人,俞可颇为自豪。“很多前来参观展览的人告诉我,他们没有看懂。这就对了,我之所以引入这样的展览,就是为了让大家看不懂,阻断大众的视觉经验”。

俞可的话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只不过细细品味,才会明白,这其实是一种艺术形态的崛起,一种艺术品位的提升。一场让人看不懂的展览对于黄桷坪这个曾经略显“草根艺术”的弹丸之地,实则上也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升级。

当川美搬迁,“黄漂”撤离,黄桷坪开始迎接一位位艺术大师的到来。这场“王广义:交互的镜像”的展览,实际上只是俞可为黄桷坪艺术形态蹿升带来的一个组合催化剂之一,这场展览与“罗中立:语言的轨迹”、“张大力:极端现实”、“张晓刚:灵魂上的影子”、“方力钧:偶发的寓言”、“时间的穿行者――叶永青黄桷坪二十年”、“崔岫闻:自性之语”等系列展览,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实验报告: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觉档案”。

“实验报告”是俞可为“坦克库”做的一项长期规划,他想通过一系列大师的展览,改变公众对于艺术的认识,正如他说的,当真正达到顶端的艺术大师的作品呈现在眼前时,才是真正艺术时代的来临。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通过“坦克库”,改变大众对艺术的态度,也是潜移默化地改变大众对黄桷坪的态度。

“俞老师在欧美很多国家看到,那里随处可见艺术生活,大人孩子都是自主地参与到艺术之中,很享受那样的生活。他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让‘坦克库’能成为大众享受艺术生活的地方,而不仅仅只是艺术家在此创作的基地这么单一”,一位“坦克库”的工作人员说。

已经进行、正在进行、接下来还将继续进行的“实验报告”,其实就是一个艺术空间梦想的“实验报告”,也必将是黄桷坪未来的“实验报告”――毕竟,当黄桷坪第一天和艺术接轨开始,它就没想过消沉,就算川美搬迁产生过阵痛,但并不足以使得黄桷坪从此与艺术绝缘,相反,更渴望华丽的“艺术转身”。黄桷坪的梦,正在“坦克库”的身上,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