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微电影悲喜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电影悲喜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10月19日,黄伟快步走出沙坪坝区工商分局门口。

这一天,四个合伙人出资的重庆小熊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黄伟是总经理兼制片人,“终于能圆我们的电影梦了”。

“小熊座”首先瞄准了微电影,“姜文为佳能拍的《看球记》,五分钟短片,佳能付了8600万元!”

四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准备大干一场。

而三年后,黄伟却如此盘点:“几年来,我们手头有很多好剧本,但真正意义的微电影只拍过两部。”

“小熊座”的经历,折射出重庆微电影发展的悲与喜。

从“播客”到“电影”,微电影风生水起

2011年12月26日凌晨,沙坪坝区沙铁大厦3楼的灯还亮着。黄伟和团队正在打磨微电影剧本《恐怖电影之影院惊魂》。

2011年11月,“小熊座”得知消息——上海华大影业公司准备做“十分钟电影系列”,正面向全国征集剧本。

为了争取这个机会,几万字的剧本,一帮弟兄改了四五次。

此时,“微电影”一词已成了搜索热词。

“微电影不是新东西,它是播客的延续。”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副院长杨尚鸿说,但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了它新生命,微电影可通过网络和3G手机终端传送,普及面广;有了佳能5D等拍摄设备,仅两万多元,进入门槛低;投入几万元就可以拍摄一部微电影,回报却不可估量……微电影想不火爆都难。

从2010年优酷《老男孩》超过5000万次点播开始,2011年,全国逾2000部微电影问世。

“小熊座”一头扎入微电影市场。

第一部微电影剧本《恐怖电影之影院惊魂》顺利入围,近20万元版权费打入账户。

日益火爆的市场,让视频网站、影视公司、广告公司等争相杀入微电影领域。

成亦广告,败亦广告

2011年3月的一天,重庆国奥集团办公室。

“怎么才能成功打造国奥品牌,释放其人文关怀的理念?”重庆国奥集团副总经理汤勇勤半眯着眼,手指轻叩桌面。

此时,国奥刚入驻重庆不久,急需通过广告开拓市场。

“可尝试微电影。”高戈数字传播公司副总经理文彦民建议。

“哦?”汤勇勤不解,“微电影不是故事片么?”

“就是靠故事打动你,再把广告巧妙植入,让你在不经意间接受广告信息。”文彦民说,“比如《老男孩》里就多次出现了雪佛兰新车型科鲁兹的身影,但因为故事好看,还是让无数人追捧。”

双方一拍即合。随后,高戈数字构思出剧本《爱的选择》,巧妙将国奥的人文关怀理念植入其中,“我们赢得了国奥三年的广告服务合同”。

在微电影市场中分得一杯羹的不仅仅是广告公司。

猪八戒网与北京时间碎片新媒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推出微电影《出招吧小姐》,为猪八戒网带来了近千万的点击率。

2012年6月,爱奇艺网的“城市映像”微电影系列开始在重庆卫视《星电影》环节播出。

商业广告定制成为微电影的主体,以广告赞助、广告植入、广告插播为主的盈利方式逐渐清晰。

专业机构的报告显示,2012年,微电影市场容量已超过100亿元。有人预测,2013年微电影将出现井喷。

黄伟在期待中接下了第二单微电影。

然而,期待中的井喷并未如约而至。

2013年12月17日中午,高戈数字互动策划总监王天柱按下手机接听键。

“我们想做一部微电影,宣传企业文化……”熟悉的声音传来。

“你们真的不适合做微电影。”王天柱第十次否定了客户的提议。

从兴奋到理性,高戈数字对待微电影的态度转变,源自市场之手。

2012年,高戈数字为重庆某乳业公司定制了一则微电影广告《最牛招聘会》。

对方提出意见,“第一个镜头要出现公司LOGO”。

“但直接出现LOGO会让故事失去悬念,创意荡然无存,受众容易反感。”王天柱据理力争。

“我投了钱,公司的名字都不及时出现,有啥意思?”对方拉下脸。

像这样的争夺战屡见不鲜,“客户常希望在微电影中尽可能多地出现LOGO、诠释品牌,然而广告痕迹明显,会直接影响点击量,我们会要求制作方删掉广告。”56网视频原创中心编辑吴波说。

一个多小时后,这场讨论不欢而散,创意保留了,但乳业公司却拒绝投入资金进行后期营销推广。

王天柱在几家免费视频网站上传视频后,点击者寥寥。

“这折射出微电影扩张的第二个瓶颈。”文彦民说,“很多客户甚至拍摄公司缺乏推广营销能力,认为剧本拍摄好了工作就完了,而其实拍摄完成才是微电影营销的开始。如果没有推广手段、后期互动、产品接续,再好的微电影也无法带来回报。”

微电影商业模式的“最后一公里”,绊倒了无数影视制作公司。“每年新出品的微电影有几千部,广为人知的不过二三十部。”王天柱说。

“微电影瓶颈之三是重庆乃至西南地区几乎没有一家设备齐全、配套完善、制作一流的室内影视拍摄基地。”

从公司业绩统计图上,王天柱能清晰地看到脉络,2011年微电影进入鼎盛,2012年发展平缓,2013年趋冷,“现在我们会十分理性地对待客户定制微电影的需求”。

曾经备受追捧的微电影变得不那么热了。

批量生产的全新突围

2013年8月30月,黄伟走进简洁时尚的重庆广告产业园。

绕着楼体走了一圈,黄伟在脑子里盘算着。

就在两天前,黄伟得知一个消息,重庆广告产业园将引进微电影包括制作棚、后期制作室在内的制作平台,希望借此打造微视频生产销售产业基地。

“这意味着重庆将实现微电影的批量生产。”重庆微视频大赛组委会的温勇说,基地将汇聚全国各地微视频拍摄者,形成一个庞大的团体,让微电影创作和生产团队更加专业化。

让“黄伟们”兴奋的是,拍摄者将不需要考虑微电影的盈利模式。温勇说:“以基地为保障,广告客户为一部微电影投入百万元,获得的是在网上数千万次的点击量,以及在各大电视台、地铁、公交上播放的机会。”

2013年10月,“小熊座”的注册资金从10万元升级为100万元。“我们还看到了另一个机会,”黄伟说,“通过手机终端与网络营运商进行下载分账的模式,已逐渐成熟。如果能将微电影变成以内容为载体的独立产品,摆脱对广告的依附,成为打发空白时间的消费品,也是一条出路。”

“我手头还有几个好本子,新平台的出现,或许能让我们在没有广告的压力下,孕育出真正的作品。”在微电影之路上,黄伟又开始了新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