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问”扎根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问”扎根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开展自述思考,养成问题意识呢?本人在平时教学中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要求教师精巧设疑

1、教师宜在教学开端设疑。

要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首先要使他们的头脑中存在大量的问题。因为只有存在了问题,学生才会有更强的求知欲,教师的教学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效,从这种意义上讲,在教学活动的开端处精巧设疑也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在《在大海中永生》一课中,我首先就从课题入手,让学生思考:“在题目中你能不能向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而学生们的提问也都比较积极,如“谁永生?”“为什么会永生?”等等,而后我试着让学生们带着自己所提的问题来学习课文。这样的教学开端对后文的教学很有帮助,学生的兴致也比较高。

2、教师宜在教学主线设疑。

所谓教学主线上设疑,要求教师在教学进程的安排中抓住主要部分善于设计关键性问题,继而再铺展细小环节的问题。以《井》为例,在讲授“井水清”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思考:“哪一句话可以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你再从课文中找找看,哪些地方可以充分体现井水的清?”由此,以两个问题的顺利解决来完成这一小节的教学任务,在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之外,也使老师的教学思路异常清晰。

3、教师宜在教学尾声设疑。

教学活动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用所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问题,应当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够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在教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的结尾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你收到了父亲的信,你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思考发问、讨论解答,拓展学生思维,深化课文主旨,提高学生认识。

二、“末春先放一城花”──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1、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

“从众心理”实质上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到某个群体的影响,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从而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小学生们习惯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也习惯了依据以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故而人云亦云。这时作为老师不能为了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对此视若无睹,相反,应帮助学生克服这一“从众心理”。在具体某个教学引导环节中,不妨把答题的优先权给予“特殊”的学生,在脱离群体的影响之下,多给他们一些鼓励,逐渐锻炼其思维发展的独立能力。

2、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十多岁的小孩逐渐会产生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不希望人们仍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是要求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因此,教师应尽量让他们寻求到适宜自己发展的基点,树立自信,激发起自身内在的探索求知的欲望。在《雾凇》一课中,我曾作这样的尝试:学习第二自然段时,为让学生能对此有比较深入的认知,就鼓励学生:“能不能根据你自己理解的,在这一段中试着向大家提一些问题,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深浅不一,但我给予了肯定,就连平时最不愿发言的几位学生也参与到了积极的思考提问中来。

3、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突破思维定势作为一种创新思考的方法,在学生的创新学习中有着极大的价值。比如让学生用“锻炼”一词造句,多数学生一般都是根据“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这一解释造句,如“ 爷爷常常在公园锻炼身体”,而有的学生突破定势,这样造句:“这次举办的‘春蕾杯’作文竞赛,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他是发现了“锻炼”的另一层意思“通过生产实践使能力提高。”对于这样的回答,就应给予表扬鼓励。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就能逐步地提高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既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顺向思维,也有“反弹琵琶成新曲”的逆向思维,更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向思维。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激发学生创新解疑。

1、发挥想象,多样题解。

通过想象,我们不仅能构想出未曾知觉过的形象,而且还能创造出未曾存在的事物形象,在学生解题这一过程中,若没有想象力,一般的思维也就难以升华为创新思维。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也很注重这方面的训练。我在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有一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看着课本中的插图,想象月光如水的夜晚画面中汤姆和爸爸可能在说些什么?等学生各异纷呈的回答之后,我再灵活地归于书本内容,学生经过充分的想象发挥后,对文中任务的高尚人格也充分了解了,同时也更进一步地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迁移指导,求异题解。

叶圣陶先生说过:“对学生语文学习法的指导,是国文的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里的“举一”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首先用求同思维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让其概括出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系统,而“举一”后的“反三”其实就是求异创新的过程。

3、参与讨论,择优题解。

讨论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适度组织学生开展群体讨论,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借此相互交流意见,彼此取长补短。如我在教授《公仪休拒收礼物》时,为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公仪休、子明和管家三人个性方面的特征,我就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评价讨论,并提出小组可以根据讨论的结果成效,对于比较好的小组允许采用课本剧的形式向大家展示。这样的安排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也使思维的发散和集中有机地统一,达到了教学的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在现今的创新改革理念的驱动下,我们教育者再不能教条、机械地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衡量学生,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师生共同探索问题,不断思索,生成智慧的殿堂。

【作者单位: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