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家有“作”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天,4岁的洋洋满脸愁容地来找妈妈:“照片里怎么没有我呀?”边说小手边指着爸爸妈妈的结婚照。妈妈被逗得哭笑不得,忙解释道:“那时还没有你呢!”洋洋听了这话可不高兴了,小嘴一撅:“现在不是有我了吗?快把我加进去。”这下妈妈可为难了:“不行,不行,这怎么能加呢。”洋洋可不睬妈妈,一屁股坐到地板上,哇哇叫道:“我就要,我就要……”看到洋洋耍起小脾气了,妈妈安抚道:“那我答应你一个愿望吧!”洋洋马上蹿了起来,忸怩着,嗲嗲地靠近妈妈说:“那你答应带我去嘉年华吧!”看着妈妈点头,洋洋才放心地笑了。
洋洋就是一个典型的“小作孩”。其实,诸如爱撒娇、任性、耍小脾气、蛮不讲理、爱哭闹、不安分、爱折腾等等,统统都是“小作孩”的惯常表现。
您家孩子爱撒娇吗?
妈妈们可能会说:“我家宝宝就是这样的,动不动就发嗲、哭闹,那是不是就很不好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呢?”
其实撒娇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营养。孩子喜欢对妈妈撒娇,在心理上产生依赖,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依恋”。学龄前的孩子对父母撒娇是难免的,这也是亲子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撒娇是一种融合剂,能促进亲子关系。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撒娇都是不好的现象,关键要看撒娇到一个什么程度。
作为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会区分孩子的哪些撒娇是合乎情理的,哪些是无理取闹的,而后再针对不同性质的撒娇采用不同的策略。
* 妈妈,我想要安慰
撒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感情表露的形式。
“妈妈,我头疼,好难受啊,嗯……”妈妈听着孩子撒娇般的哼哼叽叽、哭哭啼啼,心里免不了生起爱怜之情。这种撒娇就是一种内心痛苦的表露,也是要求得到安慰、抚爱的心理表露。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就要理解和体谅孩子,及时给予搂抱、抚摸这类比较直接的身体接触,让孩子能第一时间感受到亲人的关怀和爱意,荡漾在幸福和温馨之中。
* 妈妈,我想亲近你
撒娇也可以只是为了得到大人的、关注和认同。
比如,孩子洗完澡浑身舒适时、做完作业感到轻松时、获得表扬感到骄傲时,都会在妈妈或亲人面前撒娇,粘乎粘乎,把他们的感情表露出来。正因为撒娇有浓重的感情成分,所以许多父母也喜欢孩子撒撒娇。这种撒娇就是一种很好的感情流露和交流的方式。孩子由于曾经体验过与妈妈或其他人接触的快乐,他会逐渐发展成积极与他人接触的社会性。所以,能充分感受到妈妈疼爱的孩子,日后对社会交往会更具有信心。
* 妈妈,我想要……不要……
撒娇还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特殊手段。许多孩子在向父母提出什么要求时,就很善于采用撒娇这种手段。
吃东西挑挑拣拣,爱吃的吃个没完,不爱吃的一点儿不动,饭桌上大人颇费口舌,有时逼着家长做这做那……一下没依着他,就大哭大闹,让你不得安身。这些都是过度娇气的孩子常干的事。妈妈们,是不是也为之气恼过呢?
碰到这种情况时,就不能百依百顺、百般迁就了,而应该先给他个冷处理。待他不撒娇哭闹时,再对他进行批评指正:“好孩子是不应该无理撒娇哭闹的,妈妈不喜欢爱哭闹的孩子,撒娇哭闹是没有用的。”这样就可逐渐打消孩子从撒娇哭闹中得到好处的念头。另外,还要和孩子一起做些计划,达成一些协议,一起来改正坏习惯。
和任性的孩子过过招!
小恒是个聪明伶俐、嘴巴特甜、人见人爱的孩子。可是爸爸妈妈却很害怕带他出去玩,因为他太任性了。比如,在逛商场的时候,见到什么都要买,面包、牛奶、玩具、水果……只要见到悦人眼目的东西,他就会在购物车上又叫又晃,非要得到不可,否则就会哭闹不休。是呀,做这样的孩子的家长真不容易呀!不过,家长们也不必太担心。孩子从小到大,在个性心理发展上要经历几个阶段,就幼儿时期来说,会出现“不听话”、“坚持自己主张”等现象。实际上,孩子在这个时期表现为“好强、任性”是正常的。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儿随着生理上的不断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不管这些事物对自己是否有益或适宜,他们都会凭借自身的兴趣和情绪参与其中,这就是所谓的“任性”。因此,幼儿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这时期的孩子不像以往那么听话了,会经常和大人“”。但是,由于幼儿还不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因此这种亲历亲为的心理通常会在不合适的情况下表露出来,家长如果断然拒绝,反而会刺激孩子的任。您不妨采用以下方法和孩子的任性过过招:
* 转移他的注意力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改变孩子的任。如一个跟着母亲购物的儿童,在商场里玩得很上瘾。母亲急着赶回家,可他就是不愿意走。如果母亲说:“走,我们回家包你喜欢吃的饺子。”他可能就会愉快地答应了。
* 明确告诉他该做什么
玉宇小朋友,每天只要醒着,定要大人带他到楼下的花园里去玩。他妈妈总是再忙再累都会带着他下楼。后来年轻妈妈听取了专家的建议,在孩子再次闹腾的时候,不是问他“行不行”,而是明确告诉他,妈妈很累,睡醒午觉后再去。这样做比较有利于提高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减少任的发生。这一招果然灵,从此,这个妈妈对宝宝说话尽量使用“很晚了,该睡觉了”等表示明确意思的话,而不使用“宝宝乖,睡觉好不好”等让孩子选择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