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莫把“提问”当“惩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莫把“提问”当“惩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上,老师在精神抖擞、绘声绘色地讲着课,突然发现某个同学思想开小差,或讲话,或打瞌睡,或搞小动作,或看课外书,或心不在焉……每当遇到这些现象,老师会习惯性地停下课来点名发问,出其不意地“将他一军”。 此时该学生由于分心,惊慌失措地站起来,面红耳赤、胆战心惊地望着老师,自然回答不上来。于是老师就劈头盖脸地对其训斥一顿,或讥讽一番,或让其静站思过,借提问之机给予“回报”、“整治”, 以解心头之恨,达到杀一儆百的教育目的。

以上情形,相信在我们课堂上也经常见到。其实,通过这种带惩罚方式的提问,老师的“恨”是解了,但“效果”又将如何呢?平心而论,如果学生不听讲,老师就用提问的手段来维护课堂纪律,其动机是好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课。可结果呢,这些学生往往会不领情,甚至产生怨恨心理。因为这种惩罚式的提问本身已经变味、变形,它已不再是对于知识的探究,而演变成了一个不受学生欢迎的“警铃”。这样的提问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害怕提问,对教师所教的学科缺乏兴趣,失去自信,滋生厌学情绪,这显然与教师提问学生的初衷是相背离的。试想,如果教师提问谁,谁就可能是“不注意听讲”的“嫌疑人”,那谁还愿意被教师提问呢?

然而,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基本环节,是师生进行思维对话的主要形式,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那么,怎样才能避免惩罚式的提问呢?

首先,要有一分为二的观念,把教学提问和维持纪律区分开来,分别对待。教学问题用知识手段来解决,纪律问题用管理手段来处理。学生因为不听讲而答不上问题,当时应只说问题本身,至于纪律问题,只需提醒其注意就可以了,就算要对其进行帮助,也不要占用课堂时间,可以在课外进行交流沟通。而不能明知他可能答不上问题,就刻意用回答问题的方式让他“难堪”“出洋相”。即使你面带微笑,即使你毫无批评,学生也明白你是什么意思……这种“笑里藏刀”的方式,还不如直接批评,绕什么弯子?至于那些不想听或确实听不懂的学生,提问的方式就更无效了。

其次,所提的问题难度要适中。尽量提一些判断性、叙事性的问题,且提醒的同时要设法创造机会,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让趴在桌子上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耷拉着脑袋的学生能抬起头来,面容变得舒展,目光变得明亮,成绩才会慢慢好起来。唯此,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交流才会更加和谐,班级学习氛围才会更加浓厚,教学质量才会大面积提高。当学生还是用“我不知道”来逃避回答时,教师应持友善的态度,重复该问题,最好适当改变原有问题的措辞,巧置台阶,分散难点,给学生一定的机会及压力,促使其认真思考问题,做出尝试。如果学生尝试无果,最终也不能以“惩罚”方式进行,不能让学生尴尬,而应用几句巧妙的话语解脱学生的困境,保全学生的面子,呵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坐下来继续上课。

再次,了解原因,因势利导。课堂上,学生思想开小差一定有其原因,要么是老师的讲课枯燥无味,要么是身体不舒服,要么是有心事,要么是压力过大,过于焦虑,要么是课前对其他的事情过度兴奋,等等。这个时候,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和爱心,仔细观察,弄清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例如,老师可设法将课上得生动些,不断提高课堂质量和人格魅力,努力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课堂上来;可以较长时间地注视着开小差的学生,暗示其注意;也可以边讲课边走到学生的身边,轻轻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温暖,相信他一定会不好意思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要知道,用惩罚式的提问进行简单、粗暴的讥讽、挖苦或整治,只会影响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降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利于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形成,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可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社会心理学中有个“马太效应”,对好学生有过分偏爱的教师,其所带的班往往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一部分人自负自傲、孤芳自赏,而另一部分人缺乏自尊、自暴自弃。我们应该防止这一教育的负面,用反“马太效应”的方法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尊重每个学生,照顾每个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自尊心,树立一视同仁、“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教育观念,带着一颗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每个学生的求学之路洒满阳光,充满希望。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兴县高亭中学 )

责编/张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