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阿卡的生存智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阿卡的生存智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类学家告诉我们,地貌和生态环境塑造不同的人类物质文化。哈尼梯田,是生活、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哀牢山腹地的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的哈尼族同胞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垦出来的以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共构的美丽家园,是哈尼族同胞们的智慧结晶,也是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巧妙结合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曾说:“哈尼族是雕塑大地的民族。而哈尼梯田是真正的大地雕塑。”

有过古老的定居农耕生活,经历漫长的迁徙和从事过游耕农业的哈尼族先民,在隋唐时期迁入滇南亚热带山区。在此之后哈尼族在滇南哀牢山、无量山及红河、把边江、澜沧江流域的崇山峻岭中开始了顺应山势的梯田建设。而哈尼族的另外一支则在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的西双版纳地区进行了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

哈尼族先民们进入山区并相对定居下来之后,开始了重大的经济形态转型,由于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和南方原居百越民族稻作文化的影响,使其农业生产得到较前更高的发展。得益于哀牢、无量两大山系“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优越自然环境条件,哈尼族开渠引水把梯地逐步改造为梯田,把坝区的水稻农耕活动引上半山区,大大扩大了水稻的种植范围,并栽培出了许多适宜在海拔1500米以上山区种植的水稻品种。梯田开挖最好的季节是冬季至三月,这段时间气候温和,土质干燥,很容易看清楚有没有漏水。开垦梯田的第一步是首先要选择地形,能接近好的水源的坡地,此外,坡度更要适合;然后在选择好的坡地两边插上两根竹竿,将长长的绳子系在上面后紧贴着地面拉直,这样做的目的是作为标尺,以保证开挖的梯田不会发生倾斜;随之,再开挖出一块水平的台地,然后要进行的是开挖水沟,接通从山上森林中流淌下来的水源,将水引来浇地后便搅拌泥巴,用尖嘴锄顺着台地的边缘围筑田埂。因为这段时间气候干燥,只需要三天左右的时间泥巴就会干透,然后就可以进行加固田埂的工序了。第一块梯田完成了,就到台地的上方开挖下一块梯田,在开垦的过程中,由于哀牢山区的坡地大部分地区凹陷不平,致使挖出来的土不够将地填平,这时候,就需要搬来石头堆砌底部,再从山上放下水将坡地上的泥土冲下来使其淤积在凹处,这样,开挖好的田地经过日晒雨淋的自然沉降,土地就会变得落实粘固,形成稳固的基础。在新开梯田前数年,哈尼人就将荒坡辟为台地,在台地上播种旱地作物,待水沟挖通,就在台地上开挖梯田。田埂是用开挖时下的大土饼层层垒起,每放一层,用脚踩夯实。灌溉的水资源来自于保护良好的水源林,水渠随着山势回环,随着梯田增加而延展,所以常在大水渠下边又修筑无数条小水沟,在梯田成片的山坡上,大大小小的水沟宛如人体的血脉,形成一个沟壑纵横的灌溉网络。这些水沟还可以起到“冲肥”的作用。栽秧时节,村里的人会打开村里积蓄了家禽牲口粪便、垃圾灰烬的大水塘,让肥水顺沟冲下,流到梯田。每年雨季来临也是稻谷生长需要“追肥”的时候,村村寨寨男女老少一起出动疏通从高山森林通往山腰的水沟,让大雨把在山间沤了一年的枯叶、牛马粪便排向梯田。初春,哈尼人开始育秧,在撒秧前要放干田水站在田埂上,用手均匀地把稻种播入秧田里。过一个月后,施一次灶灰使秧苗长壮就可以移栽了。阳春三月,就是栽插秧苗的时候,那时各家选好吉日,到了田里由家庭主妇先栽第一把秧,之后家里或者村里的女性加入插秧的行列。梯田的中耕管理也很复杂,一般栽下秧后,要除三次草。到了九月,梯田一片金黄,人们背着打谷船,拿着口袋、镰刀开始收谷,他们把谷船直接拖入梯田,女人们在前边收割谷子,男人在后面打谷子,边割边脱粒然后背回家。在插秧时节,哈尼人将鱼苗(一般是鲤鱼、鲫鱼还有江鳅)放入田中和稻谷一起生长,这就是“梯田养鱼”。借梯田常年流水,鱼儿们可以获得大量细小浮游生物和稻谷花粉。梯田里的其他野生鱼类螺蛳、鳝鱼和泥鳅则是梯田与江河山水相通的意外收获。

森林为哈尼人提供了水源,他们格外爱惜森林,他们除了崇拜树林将村子前的一座森林视为“寨神林”逢年过节进行祭祀外,还立下村规严禁砍伐溪河两岸和山箐的森林。同时,在每一个哈尼族村子都有自己的护林员,这些护林员除了不论是刮风下雨都要去巡护森林外,还隔一段时间就要制作出一些只有哈尼人专用的警示牌子插到靠近路旁的森林中,告诉人们这是水源地的森林严禁砍伐任何树木。

红河以南以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元江、墨江、普洱、思茅、江城等地为中心地带的哈尼族聚居区的梯田,依地就势,绵延不绝,成百上千层梯田连接云天,远远看去,似鱼鳞般排列有序,无论耕种的规模,运作的水平都达到极高的层次,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中的一大奇观。

进行刀耕火种的阿卡将大片森林砍翻,晒干焚烧,然后在灰烬上进行耕种。其播种方式是男人用小铲在烧过的土地上戳洞,女人在后面点种掩土。宽阔坡地则采取撒种。每年一月,阿卡开始选择新地立下界标,二月和三月砍新地,四月烧山。五月是种旱稻的季节,一直到十月或十一月的收获季节,大量劳动力都要投入到除草中以防止土地肥力流失还有杂草长得太高遮住了稻谷。耕作日久地力日益衰减和退化的旧土地“抛荒”或“休耕”,而另择新的森林,待新土退化后,又再辟“生荒”或重新启用原已“休耕”之地,如此循环。休耕时间从十几年到三年五年不等,主要取决于土地的肥力还有其他可获得的土地资源。这种生产方式除了砍山、烧山的时候需要集体协作外,其他工序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换工互助。由于农具简单,耕作粗放,劳动强度大而效率低,收获也低,旱稻亩产仅200多市斤。在老挝和缅甸的深山,收获季节大量劳动力还要用到驱赶偷食的野猪上。“种一山坡,收一箩箩”是刀耕火种的真实写照。由于刀耕火种需要砍伐茂密的植被而获取肥厚的土壤,这种农业方式在本世纪初期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的主流农业知识体系中都被视为粗放、落后和野蛮的。在市场经济的影响和推动下,云南西双版纳的阿卡逐渐放弃了刀耕火种,形成了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粮食生产为辅的经济模式。处于金三角的泰国、缅甸和老挝的阿卡在过去还依靠种植罂粟、旱稻、狩猎和采集作为生活来源。如今,在中老跨境经济和市场的连结促进下,脱离了罂粟种植的老挝阿卡开始了从以自给自足为导向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无论是哈尼族还是是阿卡都会保留属于本村的一片森林作为神树林。然而由于耕作方式的不同,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以保护自然而著称,而阿卡却落下了“森林破坏者”的名声。同时阿卡因为这段罂粟种植历史而在很多国际组织眼中视为“叛逆的民族”。

尽管哈尼族和阿卡采取的梯田农耕和刀耕火种属于迥然不同的耕作方式,但是其核心是围绕农耕而形成的一系列习俗和文化现象。这和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颇具特色的及基于“万物有灵”观念的多神崇拜有关。从祭献田地的“德龙和”,农历七月间的“车拉枯”即叫谷魂,之后的“车施咂”即祭谷仓,到叫庄稼魂祭祀活动伴随整个稻谷生长、收获和消费周期。以饭稻为主食的哈尼族和阿卡也会种植一小部分糯稻主要用于祭祀和交换。红河州元阳县的哈尼族把“秧”比作出嫁的新娘,寄予着农业丰收的希望。而哈尼族到粮仓撮粮一般由妇女担当。把五谷看做母亲女神是世界各地农耕民族的共同思想,哈尼族祭谷神时仍然是把稻谷当做母亲女神来祭祀,祈求母亲生产、繁殖更多更好的稻谷。这样,物质生产也强化了女性的生育作用。在哈尼族和阿卡的传统观念中米被赋予了灵魂,所以稻米的种植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经济生产形式而是人与大自然和神灵共同作用下的物质文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