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深海的哥”是如何炼就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深海的哥”是如何炼就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年轻人对工作要有责任感,要坚持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叶聪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自古以来,人类就对蔚蓝色的海洋充满了憧憬,渴望有一天潜到神秘海底一探究竟。目前,世界上已有12人登上月球,但只有2个人去过万米深海,叶聪希望自己能成为进入万米深海第三人。

33岁的叶聪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沉静与稳重,这是职业所致。作为潜水器的设计师和驾驶员,需要保持沉静与缜密,过分的激动很可能就会导致失误。

精灵鬼驭“龙”探海

“爸妈:下潜成功,顺利返回。叶聪。”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叶聪每次出任务前习惯性给家里发电子邮件。在驾驶“蛟龙号”开展5000米海底深潜前,叶聪给父亲发来电子邮件,告知家人“蛟龙号”将于北京时间7月26号凌晨的1时30分进行第二次下潜的试验,嘱咐父母不要深夜起来看电视,别太担心儿子安全。他下潜回到甲板后会第一时间给家里发电子邮件。

载人深潜风险不小,5000多米的水下,每一平方米的艇身要承担500万公斤的压力。因为和孝心,叶聪平时几乎不和爸妈说工作上的细节。常耀俊是在中国正式对外宣布了“蛟龙”号的有关消息之后,才知道儿子在从事着这份既危险又自豪的工作。有一次试潜,因为故障,“蛟龙”号与母船失去联系两小时,没有按照预定时间出水。迟迟没有收到儿子报平安邮件的叶爸爸,紧张得一夜未睡,连发了3封电邮,直到叶聪平安出水回复邮件后,老两口才放下心来。

叶聪小的时候古灵精怪,刨根问底、下河玩水、上树摸鸟,男孩子的各种淘气事,叶聪小时候都没少干过。叶聪上小学3年级时,舅舅送给他一件皮衣,小叶聪穿着新衣服和同学们一起玩闹时,不小心把皮衣撕开了一个口子。看着被撕破的皮衣,叶聪躲着父母,找到母亲的针线盒,自己一针一线地将皮衣缝好。可他当时用的是白线,在黑皮衣上十分醒目。叶聪灵机一动,将家里的黑鞋油涂在白线上。这一招将妈妈整整骗了一个多月,直到妈妈换季清理衣服时,才发现儿子动过的手脚。

叶爸爸从小就告诉叶聪一句话:莫怕做事吃了亏。有一年暑假,因为怕儿子贪玩,叶爸爸布置了一个任务:在屋顶上用砖头垒一块菜园子,由叶聪负责把菜地的土拎上去。最开始叶聪是一手一只篮子往上拎土,后来是两手两个篮子,先后拎破了8个篮子,整整瘦了10斤,终于把菜园子的土全部铺满。“从这件事后,我们就放心了,这伢能吃苦就能做事。”

“深海的哥如何炼成

从选拔、训练到独立完成深海航行,一名潜航员的“出炉”需要大约4年的时间。首先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比如船舶、电气专业等背景。此外还有身体要求,不能有心脏病、传染病,身体还不能有异味。潜水器里面空间很小,如果身体有异味,会影响同伴的工作。心理方面不能有幽闭恐惧症,做精细的作业时需要镇定,操作动作要很精准。

“其实我学习成绩不是很优秀,小学时期上课经常走神,但是我对画图很感兴趣,不管是房子还是轮船,我都喜欢。”叶聪说。很难相信,这个上课时经常走神的孩子在毕业后“挑战”了一份要求注意力百分百集中的工作。

“蛟龙”号先后深潜42次,其中38次由叶聪担任主驾驶。无论是在航天还是在潜海领域,既当设计师又当操作者的情况都是罕见的。其实潜航员的体重最好是在80公斤以下,但叶聪的体重早就超过了80公斤。他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最牛潜航员”,关键是从设计到深潜,他熟悉“蛟龙”号的每一个零件。

叶聪是“幸运儿”,刚工作的毛头小伙子,就全程参与了“十五”863重大专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只不过,作为新人,最初他只是一个打杂的。然而,打杂之外,对项目感兴趣又熟悉船舶知识的叶聪开始做潜水器的效果设计图。凭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自己的理解,他坚持做设计图,一版不行,就再来一版。后来总设计师在图纸上看到了他的潜力,刚工作两年的叶聪被升为总布置主任设计师。

叶聪的优点是可以“不厌其烦地去做一件事”。作为“蛟龙号”的主任设计师,从最初的草图到完工图,几年下来,叶聪已经修改了几百遍。“每一个部件都要算得很清楚,有时候都要一厘米一厘米地去计算,操作时间都要精确到秒。”深夜加班是常有的事,不解决掉问题,他睡觉都不踏实。正是凭着这样的努力和执著,在没有母型船提供参考借鉴的艰难环境中,叶聪硬是完成了“蛟龙号”的设计任务。

2007年9月,“蛟龙号”从图纸变为现实。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无论是它的耐压结构,还是生命支持系统,各项性能指标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海上试验来验证和改进。而试验背后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下潜,就意味着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关键时刻,叶聪主动请缨。

第一次遇到麻烦,是在海底50米。这是第一次把缆绳解开,主要是考察通讯能力,结果一入水,对讲机就熄火了。叶聪他们在海底漂了一个半小时,只看到外面有光,不知道自己在哪儿,不知道出了什么状况,因为有很多种可能性。他们听不到反馈,惟一能做的就是机械地不停呼叫“舱内一切正常,请回复!”喊了一个半小时,终于上岸。上去之后听岸上的人说,第一次面对这种问题,都发慌了,中间有10多分钟看不到潜水器。

还有一次,试航员一进入海底就吐了,失去了调试能力。叶聪得马上接过他的活。盛夏在海上颠簸,潜水舱暴露在露天甲板上,甲板温度68~70摄氏度。有一次遭遇6级风险的海况,波高在2.5米,浪底和浪尖差一层楼。那次叶聪也晕船了,但他得忍着,因为主驾驶的状态会影响其他两位同伴,他要对整个潜水器的设备安全负责。

在叶聪口中,载人深潜就像游戏一样有趣。

潜向海底时的奥秘

在充满着各种危险、黑暗而压力巨大的深海中,置身其中的人如何生存?

“海底世界并不是想象中那么五光十色,以我个人的经验,差不多海平面以下200米就是一片黑暗,当我们到达3000多米的深海时,只有零星的生物,偶尔能看到海葵和鱼,还没看到过大型海底生物。”叶聪说,初进载人舱,温度高达40℃,湿度也很大,感觉不太舒服。随着不断潜向深海,舱内温度降到10℃以下,一次下潜中即可感受春夏秋冬四季。为了防冻,潜航员会不断添衣服。衣服要求纯棉防静电材质并且无硬物装饰,连体和分体的款式都有。此外,潜航员的大小便都是用夜壶和垃圾袋一类的东西处理。个人大小便要个人处理,等浮上水面,要自己到船舱中去刷夜壶。

潜航过程中的饮食非常简单,就是普通的一顿饭,像野炊一样,并无特别之处。下潜人员可带巧克力、饼干、三明治甚至馒头等食品,这些食品一般都是高热量的,因为到了四五千米深度的时候,舱里面就会非常寒冷,下潜人员需要补充大量的热量来抵御寒冷。此外船舱还设有厨房,潜航员们也能在舱里吃上热乎的饭菜。如果这些都不合口味,可以提前告诉厨房的师傅们,开个小灶,得到深潜部门同意后可以带进舱内。

下潜的准备工作一般从早晨8时左右开始,工作人员先要在甲板上对潜水器的各项性能进行初步测试,在将一份长长的表格都打满钩后,用吊臂将潜水器小心地放到海上,再次进行水面测试,然后又是一份长长的检测表格。与此同时,叶聪他们要忍受船舱中的高温和海面的摇晃颠簸。每次下潜的过程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在海底工作约四五个小时。“就像乘电梯一样,只有深度显示表上跳动的数字告诉我们:正在下潜。通过观察窗往外看,舱外面是漆黑一片,唯有水声电话的信号声,一直在“嘟嘟”作响。每隔20分钟,潜水器驾驶员和水面支持母船进行一次通话,而船上的仪器更是会不时向母船发送相应数据。刚开始时,略带新鲜感的船员要么拿出数码相机互相拍照,或是再次熟悉水下作业内容,除此以外,就是默默等待。

叶聪虽然结了婚,但是因为在海上的时间比较多,相对来说陪太太的时间就少了些,他们最长有两个半月没见面,但从本质上来说叶聪应该还算是一个好丈夫,一天会发一封邮件,平常也会经常陪她逛街。事业心很强的他打算明年顺利完成7000米深潜后,再要孩子。

叶聪开朗、健谈,专业却不刻板。他笑称自己是“深海的哥”,说他的愿望是有一天能将中国的载人深潜纪录刷新到7000米,并早日成为进入万米深海的第三人。

综合改编自《新民晚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