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路径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路径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大都集中在商学院,关于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较少。从创业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效果三个方面深入剖析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和谐教育理论的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的三条原则,即创业兴趣与创业知识和谐共生、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和谐培养、创业文化与创业典型和谐发展。

关键词:创业教育;和谐教育理论;理工科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5-0045-05

收稿日期: 2013-06-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高校工程类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11JDGC005);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XJK011BGD057)。

作者简介:文亮(1969-),女,湖南沅江人,管理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创业教育、创业管理研究。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形势影响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尤其是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情况严峻且十分复杂。面对全球的经济与就业形势,创业已成为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而创业教育不仅能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大工程,同时,创业教育还有利于和谐教育对人才的培育要求与目标的实现。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把和谐教育理解为认识与自我表现结合起来的教育[1]。中国明代著名的教育家王守仁则更加明确地阐释了和谐教育的内涵——教育要“开其知觉”、“发其意志”、“导之以理”,使受教育者“知情”、“意情”得到协调发展。和谐教育倡导的就是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而创业教育对于理工科高校“研究——应用——创业”的“三栖人才”的培养,符合和谐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理念与目标[2]。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大都集中在商学院,对于理工科高校的创业教育的研究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严重落后。

一、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路径存在的问题

1946年,美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在哈佛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创业研究中心。1947年,梅斯(M.Mace)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第一门创业课程“新企业管理”。1949年,第一本焦点关注创业者的杂志《创业历史探索》在哈佛大学创办[3]。从此,创业教育逐步受到美国各界的关注并迅速发展。如今美国已经形成了覆盖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直至研究生阶段的十分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多集中于商学院,理工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形式单一。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事业,需要“高校、学生、政府、社会”四方合作,学校作为创业教育活动的主要发起者,要设计出一个知行并重、产学研结合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4]。现在大多数理工科高校的创业教育仅限于高校内部,与其他高校、生产单位、科研机构和政府联系不密切。创业教育实施主体单一是创业教育形式单一的主要原因。另外,创业教育教学形式比较陈旧,大多数理工科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坚持以课堂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积极性无法调动。而在创业教育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其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就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如采用案例剖析、创业论坛、专家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来触动学生的创业意识与激情。除此之外还积极利用校友资源,经常邀请校友中的成功人士回母校给学生讲授自己的创业经历。我国理工科高校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可取的做法,丰富创业教育形式。

(二)创业教育内容单薄。目前理工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还主要停留在创业计划竞赛的指导和就业指导层面。各大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普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对象主要是毕业年级的学生,为的是“临阵磨枪”;二是就业指导课程授课内容主要以思想教育为主,普遍存在流于形式讲一些空泛大道理的现象,使得学生对就业指导课失去兴趣。由于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还没有开设,理工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很难形成,严重阻碍了创业教育后期创业模拟和创业实战的开展。同时也无法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创业效果不够显著。尽管创业教育在中国实施有了一定的时间,但总的效果不是很明显。理工科高校拥有大量的专利和技术,具有转化为生产力的极大潜力,但根据教育部资料显示目前全国700余所高校,每年的科技转化率还不到20%。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年度分析报告《洛桑年鉴》数据表明,我国工程类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及社会上工程技术人员总存量巨大的背景下,“国内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工程师”一项,2002、2003两年排名分别排在倒数第三、第一。“劳动力市场上合格的工程师奇缺”的现象说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亟待改善。同时,至今我国理工科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很少,真正实现自主创业的还不到学生总数的1%,美国等创新型国家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能达到20%到30%。与之相比,我国的差距较大,可见我国创业教育未来的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

二、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路径的设计原则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长足的发展空间。设计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路径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创业兴趣与创业知识和谐共生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提升理工科学生创业兴趣是其学好创业知识的前提与基础,能使学生知识吸收事半功倍。因此,在和谐教育理论指导下发展理工科创业教育,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坚持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相统一,自觉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通过课堂教学和活动锻炼,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主动参与创业的兴趣。其次,需坚持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创业知识。注重观念引导、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将创业教育学科课程和创业教育活动课程相结合,使学生轻松踏实接受创业知识。

(二)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和谐培养

创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型企业家、工程师和科学家,而且主要是人才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这种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传统守业型教育所不能培养的[5]。因此,在和谐教育理论指导下发展理工科的创业教育,一方面要坚持渗透融合,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可结合课改,将创业教育融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在融合中突出创业教育的导向,在渗透中体现创业教育的要求,使学生明白创业的道理,增强创业的勇气,形成创业的品格。另一方面,要坚持项目带动和实践学习,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理工科高校需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创业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创业项目,体验创业过程,提升从事创业的基本素养、基本技艺、基本能力。更要整合校外资源,充分利用和依托高校科技园、产业园、高新区等现有条件,帮助学生开展创业实践。

(三)创业文化与创业典型和谐发展

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它能深入师生的血液和骨髓。创业教育既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来开展,同时也要通过校园创业文化来陶冶。因此,在和谐教育理论指导下发展理工科的创业教育,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发展校园创业文化。可以通过宣传创业文化和建立创业激励制度等途径来进行。显而易见,树立创业典型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理工科高校可以研究毕业生创业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帮助克服创业中各种实际困难,进行高层次研究型创业人才培养。同时可以将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建立成学生创业实践案例库和创业实践基地,完善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和实践培训。

三、理工科高校“1+3”创业教育路径

在和谐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缓慢的情势下,本研究经过多年来不断探索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内容及实现路径,开展了一系列的创业教育研究和创业教育活动,探索形成了“1+3”(“一个团队+三个阶段:创业兴趣知识培养阶段+创业实践能力加强阶段+毕业后创业跟踪指导阶段”)的创业教育路径,如图1所示。

(一)“1”指“一个团队”

“一个团队”是指组织不同专业学生组成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参与各类创业竞赛和实践活动。现实中的创业,或是简单的模拟创业都不可能单凭个人力量完成。“创业”这个变幻莫测、极具不确定性的过程需要团队的协作,团队的力量是创业成功的保障。“1+3”模式的首要任务就是组建一支支优势互补的团队,通过开展创业规划竞赛、创业设计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以及举办创业论坛,引导学生在创业活动中经锻炼、增知识、长才干、作贡献。

一个优秀的学生创业团队需要对成员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搭配。首先,在选择成员方面,要注重成员自身的基本素质,更要注重选择有团队意识,愿意与他人合作的人加入团队当中。其次,在团队的搭配上要注重成员的兴趣爱好、专业、能力特点。比如在挑选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团队中,理工科同学中拥有较强专业基础知识的一般负责项目的核心技术,有组织协调能力的同学则一般负责联络沟通和对外交流,而口才、思辨能力好的同学则一般会出现在答辩场上。只有依据成员特点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才能取得团队合作1+1大于2的功效。

(二)“3”指“三个阶段”:创业兴趣知识培养阶段+创业实践能力加强阶段+毕业后创业跟踪指导阶段

创业教育是一个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体系,内容涉及到大学生创业兴趣的培养、创业能力的培养直至创业实践的实施。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路径可以分为创业兴趣知识培养、创业实践能力加强和毕业后创业跟踪指导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业兴趣知识培养阶段”:是指大学前一、二年,理工科高校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培养学生创业兴趣、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的课程模块(如图1所示)。这个课程模块设计原则是“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显性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创业教育学科课程和创业教育活动课程,隐性创业教育课程即创业教育校园文化。首先,理工科高校应开设显性的创业教育学科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创业教育学科课程是根据创业教育目标而设置,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创业知识。该课程应涵盖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在创业教育中进行创业案例分析,失败案例与成功案例并举,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参与意识。其次,开展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显性的创业教育活动课程。创业教育活动课程是指根据创业教育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活动项目和特定的活动方式进行的,以获取直接经验为内容的辅课程。例如选聘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的专职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创业实践指导教师;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为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和讲座活动;鼓励组织各专业学生组成一个个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参与各类创业计划竞赛等。最后,还要建设隐性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营造创业创新氛围。一方面可以发展成立创业教育社团,丰富校园创业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挖掘一批成功创业典型,广泛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互联网和校园报纸等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学生创业典型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第二阶段“创业实践能力加强阶段”:是指大学第三年和第四年,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创业实践技能培养、创业实战经验培养模块,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创业人才培养。有实证研究表明,创业者能力与创业绩效正相关,创业者充分发挥和不断提升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关键之一[6]。首先,利用校内资源共享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实验项目。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创业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创业项目,体验创业过程,提升从事创业的基本素养、基本技艺、基本能力。其次,带领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深入校外创业基地调研学习。为了强化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和依托高校科技园、产学研基地,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成果孵化基地建设,帮助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确保创业教育落到实处。最后,组织理工科高校大学生进驻创业企业实习实践。带领学生深入创业型企业参观、学习并实践,为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改善措施,同时提高学生对社会和实践的认识。

第三阶段“毕业后创业跟踪指导阶段”:是指在大学毕业后若干年内,将毕业生创办的企业打造成“指导服务对象+实践调研基地”,对毕业生创业进行跟踪指导,并可以将成功的大学生创办的企业打造成供在校生学习讨论的案例和实习调研基地。具体的实施路径包括: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创业创新指导中心,为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创业提供各方面的咨询和支持服务。近几年国家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创业富民政策与措施,包括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如计划类政策(星火计划)、投资基金类(火炬基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税收优惠政策和教育培训政策;完善中介服务机构类政策,如基地类政策(中小企业孵化器)等[7]。实证表明,这些创业政策对创业企业的绩效产生了显著的影响[8]。指导中心应积极关注国家出台的创业政策动向,收集整合创业政策信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带领在校理工科学生到毕业生创业企业实践。挖掘一批成功创业典型,总结成在校理工科大学生学习分析的案例,还可以打造成在校理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基地,同时在校生的到来也能为毕业生创业企业带去新的思维和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孙士杰,冯喜英,仝瑞.外国当代教育思想精粹[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547.

[2] 曹建军.上海理工大学着力培养“三栖人才”[N].光明日报,2006-10-20(10).

[3] Katz JA.The Chronology of intellectual trajectory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1876-1999[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283-300.

[4] 文亮.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文化竞争力[N].光明日报,2012-1-3(3).

[5] 段家菊,梁保国.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精神[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1):25-27.

[6] 文亮,刘炼春,李海珍.中小企业创业者能力与创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1(11):78-83.

[7] 文亮.商业模式与创业绩效研究[M].北京:经济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2.

[8] 文亮,刘炼春,何善.创业政策与创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学术论坛,2011(12):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