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心灵在语文课堂上栖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心灵在语文课堂上栖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高中语文课难上且低效的现状,我尝试从重视生命教育的角度,为学生快乐成长的目的考虑,努力营造语文诗意的课堂,为语文课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

关键词:诗意的课堂 生命教育 快乐学习

一、高中语文似重实轻的尴尬地位

高中语文课难上,这是经历初中语文教学之后的语文教师的一致感慨。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地位不言而喻,到了高中,语文与数理化相比,似乎成了边缘科目。不是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吗?语文嘛,没什么可学的;不是说,高中学习节奏快,但是语文学习耗时又低效,语文老师,别那么较劲。这些是大多数高中学生对语文老师的心理反映。语文课少上几节没什么,知识的衔接性不大,你看,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是你教出来的,这是其他科老师常挂在嘴边的。渐渐地,语文成了学生可上可不上的学科,语文课堂成了一些学生可以做其他科作业的最佳阵地,久而久之,语文作业也没有几个愿意认真书写的,语文老师的失落感时不时地充满心里,激情也一次次地被浇冷,一腔热情使他继续声嘶力竭:同学们,语文150分,高考成绩的半壁江山啊,你们自己看着吧!高中语文教学怎么了,无奈,叹息,最后当语文老师的只好对自己说,算了,糊涂一点嘛,于是高中语文课堂就像毫无生气的一潭死水,泛不起一丝涟漪。

几轮的高中教学,使我对语文教学有切身的体会,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多多,或是教学内容太枯燥,或是语文课堂太沉闷,我认为主要有: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使学生的学习明显带有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高考语文得高分不易,读与不读呈现的考分差距有时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原因,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里的地位堪忧,语文课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二、语文课堂期待的模式

怎样的语文课堂是学生心里所向往的,怎样的语文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又能给枯燥紧张的生活带来一丝乐趣?这是我担任两届高中语文教学一直思考的问题。语文学科的浩瀚广博,汉字的精深和厚重,我怎样把握精髓并把它呈现出来。语文太深了,像海洋;语文太广了,像大地;怎样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学到他们终生受用的知识呢?

几年前,我拜读了《听袁卫星老师讲课》这本书。袁老师有“江南才子”之称,他的课堂设计匠心独运,课堂内容精彩充实,激情四射,文笔斐然。他的学生评价他的语文课堂不拘泥于形式,天南地北、天上人间、天涯海角无所不扯。他执着于语文课的语言审美,有意无意间显露超人的才华,他的课堂久久地驻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思考袁老师成功的原因,是他的深厚的文学积淀,深刻的人文思想。他反对“插秧式”的课堂教学,反对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他愿意在课堂上和学生对话。拜伦式的坦诚炽烈,雪莱式的热情灿烂,郭沫若式的锦心绣口,戴望舒式的淡雅清新……更重要的是他把心交给文本,交给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次次心灵的对白。袁老师的教学贯注人生真情,他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也是诗意的课堂。

三、构建诗意课堂是教育教学的需要

构建诗意课堂是当下教育的迫切需要。近几年,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学生心理疾患也越来越明显地凸显出来。据中国卫生部公布的数据,全国每年大约有25万人因自杀而死亡,其中15至24岁的自杀者占自杀总数的26.64%。调查显示,竞争压力、亲子矛盾、父母过高期望,以及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差等原因,都是中学生心理疾患人数增多的幕后“黑手”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孩子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剥夺他人宝贵的生命。在现实生活中,学业压力或交往困惑产生的生命焦虑,亲子沟通不畅中生命的无依、师生对话缺失中生命的孤独、同学交往裂变、青春期萌动等问题常常困扰着学生,

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心理状况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校教育承担着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价值使命。但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真正给予学生心理关怀的空间非常有限,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但起的作用比较有限。很多时候都是极端的事件发生了,我们才恍悟学生的心理问题多么严重。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能把生命教育渗透其间,让学生学会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并能给予他们直面生活挫折的勇气和智慧,我觉得这比教给学生有限的知识更重要。

在高中学科中,语文教育承载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众多美的因素,《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为起点,最终落实到审美人生教育上去。审美人生教育乃是以感悟生命、热爱生命为核心内容,融人生教育于审美活动之中的教育,其目标在于滋养性灵,省悟人生,提升生命品味。语文教师如果能重视把生命教育渗透在课堂上,落实在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上去,那不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吗?

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心灵的栖息

袁老师说“教育是一种唤醒”,“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学做人”;袁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对学生的关爱时刻放在自己的心中,他把“感悟亲情”“善待生命’’作为课堂最重要的话题和学生讨论,努力让学生学会感动,让学生学出意义,让学生学有思想,让学生学得快乐;他把“精神发展”作为教给学生的一门潜性课程,把生命教育熔铸到了他的语文教育中去,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袁老师班上一名自小受西方悲观主义哲学影响甚深的学生在日得本上写下了遗书性质的文字,被袁老师及时发现后,在课前30分钟临时取消原来的授课计划,改上《善待生命》。他从台湾一个罹患软组织恶性肿瘤,在与癌症对抗的过程中截去了一条腿的9岁小女孩的诗《我还有一只脚》入手,将生命的韧性和弹性一一引来,最后鼓励学生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一堂课挽救了一个学生的生命;一堂课,让孩子重新认识了他们自己的人生。他们一生都会记得的,老师给了孩子们有关生命、责任、爱……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高中阶段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中学生无论是书本知识、实践经历还是社会阅历,可以说是人生步入社会的准备阶段。高中阶段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尊重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他人的生命,包括自然界万物的生命,即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要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宽容、张扬人的个性。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可以与之水融。因为语文学科包罗万象,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中不乏有文学家深厚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等内容。正如“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一样,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不缺乏生命教育的素材,关键还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注意对文本中生命教育内容的挖掘,引导学生由品文而悟道。把人生教育融于课堂审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与审美的愉悦中,进行人生的思考,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审美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建立起独立的人格意志。高中语文教材中,如: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中,可充分挖掘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作家虽然残疾但还是坚强地活下去,甚至是更为坚定地活下去。而读者也很容易得到精神鼓舞,获得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另外,作者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除了地坛给了作者生命的启示,成为他精神的支柱之外;还有他的母亲一直默默地陪伴他,史铁生从母亲身上读懂了对待苦难命运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惊人毅力以及无私的母爱。这也是很好的感恩素材。又如蒙田的《热爱生命》一文,作者在文章就表明自己热爱生活的态度:“坏日子”,飞快地“度”过去:风和日丽的时候,则“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作者在文中告诉人们,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是值得称颂,富于乐趣的。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这些浸润人文情怀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契机。作为语文教师,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用心与文本交流,用心与学生共鸣,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如何做一个懂得生命、珍爱生命,进而去关爱生命的大写的“人”。

五、语文课堂中生命教育的意义

新教育改革发起人朱永新在全国各地倡导并推行新教育实验,它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我校倡导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也是从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可能都是简单易行,成功不是触手可及,要付出时间,付出耐心,必然要忍受寂寞和痛苦。如果我们的课堂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追求一份诗意,放射出真、善、美的光芒,我们的孩子一定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语文的课堂可以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自然的画,可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的生命的歌。在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里,学生享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幸福和甜蜜。这样的课堂,是心灵流动的乐章。这样的课堂,是人性弥漫的天堂;这样的课堂,是文心流泻的诗章。当师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的时候,一种新的课堂文化才会产生。

朱永新先生在专著《我的教育理想》中指出,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和无私的奉献。作为培养人的感情及思想的语文学科,自然要求它的教授者具有更多的激情,因为“心灵只能由心灵唤醒,激情也只有激情能够点燃”。如果我们的高中语文老师,时时用激情点燃自己,用心投入教学,学会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与平等对待,学生们会渐渐喜欢我们的语文课堂,向往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我们的老师以激情做动力,以勤奋做锄头,不断耕耘,语文的生存空间一定不会是狭窄的,必然是无限广阔的。

袁卫星老师说过:“对于幸福的老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出一番惊天动的伟业,但他应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是一枚果;但他应如星辰,远看是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当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关注学生的心灵,着眼学生的发展,那么,教育就真正地走进了它的真谛,教师就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孙辛艳《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2].袁卫星《听袁卫星老师讲课》

[3].袁卫星《做一个理想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