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一名好教师的四个要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一名好教师的四个要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了好教师,才能成就好教育,才能培养出好学生。在各类教师教育和各种师资培训过程中,无法回避这样一个话题:当一名好教师的重要条件是什么?研究发现,已有的讨论大都围绕着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而展开,忽视或轻视了教师的精神结构这一论域。但事实是,相对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而言,教师的精神结构才是更为上位的概念,具有更为强大的统摄力和包容性。而且,如果一个教师的精神结构存在缺陷或出现问题的话,即使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相对完整,也很难成为一名真正的好教师。为此,本文试图从教育理想、教育激情、教育智慧、教育良知四个维度,对教师的精神结构,对当一名好教师的重要条件,发表一些看法。

一、教育理想是教师职业的内在动力

在从事教师教育尤其是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时,笔者经常将教师、医师、律师等一系列带有“师”字的职业排列在一起,呈现给学习者,用以探讨教育理想和教师职业特性问题。在具体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要求参与者依次回答这样3个问题:1.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职业?2.教师职业的独特性有哪些?3.你的教育(职业)理想是什么?

每次讨论都会出现类似现象:针对问题1,绝大多数参与者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教师”这一职业,而针对问题2和问题3,却往往理不清头绪,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同时,当问及“你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时,参与者大都会强调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有寒暑假、时间自主、收入还可以这样几点。不难发现,很多人之所以愿意当教师,看重的往往是工作环境和物质待遇,而对教师职业本身的独特性,尤其是对个人的教育(职业)理想,却缺乏比较系统、自觉和有深度的思考。

或许,教师职业与其他“师”类职业一样,乃至与其他任何职业一样,都可视为谋生的手段,都可当作“饭碗”,而且择业时权衡不同职业的个人收益也没什么不对,但很多人似乎没有意识到,任何职业都有其与众不同的职业内涵和职业特性,而且对于任何职业的从业者而言,都可能受到外在和内在两种驱动力的影响(可分别简称为外驱力和内驱力)。

就教师职业而言,其外驱力和内驱力有何根本区别?美国利哈伊大学(Lehigh University)教授贝德乐(Peter G?郾Beidler)在《我为什么当教师》(Why I Teach)一文中给出了具体而生动的阐释:“很多美国人受的教育是长大成人后应该追求金钱和权力,而我却偏偏不在乎明明是朝着这个‘目标’迈进的工作……当教师给予我平静、变化、挑战以及保持学习的机会。……我教书,是因为教学是建立在‘变’这一基础上的职业。教材还是原来的教材,但我自身却变了,更重要的是,我的学生变了……我的学生在我面前成长、发展、变化。……当教师可以获得金钱和权力以外的东西——爱,不仅是爱学习、爱书本、爱思想,而且还有对出类拔萃的学生的爱。我教书,是因为与正在成长的学生朝夕相处,我常常能感到自己也和他们一起在成长。”在我看来,这段话中所提到的作为“目标”的金钱和权力,对教师职业乃至所有职业而言,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外驱力,而所谓的“成长”“发展”“变化”“爱”等,则比较全面地揭示了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和精神价值,无疑是表征教师职业内驱力的核心词汇。在我看来,一个教师对“成长”“发展”“变化”“爱”等概念的理解深度,直接决定其教育理想的高度以及对待本职工作的整体态度。遗憾的是,现实中有不少教师在这方面不尽如人意,常常因为理想模糊、目光短浅甚至自私自利,丧失了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理想与情怀。

在回答“中国教育缺什么”这个问题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曾经说:“从整个中国的教育现状来看,我觉得教师们往往缺少了一点诗人的气质,缺少了一点生命的追求,缺少了一点青春的活力,缺少了一点创造的冲动,而这一切都与理想有关。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很远。一所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得很远。一种没有理想的教育,更是不可能走得很远。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理想的事业。”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往往把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而一个有理想的教师则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充满热情,不断创造。我们还看到,一个失去了教育理想的教师往往在思想上偏于保守,在行动上安于现状。更可怕的是,一个失去了理想的教师,同时失去的还有超越自我的发展意识以及教书育人的激情和活力。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世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都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一种理想。我国“情感教育”的代表人物朱小蔓教授曾经感叹:“人活着太需要支撑我们生活的东西,太需要为我们每一天的生活提供鼓励和依据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寻找自己为人做事的原则、信念乃至方式。”事实上,一个教师具有怎样的教育理想,便具有怎样的为人做事的原则、信念和方式。回望中华几千年教育史,真正有影响的教育家,无不具有明确的教育理想和人生追求:孔子践行“有教无类”,最早唱响了教育公平的华美乐章;朱熹力推“涵养、致知、力行”,确立了治学修身的优良传统;蔡元培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塑造了至今广为推崇的北大精神;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代师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要成为一个好教师,不能没有教育理想的支撑。

二、教育激情是教师职业的精神风貌

所谓教育激情,即对于教育的一种热爱、专注、投入、执著。它是一种活力、一种朝气,也是一种敢于挑战、自强不息的敬业精神。激情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强烈心境。一个富有激情的教师是一个充满自信,一谈起教育就如数家珍、眉飞色舞的人;是一个一走上讲台就神采飞扬、妙语连珠的人;是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人。教育激情是一种事业心,也是一种生活追求,在本质上则是个体生命的自觉和自省。可以想象,一个教师如果发自内心喜欢自己职业的话,上班、下班就不会是机械、繁琐的负担,相反,会成为个人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热爱教育富有激情的教师,对即将到来的新学期会有一种欣喜和期盼,而在学期结束或学生毕业之际,又会恋恋不舍、迟迟吾行。

教育是一项心灵感召心灵、精神召唤精神的事业。教育激情出于对知识、真理的热爱,更出于对晚学后辈的关心呵护。教育激情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是一种“朝夕虑其事,日夜经其务”的工作状态。教育激情是教育理想的行动化、立体化,它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勤勤恳恳地履行各项职责。众所周知,创造性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但是,创造需要激情,没有激情飞扬,创造很难有实质性内容。不难发现,有不少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都不差,课堂设计也有板有眼、像模像样,但上起课来却索然无味,教学效果欠佳。为什么?往往就是因为缺少了激情和互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没有被唤醒。

这里之所以特别强调激情,是因为现实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丧失了激情,陷入了倦怠。而且,正是由于厌教、厌学情绪有愈演愈烈之势,教育激情才上升为判定一个好教师的重要标准。并不否认,大多数教师都能够遵守职业规范而踏实工作,但必须承认,由于市场经济、社会转型和价值多元大环境影响,由于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各种物质诱惑,也有不少人开始斤斤计较,特别在意工作量和薪水之间的比例关系,滋生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活动的审美价值大打折扣,教师职业的精神内涵和生命意义被严重忽视和遮蔽。并不否认,一旦长期从事同一个职业,每个人都可能遇到麻烦、挫折,出现倦怠,就如同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马平川一样。我们也承认,不少“老教师”也曾经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但遗憾的是,不少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龄的延长,往往不知不觉地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成了例行公事,淡忘甚至放弃了曾经的理想,步入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的懒散、平庸状态。更糟糕的是,有些人长期陷于倦怠、焦虑状态而不能自拔,甚至思想麻木、随波逐流,有意无意地成了“应试教育”的推手或帮凶。

事实上,没有对个体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就没有教师职业观念的不断更新。长期以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赞美教师职业的经典词句,也是业内外对于教师职业的“刻板印象”,认为教师是“蜡烛”,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但细致分析会发现,“蜡烛”和“燃烧”的丰富内涵并没有得到全面的理解和阐释,被过度渲染的往往是所谓的“牺牲”和 “奉献”。而且,“假如把牺牲的行为看成是只对别人有意义而对自己毫无意义的行为,这恰恰意味着自己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不是一个显示着人的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自身是无价值的,那么他所作的牺牲也就成为无道德价值的贡献。”孔子曾经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实,教师职业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悲壮,就其本质而言,它应是一个在平凡中实现社会价值,同时也实现个人价值,在成全他人的同时也成全自我的职业。或者说,“燃烧”是一种付出、牺牲、奉献,也是一种价值、意义和幸福的实现方式,内含着教师职业特有的浪漫和美丽。

人生在世,难免困惑、压力和挫折,而我们只有两种选择:改变现实,或者被现实所改变。李嘉诚的“蛋喻”发人深省:“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对于深陷倦怠的教师而言,出路只有两条:要么改变职业、改变环境,要么改变自我、改变态度。一味地批评、抱怨,自甘平庸或沉沦,无益于己,无济于事,而有愧于学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