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模具CAD/CAE/CAM一体化技术”项目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模具CAD/CAE/CAM一体化技术”项目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运用项目课程理论,依据高职课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指导方针,通过对“模具cad/cae/cam一体化技术项目课程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了项目化课程的培养目标,探索了项目化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新路径。

[关键词]模具CAD/CAE/CAM 项目课程 开发与实践。

[作者简介]王敬艳(1969-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吉林 长春 13003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42-02

一、项目课程的内涵和要求

项目课程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认识论要求改造过的一项具体工作。项目课程立足职业岗位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以产品为目标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项目所承载的能力和知识不仅是专业能力和技术知识,还有关于企业运行和管理的能力和知识、关于经济方面的能力和知识、关于竞争合作方面的能力和知识等与所有企业有关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知识。

项目课程是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核心,这样的课程改革对学生、教师乃至学校都提出相应的要求:对学生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做事的能力,必须学习、思考、创新并举,必须手脑并用,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对教师要求,必须在熟悉专业知识之外还要熟悉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对学校要求,必须打开校门,拓展国际视野,与政府、行业、企业、工业园区联合行动起来,必须将教学与生产、研发、社会与服务、技术应用密切结合起来。

二、项目课程的开发原则

专业课程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最重要的支撑元素,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专业课程体系不仅是所有课内教学的集合,而且包括了专业教学的全部内容的整体安排。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造,不但影响所有课程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而且要求教学管理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造,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根据职业院校培养目标要求,结合一些成功进行了专业课程体系改造院校的经验,在课程改造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了以下几方面原则来设计项目:

1.以综合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综合职业能力是完成未来职业岗位任务的本领,是利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来对课程进行整体的安排,课程体系要力争粗线条地“遍历”行业所有主要的活动内容和主要的学生就业岗位,用综合项目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是孤立、局部、单项的训练之和。

2.以各种需求为依据的原则。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要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明确该行业、企业对学生的要求,而不是仅仅明确学科体系的逻辑关系。现代职业课程体系在强调社会需求,市场需求、职业岗位需求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和学科体系的需求。

3.以职业生涯为背景的原则。高职生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高职生个体和经济社会职业协调发展的结合点。项目课程的开发,不但要有利于减轻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压力,实现准确定位;还要有利于减少职业选择的盲目性,为择业提供理性支持,为学生终生职业发展明确方向,为高职学生成功实施与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提供个性化发展的时空。

4.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原则。作为课程教学的项目,其背景是企业工作过程,其内容是专业技术工作,但在课程实施的时候,必须与学生的“能力训练和知识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工学结合在课程教学中的体现主要是使学生完成项目的同时,训练能力,积累经验,学到系统的应用知识,体验实际工作中的协作与竞争。

5.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原则。新课程体系要以典型产品、典型工作过程或典型服务过程为主要基础。能力用项目任务训练,知识在项目中学习,不是先学知识,然后验证、操作、训练。新课程体系要以项目、任务为中心,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简单修改,而是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尽可能改变学员身份,从学生变成员工。工作过程就是让学生尽早进入工作岗位,在岗位体验中学,在做中学。

三、“模具CAD/CAE/CAM一体化技术”项目课程开发思路与实践

“模具CAD/CAE/CAM一体化技术”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以“识图与制图”“塑料成型工艺与设备”“冷冲与塑料模具设计”等课程为基础,利用软件综合完成模具产品的设计、分析与加工。具体开发思路是开展对本专业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分析采用企业真实项目和原创项目构建课程内容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组织教学内容,即通过对本专业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课程能力目标循序渐进渗透到各个教学阶段中去,完成企业元素向教学项目的转化。并以模具制造企业应用实际生产项目构建授课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模具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为中心,合理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面从三个关键环节具体阐述。

1.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培养目标。课程组通过到长春一汽模具有限公司、吉韩模具有限公司等企业对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及其对从业者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需求进行调研,明确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为模具加工制造企业生产一线的模具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各种模具制件的造型、加工、装配与调试、模具信息管理等典型工作。为此确定本课程培养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相关岗位所必需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具体目标分为:(1)技能目标:具备与企业沟通并根据企业要求对模具产品进行设计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具备产品的收集和整理的能力,能熟练软件操作,能独立完成模具零件设计、分析与制造;(2)知识目标:掌握CAD/CAM/CAE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利用CAD软件技术进行典型零件的模具产品的设计,利用CAE软件技术进行模具结构的相关工艺的动态分析及模拟仿真,掌握利用CAM软件技术进行模具型腔的自动加工编程;(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与客户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和细心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的表述及回答等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

2.立足课程培养目标,构建行动学习项目。根据“模具CAD/CAE/CAM一体化技术”课程培养目标,课程组教师和模具企业人员,从软件应用出发,按照模具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来培养学生熟悉利用软件完成模具设计与制造,按照企业真实工作过程,将模具CAD设计、CAE分析、CAM制造有机结合起来,借鉴企业的管理运作模式,按照工厂步骤,首先测量出产品尺寸,使用PRO/E软件绘出零件的三维图,然后使用MOLDFLOW对产品进行分析,再使用MOLDWIZARD软件进行产品设计,最后使用MASTERCAM自动编程并生成NC代码,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出模具行腔零件。再现企业项目工作流程,使学习内容同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之间建立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有的放矢地确定本课程的学习标准及任务书。以“模具CAD/CAE/CAM一体化技术”课程中项目2车灯支架为例设计其教学任务书及教学过程,其教学任务书如右表所示。

3.实施行动学习项目,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的评价,改变以往单一结果性评价方式,以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养成为依据,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采取综合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着重了解课程实施以后是否能达到原来设计的教学目标,还存在哪些偏差,下一轮应当如何改革等。为此“模具CAD/CAE/CAM一体化技术”课程考核采用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作品设计与答辩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方式,全方位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总评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作品设计成绩和答辩成绩三部曲组成,各占不同比重,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项目课程开发注意事项

项目任务不仅是学习专业技术、训练专业能力、学习专业知识的载体,而且是训练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载体,同时还是训练做事能力、养成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载体。为此课程组在进行“模具CAD/CAE/CAM一体化技术”课程项目设计时要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要选择学生有兴趣的项目和结果,项目的工作内容尽可能完整;学生的成果要有展示、评比、考核;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激励学生、增强自信、避免被迫参加。另一方面在项目的选择上要注意学生就业岗位工作项目,有利于因材施教,每个项目的方案制订按“难度梯度”给出多个方案。对学生选取哪个方案不做统一要求,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案,对完成的时间和最终结果也不做硬性要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制造、想象和发挥的空间。

五、结语

高职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的重点与难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课程内容改革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在改革过程中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7).

[3]刘苹.“塑料成型模具设计”项目课程开发[J].教育与职业,2010(13).

[4]雷正光.促进工学结合的实践途径――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2008(14).

[5]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