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就地城镇化为切入点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就地城镇化为切入点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镇化是十确立的“四化”发展目标之一,数据显示,2002-2012年,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城镇化率提高到52.27%,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这是我们改革的可喜成果。同时我们看到,一方面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虽然进城了,却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而是集聚在城乡结合部或城中村,导致公共资源紧张、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大量的老人、妇女和儿童(993861),导致农村土地撂荒、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两个问题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就地城镇化的途径之一。就地城镇化是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民在原住地一定空间半径内,依托中心村和小城镇,就地就近实现非农就业化和市民化的城镇化模式。

一、就地城镇化需要科学规划,总体布局,协调联动

规划理念:就地城镇化规划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规划过程中,要按照国家、省、市、县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高标准规划、高起点编制。就地城镇化规划要与国家总体建设规划相统一、与国家支农政策和扶贫攻坚计划相统一、与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相统一、与土地综合利用规划相统一、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相统一、与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规划相统一。

就地城镇化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城镇化,一定要吸取我国解放后农村房屋平均二十年拆一次翻建一次的深刻教训,充分借鉴欧洲国家百年老屋仍能延续使用的经验,积极引导农民树立建房修屋新理念。必须坚持 “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子,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子”。

规划路径:每个县以县城为中心城市,规划出数个中心城镇、数个中心村、数个特色村庄,把这些地方作为就地城镇化的中心进行建设。实现国家、地方专项支农资金和农民自有资金有机结合;水、电、路、网等生活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齐全;行政、人才、技术、教育、医疗、娱乐、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齐全。从而打造出各有特色、各具优势的宜居、宜业、宜商的环境优美的中心村镇。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镇和中心村为骨架,特色村庄为补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格局。

二、就地城镇化是引领农村土地有效流转,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就地城镇化释放出土地空间,使富余农村劳动力与土地相分离,从而助推农村土地有效流转,使农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得以实现。

中国当前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人口大规模由农村转向城市。未来20年,每年将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居住,大批青壮年劳动人口的输出使农村的空巢现象正在加剧,农村许多土地被闲置、撂荒。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土地政策,由于土地资源按户分配,过于零碎、分散,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要素阻碍了新技术的应用,制约着经济的向前发展。而就地城镇化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不改变农业用地性质和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连片经营、规模经营,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满足农业走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商业化发展的路子。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使他们有条件进入二三产业,进而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了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使农民就地职业化市民化。

三、就地城镇化是拉长产业链条,密切一二三产业关系的纽带

就地城镇化的核心和关键是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完善城镇功能,拓展城镇新的发展空间,培育和增强城镇的竞争力,使农民不仅“搬得进”,还要“住得起、稳得住、能致富”。 就地城镇化的支撑产业,根据不同村镇的地域特点、资源特色,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不拘一格,因地制宜。

我国大多数村镇的支撑产业是农业,迫切需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形成产业化。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工业企业承担对农副产品加工和深加工的任务,农业产业化程度越高,规模越大,加工任务越重,对农村工业的推动就越大,农业与工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农业产业化又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综合经营,不但要生产、加工,还要解决产品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问题,要有专门从事服务的企业、人员参与,全方位地为产品销售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最终实现产品的价值。

有些村镇的初期发展主要是靠工业化带动的,就地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不断集聚、生活方式逐步改变、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扩大了生活业的需求,服务业也会随之发展。还有些村镇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交通基础设施逐步配套,不断提高,促进了商贸物流的发展。

就地城镇化,对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拉长了产业链条,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互动发展。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各有侧重各有特色。

四、就地城镇化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的保障

中国的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核心是土地问题,就地城镇化是解决土地问题的途径之一。就地城镇化,可以避免大拆大建,浪费土地资源,影响社会和谐等不良现象的发生。通过土地置换和土地整理的综合方式引导农民就近搞生产,就近务工,既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品质,又为二、三产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既尊重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农村的基础设施进行就地提升和改造,又更加适合现代农民不同层级和辈分的生活需要。这就能够极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另外一个方面,我国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农耕文明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的根基,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就近城镇化能够极大地保留老房、老井、老树,让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老百姓在这里能够找到根,就能起到保护和发展农村传统村落的作用。同时就地城镇化能够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牵小城镇建设一发,动农村改革全身。就近城镇化更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资源配置市场化,解决“三农”问题、城乡矛盾,为新型城镇化找到一条新路子,使我们的城镇化建设快而不乱地发展,真正达到实现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