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协作行为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协作行为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学生协作行为就是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采用对话、研讨、争论和互助等形式对学习目标进行充分论证,达到完成学习目标的行为。由于受到学生认知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协作行为存在着效率较低、对学生能力提升力度不够等问题,本文论述了学生协作行为的重要性和如何提高学生协作行为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合作学习 协作行为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97-02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在小组中互助协作,达成共同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协作行为就是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采用对话、研讨、争论和互助等形式对学习目标进行充分论证,达到完成学习目标的行为。学生协作行为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对学生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发挥育人作用。由于受到学生认知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协作行为存在着效率较低、对学生能力提升力度不够等问题,亟待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改进。所以,几年来对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协作行为进行了研究,总结如下供同仁们参考。

一、明确学生协作行为的重要性

“社会互赖理论”明确指出:“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协作的力量。相互协作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互助,力求使小组成功;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协作是最好的方式之一。”通过协作学习可以使师生、生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学习积极性。

首先协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协作学习中,小组协作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交流机会多于全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一起对话、研讨、争论和互助,可以取长补短。其次,协作学习能够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在协作学习时,学生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对知识的钻研就更加深刻;在表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还会使新旧知识更加交融,从而扩大知识的应用层面;还会通过别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这种认知的重建,促进了深层次思维的提高。第三,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和情感的和谐发展。同学们在朝夕相处的协作学习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培养了彼此间的协作精神,有助于消除学生间的隔阂、歧视和冷漠,因此协作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而且还通过情感因素促进学生非认知品质的提高。

二、提高学生协作行为的有效性

1.合理分配小组是提高学生协作行为有效性的基础

合理分配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协作行为的重要保证,小组划分方式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协作行为的效果。首先,配置合理化。协作学习小组以4人为一组,男女生搭配均衡,性格内向的和外向的分到一起。其次,能力全面化。即一个小组中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中、低层次都有,这样有利于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相互协作。再次,分工轮流化。小组成员分工做到二周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协作意识。最后,编码组合化。统一规定对小组四位学生进行编码。每组的一号为组长,负责小组学习的组织工作;二号为喜欢发言的;三号是较好或一般的学生;四号为性格内向的,不善表达或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这样有利于教师分类、分批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后进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协作机会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小组协作学习的效率。

2.培养协作方法是提高学生协作行为有效性的保证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在合作学习中,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协作。学生掌握了合作学习协作行为的方法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就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1)加强小组长的培养。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组长能力高低关系到小组协作学习的成败,组长不能“终身制”,能力又不能自然生成。因此,必须加强组长的培养。

首先,培养组长从全局考虑问题的方法。组长是为全组服务的,考虑问题不能从小范围出发,应从全局着眼,主要看能否推动全组的工作。其次,培养组长表扬与批评同学的方法。在组内表扬一个同学时,要有理有据,让大家信服;批评时更应注意分寸,点到为止,不要激化矛盾。最后,培养组长组织、安排、协调能力的方法。组织安排任何事情要计划、有秩序,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会演的先说先演,不会说不会演的后说后演,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协调要全面、灵活,如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各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时,组长应带头起表率作用等。

(2)制定协作规则。规则的制定不是让学生走进一个固定的协作模式,而是培养学生协作习惯与协作技能。学生发言规则,提倡轮流发言式,按下层生到中层生再到优等生的发言顺序,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意见。学生评价规则。对同学进行评价,要先讲他人的优点,然后再提出不足,这样使被评的同学有成功的体验、有努力目标,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才会积极性高。限定协作规则。协作交流一般限定五分钟左右,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协作的机会;另一方面又避免了无限制的、毫无时间观念的交流。明确协作目标,在知识的重点处、疑难处和关键处,围绕教材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开展协作交流。

(3)培养乐于倾听的习惯。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生只有学会相互尊重、乐于倾听,才能进行有序的协作交流,避免出现你争我抢的局面。首先,学生心静是倾听的前提。如果不能做到心静似水,就不能做到倾听,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协作交流的环境;其次,学生复述是倾听的保障。经常让学生复述教师的讲话和同伴的发言,学生如果没有认真倾听和动脑加以思考,就不能领悟和理解教师和同伴说的是什么,不能领会知识的本质,这样的“倾听”就等于没听;最后,学生发问是倾听的关键。课上经常让学生说一说同伴的发言有什么好的地方、有哪些错误、应该作哪些补充,你有什么好的方法等。

(4)培养认真思考的方法。协作的关键是学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没有思考的协作是没有意义的。重点培养“多元思考法”、“逻辑思考法”和“创造性思考法”。即:采用不同方式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养成边写边思考的习惯;因果思考法、宏观到微观的思考方法、从正面到反面的思考法和从小到大思考法;采用“重点化”与“分类”的方法,即:“重点化”方面就是区别“有用的创意”和“没有用的创意”并将各种创意排定优先顺序,把有用的先挑出来;“分类”就是把性质类似的创意放在一起,如此才能清楚创意的特色。

3.教师公正评价是提高学生协作行为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评价能促进组内成员的协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1)教师评价内容具体性

教师评价内容主要体现在协作过程和协作结果两方面。协作过程主要体现在小组是否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协作结果主要体现在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①小组成员关系:学生和其他成员是否协作愉快、是否愿意帮助别人、是否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②与他人的信息交流情况:信息沟通的频率和数量、信息沟通是否准确,理解他人是否有困难、是否相信他人对自己观点的评价、是否强烈希望自己与他人存在一致性的情感。③学习动机:相信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学习更多的来自内部动力。④学习中的投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时是否充分、是否有强烈的愿望表达自己、倾听他人讲解是否更认真、是否坚持不懈完成任务。⑤问题解决结果:个人贡献是否突出、结果本身的价值。⑥学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交流与解决问题基本技能的掌握、研究技能。

(2)教师评价方式多样性

教师评价要注重启发性。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协作时,不是急于对问题下结论,而是给予启发性评价,进一步倾听学生的意见,启发学生进一步协作,拓展学生的思路,如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再思考一下本问题,用不同方法、不同思路解决同一问题等,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反之,如果学生协作刚出结论时,教师就给予肯定评价,这样既省时又省力,但学生就只能停留在“知其然”的水平上,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就会背抹杀。

教师评价要注重激励性。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习过程评价,小组协作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必须对小组协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提供及时有效地指导,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事求是、全面准确地对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协作态度、协作方法、参与程度等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小组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教师评价要注重结论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既要体现个人的智慧,更要体现团队的力量。因此在评价学习结果时,要让学生个人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又要让小组成员分享到集体成功的喜悦,及时奖励优胜小组,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下一阶段协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教师评价要注重多样性。将口头语言的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的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一种感情,传递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引导和期待,是教师一腔关爱的真挚流露。这样的评价定能深深打动学生,并能使学生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