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们还有多少汉语功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们还有多少汉语功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日,读余光中先生的一篇演讲稿《创作与翻译》,其中一段话使我蓦然一震,叹为警言。

先生说:“像李白、杜甫、屈原这样的天才,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维护者、发扬者,中文在他们的手里,我们才发现中文的能量有多少,就像一个矿藏,里面黄金到底有多少,那要看大作家的作品,才知道中文的能量有这么多。”

但在国门大开、西学东渐的现在,究竟有多少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呢?究竟还有多少人看得起李白、杜甫、屈原这些天才的作品呢?我们的汉语功底究竟有多少呢?

笔者是一位语文教师,虽然在课堂上不遗余力地呼吁和要求同学们多接触传统文化,多诵读李白、杜甫、屈原们的作品,努力把中文写得更美更多姿多彩一些,但总是感到自己的声音那么无力,那么无奈。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什么汉语言基础训练,什么唐诗宋词、汉赋元曲,统统得为考试考级、升学就业让路。同学们无法悠然从容、完整全貌地欣赏一篇古典作品,他们记住的只是其中几句必考的名言佳句;长篇古典名著,也有众多“速读”、“摘要”、“简缩”、“点拨”之类的应试辅导书为他们代劳,他们只要掌握一些考试知识点就高枕无忧了――其实他们掌握的只是别人咀嚼过的东西而已,而且这些东西一旦考完,他们立马忘掉,再也不肯温故知新。他们也在课外学习琴棋书画,但琴绝大多数是考级用的钢琴,棋是直指“常昊第二”的棋,书法是为考试加分的书法,画是压倒国画的漫画,无一不是身份的炫耀和功利的标签。

应试教育的弊端虽多,但毕竟让学生多多少少有了一些汉语功底,倒是另外一些东西更令人堪忧。譬如现代时尚和电子娱乐的自由泛滥,青少年更迷恋日本漫画,更喜欢听Twins,更愿意玩PUPA和Hello Kitty,穿着奇装异服,喊着流行口号“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网络信息的漩涡更是让他们仅有的一些汉语功底变浅变薄,过去他们聊天的网络语言,还能让人瞎猜一二,现在则升级为叫人目瞪口呆、一头雾水的“火星文”,里面夹杂着韩文、日文、英文等,他们以此划分网上的沟通空间,标明时尚前卫、与众不同的身份。如果还有谁在网络上引经据典地吟弄什么“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定会招来他们奇异的目光,仿佛在看“外星人”,甚至招来口水、“板砖”,被一脚踢出论坛。

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打好汉语功底、强化对传统文化认同的黄金期,打得好,扎得牢,纵然日后欧风美雨再强烈,也摇撼不了他的汉魂唐魄。遗憾的是,不少人大学毕业了,汉语功底还是很薄弱,对传统文化一问三不知,闹出一些匪夷所思的大笑话,甚至连一些硕士研究生写出的论文,也是错别字连篇,漏洞百出,不忍卒读。在一些大学,文史类选修课少人问津,研究文史的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曾经在上海举行过一次翻译资格考试,参加考试的大学生英语水平都很高,但却出现了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汉译英”里有一道题要求将“富贵不能淫”译成英文,有人竟翻译成“Be rich,but not sexy(富贵但不能性感)”;还有人将“血肉长城”翻译成“The long wall of blood and meat(用血和肉筑成的长城)”。对此,韩国报纸《中央日报》刊发了一篇评论文章,题目是《令人心寒的中国人的汉语功底》(2005年12月16日)!

实事求是地讲,国内的“汉语生态”、“文化生态”确实“令人心寒”。许多人都是把传统文化当做“即时贴”,从政府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到明星个人的“新作秀”,用到的时候贴上去,不用的时候就撕下来,甚至经常有人恶搞经典名作,恶搞历史名人,摧残得他(它)们面目全非,许多名胜古迹也在城市建设中消失,而认真对待、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和历史名人的,倒没有表面的热热闹闹、花团锦簇。不但大中小学生出了不少问题,后来连大学校长也在高层论坛上读白字了,连著名的行走文化大师也用典错误了,连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也错认“家父”了。针对中央电视台一套、北京卫视等12家覆盖面较广、影响较大的电视台部分从业人员汉语功底差的现状,被誉为“语林啄木鸟”的著名刊物《咬文嚼字》干脆宣布,将它们作为“咬嚼”对象,专门进行挑错,免费培训。这自然是善事好事,但一只啄木鸟怎能啄尽所有林子的虫子?面对铺天盖地、如火如荼的“美女写作”、“青春写作”、“上半身写作”、“下半身写作”,甚至“儿童写作”,面临其中的浮躁功利、浅显粗糙、谁还能有啄木鸟的勇气和智慧?

因为汉语功底差、语言匮乏,许多人再也不会说“虽千万人吾往矣”,只会说“老子跟你拼了”;不会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MM,我要跟你结婚”;不会说“恻隐之心”,只会说“我可怜你”……更写不出“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的古典之美的文字。不会说,不会写,所以我们失去了太多的美,太多的诗情画意,太多的文明优雅。余光中先生说:“没有中文的话,那中国文化就非常有问题了,而中文如果变质,变得生态被破坏了的话,那么,你虽然美其名曰‘全球化’,而我们自己文化的载体,受到损害了,那是很大的危机。”此言绝非危言耸听,而是促人警醒的钟鸣。

幸好还有余光中先生这样捍卫传统文化的人在,他们视中文为真正的“中国文化之长城”,以身为中国人而自豪,以能使中文而幸,他们写作,“是想把李杜传给我们的文化的载体,接过棒来尽量地不要在我们手中落地”。一个人即使无志于当这样的作家,也应该努力让自己的汉语功底好起来,多阅读李白、杜甫、屈原们的作品,因为“在现在经济挂帅的时代,我们学习这古老的古典诗歌,不但使你有一颗不死的心灵,而且使得你的心灵在跟随古人提升。成为学问、品行、修养都达到很高境界的人。不但会有一种心灵的交汇,而且在这种心灵之中,体验到你自己当下的存在,提升了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叶嘉莹《从现代观点看几首旧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