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找准学习的原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找准学习的原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学生学习课文的原点(通常也叫起点)在哪里?对于一篇课文的教与学,教师该从何处着手才能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地进步呢?这种进步应落脚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

关键词: 学习原点 感悟 写法 练笔

一、找准学生静态的学习原点

通常在新课开始之前,我会出示几组看拼音词语,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再找两名学生把自己的默写结果写在黑板上,最后和学生一起来评析。有的老师可能会认为很啰唆,没有必要这样做。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学生通过第一学时的学习,对教学中的重难点掌握得怎样呢?第一学时结束后的复习和第二学时之前的预习情况又是怎样?所有的这些,教师在进行新的教学之前是必须清楚的。因此,这样的“回顾感知”是必需的。因为,通过默写(填空)可以了解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几个容易写错的字,比如教学《草原》这课时我出示的“襟飘带舞”的“襟”,“羞涩”的“涩”,学生在书写时就可能写错或写不规范,这些都要给予纠正,并进行必要的强化。因为,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规范书写,这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底线,更是语文素养的根基。当然,对于这部分的设计意图还不止于此。因为,所选的这几个词语既有学生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又有课文中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填写完整以便了解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掌握情况,只是设计的意图之一。意图之二是想让学生借助这几个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以此来了解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如果学生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么就要对所预设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了,就应当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大朗读训练力度,或者在教学新内容之前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熟读课文。这个环节对于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是很有实效的。当然,这个环节还能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从而找准学习的起始点即学习的原点。

二、找准学生动态的学习原点

在精读《草原》这个版块里,我重点设计了三个环节,即:朗读找美、交流赏析美、熟读成诵积累美。这三个环节里,第一和第三个环节都是朗读,基本不需要指导。在学生自由交流之后,我引导学生重点对“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了,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几句进行赏析品味。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这两句在这一段中,的确是最美的句子。其次,这两句都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并运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而比喻句的使用是这一课的最大特色。对这两句重视的目的还不止于此,还想通过这样的训练及第三版块中的类似训练来强化学生对想象加比喻手法的领会,以便为最后一个版块的练笔做好铺垫。实际上,第四版块中揣摩作者的写作构思里也重点对这个内容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潜在的指导,目的是让学生在练笔时有效运用这一手法,从而在写好这个小练笔的前提下,逐步领悟比喻这一手法的妙处所在,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自觉运用的习惯。在这个版块里,我还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内完成言语积累,并给予必要的帮助。这样做不但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更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此外,为了让学生从文字的表面走进文字的背后,走进文字的生发之地,我在学生读好这一段文字的基础上,利用音频创设情境,让学生闭着眼睛边听老师朗诵边想象草原的迷人风光,从而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找准学生练笔的学习原点

草原之行给作者老舍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回来之后,他很想用手中的笔把自己在草原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下来,让更多的人都能对草原有所了解。可是草原之行,给他留下难忘的东西太多了,究竟该选择哪些呢?你能结合自己对课文的学习揣摩一下作者的写作构思吗?也可以出示结构图帮助学生来完成。

课文写的是什么,大多数学生是能够知道的。但是,至于课文是怎么来写的,作者是怎么来构思以及取舍材料的,多数学生还是很难看到的。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课文(作者)是怎么来写的?而这才是课文核心的教学价值所在。为了使学生对“怎么写”有所认识和感悟,我主要是运用了教学策略中的“完形填空”法,巧妙地借助视频媒体,有目的地空出一些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主完成空白处的内容。这一训练方法,既能使学生再一次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认识,又能对作者的写作构思,以及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等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领悟。从某种程度来看,这也是一种训练学生练笔的很好方法。相信长久坚持练习,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一定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太阳已经偏西,是什么让作者一行迟迟不肯离去呢?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作者一行和蒙古族同胞分别时的情景。

这一教学内容的安排,既是课后习题的要求,又是为了运用和巩固上面教学中所强调的知识点。这个练习也不是走过场搞形式,在上面的第三和第四个教学版块中,对这里的如何写也进行了一定的暗示。比如:为了体现蒙古族同胞的热情,作者一行人员到草原时,蒙古同胞骑着马在离他们家很远的地方迎接作者一行,并写出蒙古同胞骑马的速度很快,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能体现出他们急切想见到作者一行的心情。作者还写出了蒙古族同胞见到我们欢呼的情景。这些描写都能体现出蒙古同胞对我们的热情。那么,相比之下,为了体现蒙古族同胞对我们的难舍之情,在进行练笔时,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构思,例如:他们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又会怎样送行呢?

整个教学过程里的很多内容都是与课后的阅读要求或是习题有关,对于一篇课文而言,在选做教材时,编者要根据编写意图对所选的文章进行删减增改,有时还可能是在“断章取义”,编者选编教材的意图往往都通过一定的说明来暗示教师和学生,比如,通过编写阅读提示或是阅读说明及课后习题体现他们的编写意图。因此,在教学时,我就紧扣课后习题进行一系列的教学设计,从而体现编者的编写意图实现这篇课文所特有的教学目标。

四、找准课堂学习延伸的学习原点

为进一步做好这一课的教学,我做了两项课外作业的设计:(1)背诵课文1—2自然段给家里人听;(2)向家长介绍一下草原的风土人情。这样既巩固了《草原》课内目标,又具有了一定的拓展性,同时这种形式的练习还有效地把学和用巧妙地结合了起来,避免了课外作业的枯燥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说有以下好处:第一,抓住背诵延伸的起点。学生在课内已经初步把课文背诵了一下,但是,这并不是说学生就已经能够很好地把课文背诵的东西掌握了。这里可能存在着这样的情况。(1)已经会背诵的。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他们感觉自己记忆的能力超人,很有优越感,除了在课堂上给他们以展示的机会之外,还应该让这些学生在家长面前进行充分的展示,以此更能有效调动学生背诵、学习的积极性。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多源于附属内驱力——教师、家长的言语鼓励和同伴的接纳。所以让学生回家再把课文内容背诵给家长听也就找到这部分学生课外延伸的原点,可以说是学生继续发展的原点。(2)背诵得还不太熟的。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在课内还没能按要求顺利地背诵课文,让他们背诵给家长听,他们就会为了完成这项作业而继续背诵课文,从而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地提升。因而,这项作业的布置更是找准了他们课外学习或是发展的原点。第二,向家长介绍一下草原风情。学生通过课内的读书学习,已经初步对草原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了(当然,学生在预习时,也对草原的风土人情的资料进行了搜集),让他们把草原的风土人情向家长们介绍一下,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把文本语言转变为自己的口头语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而,这项内容的设置,很好地找到了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