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随班到全纳的突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随班到全纳的突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全纳教育的宗旨是“接纳一切学生”,无论残疾与否全部接纳,所有儿童都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特殊需求的孩子可以和普通孩子一起学习、生活,“随班就读”是实现全纳教育最好的形式。由于绝大多数学校及老师对“全纳”的认识不够,虽然接纳了特殊需求的孩子可以和普通孩子一起学习,也只是给了他们一个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机会,难以关注特殊需求孩子的身心发展,难以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实际上就只是“随班就坐”而已。

单一的评价模式(分数)导致老师对有特殊需求孩子的支持出现偏差:有情绪障碍的孩子会被排在教室的最后,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的学习;有学习障碍、智力障碍的孩子每天在语文、数学……的苦海中挣扎,这些孩子因为无法达到其他孩子的水平而不断受挫,最终丧失自信。

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些孩子身上,但收效甚微。因为他们没有专业的指导帮助,不知道如何帮助这些孩子。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关注不够,对待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还有的家长无视孩子的特殊需求,没有与老师积极地沟通。

成都市簇桥小学一直关注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发展,坚持开展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工作。认为普通孩子和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都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有其发展的优势智能,学校教育应该发展其优势智能,促进其多元发展,让他们真正地享受教育的公平、老师的温暖、同学的友爱。

2011年始,学校推行全纳教育理念,把全纳教育暨随班就读工作推向了新的阶段。学校邀请欧美教育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为学校带来全纳教育的先进经验,在全校36个班级全面铺开:对学生初筛、建立个人档案、有特殊需求学生分类、学科优势分析表、学科老师安排、个案分析、制定个人IEP等一系列工作,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和温暖。

一项令人满意的可行性调查

2011年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开展社区大调查。调查了在普通教育环境下难以满足其学习需求而需要获得特殊的教育计划、教学方法和相关服务的学生,包括有智力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自闭症、多动症等情况的学生。

问卷调查对象为:99名教师、95名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长以及1690名普通学生。在调查中涉及的有特殊需求孩子分布情况如下:

调查家长、学生、老师对学校全纳教育工作推行的认识和看法。包括: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长对学校开展全纳教育工作的认识和需求;普通学生和有特殊需求学生的一起学习、生活的现状和需求;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全纳教育工作开展的认识、支持程度和对未来工作的设想。

针对家长的调查显示:家长希望学校能够给家长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更加专业化的指导。95%的家长希望学校能够给予教师更为专业的培训和教育,让老师更好地为孩子提供支持。86%的家长希望能够给予一些技术支持,如听障孩子助听器的安装等。

从老师的问卷情况反馈来看,老师能够认可并在教学实际中关注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考虑孩子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计划,这是值得首肯的。老师还特别关注孩子在课外活动中的参与融合情况,把对学生的关注延伸到了课外,充分体现了全纳教育理念已在老师心中扎根。

从对普通学生的调查研究来看,普通孩子和特殊需求的孩子之间的融合度极高,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这个集体中不再是“随班就坐”,而是成为同学中的一员,相互学习、相互关心。

一套较为完善的随班就读工作体系

学校依据美国纽约州教育厅提供的筛查各类残障儿童样表,以及中国鉴定残障儿童的各类样表对有特殊需求孩子进行了初步的筛查(此类筛查不是医学鉴定也不是医学用药的依据,仅仅是为了给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老师能够根据所得的信息更加有效地去帮助这些孩子。如果需要进行医学鉴定,学校会和家长联系,让其和相应的医院联系。

学校为特殊需求的孩子建立个人档案。档案需要突出孩子的优势智能、强项、爱好以及需求。这样才能够对孩子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为下一步制定个人计划提供依据。

学校设置了“课堂观察表”,内容包括:教室环境(教室是如何安排的,该生坐在哪个位置)、观察期间看到的行为表现、教师使用了的课堂管理方法、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及建议等。资源中心老师和骨干老师进入课堂,深入观察特殊需求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得到孩子最准确、最真实的信息,为下一步实施学科评价作准备。

根据课堂观察所得,老师为有特殊需求学生制定学科优势表。这个表格要求各任课老师进行填写,写出该孩子在各个学科的优势和劣势,现有的障碍对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资源中心的老师和骨干老师根据所得的资料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建议,制定个人IEP,为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制定个人教育发展计划。

同时,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家校合作平台。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校报《起航》和家长搭建友好平台。每个月定期或不定期地和家长沟通孩子信息。

全纳实践中的几个难题与思考

对有特殊需求孩子筛查确认上存在一定畏难情绪。筛查是为了准确了解学生情况,为学校、教师提供更加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提供依据,为开展个别化教学打基础,不是为了给随读学生贴个“弱智”之类的标签。老师们因为专业知识的限制,害怕出现纰漏产生了畏难情绪。

个别家长不支持学校的工作。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家长素养较差,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问题。工作中常出现家长不配合学校工作的状况,不承认孩子有问题,或者对孩子的问题听之任之,或者只是对学校提出要求,让学校老师负责管教,加大了老师工作的难度。

缺乏资源教室、专业教师。虽然学校外派老师出去学习,得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由于学校学生较多、班额较大,无法做到每个班配备一位骨干老师,这必然影响工作的具体实施。学校还没有成立资源教室,没有整合每个骨干老师的教育资源,形成学校的教育合力。

骨干教师培训还需加强。全纳教育工作涉及面广,参与教师多,仅靠每年两次的师资培训,参与的人员不足。师资在特教理论及新理念、新知识上缺乏更高层次的培训,影响了学校全纳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课堂上对学生的支持和关注不够细化。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关注孩子的参与和融入,大部分学科在教学中不能完全根据学科特点设计相应的教育教学环节或者活动让孩子参与其中。这也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比较困惑的地方。

对此我们建议,除了搭建有效的家校沟通平台等常规手段外,要加大教学实践,实现孩子的完全融合,大力倡导落实个别教学计划,建立特殊需求孩子的评价机制及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全力推进全纳教育的实施。

特殊需求孩子的筛查、鉴定、确认为学校、教师提供更加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提供依据,为开展个别化教学奠定基础。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是随班就读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的保证,个别化教学计划的落实为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的考核提供依据,所以应大力倡导落实随读生个别教学计划,建立、健全随班就读学生评价机制及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要在老师、家长、社会生根发芽,需要强有力的宣传攻势。今后的全纳教育之路必将会一路有爱,一路探索,因为,我们的教育面向所有的孩子!我们为所有孩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