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少数民族预科各学科教学德育的渗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少数民族预科各学科教学德育的渗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题基金资助:《德育在高校民族预科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和案例分析》(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规划课题编号:11YB464)

(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0)

摘 要:加强民族预科生思想道德建设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材为载体,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民族预科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原则,并结合实际教学体验对其运用做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思想道德建设;学科渗透德育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德育是一个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性较强的学科,在阐述德育自身所特有的基本要领和基本思想的时候,几乎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相关内容,且需要诸多知识点的支撑。为什么有时候会出现德育工作干巴枯燥、苍白乏力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德育工作的知识含量低,不善于运用各学科相关内容去丰富德育内涵,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德育工作不是德育学科“包打天下”的领域,其他教学科目和学科也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只有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保证教学大纲和教育目的得以实施的基础上,德育才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因此,要充分运用教学中的德育艺术技巧,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

一、民族预科教育中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可行性分析

所谓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和讨论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并通过与教学内容的自然交织引起学生内心的体验,激发学生心理结构上的变化,引导学生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

(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一方面,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治学态度、思想作风、言谈举止、形象仪表,以及个性特点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意义上的“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和教学活动以外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教学活动本身而言,教师要巧妙地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进行思想教育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增强教学的教育性效果。

(二)课堂教学面广、量大、时间短

预科教育学科涵盖知识领域广,延续时间短,一年或两年。教材设置上,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全面的、持续而深刻的。

(三)课堂教学有切实保证

课程管理的改革强调学科教学有固定的课时、相对稳定的教材、有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体系,且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规定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二、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原则分析

对于成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而言,学科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主渠道。坚持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既是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每个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指的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这一过程的科学性。第一目标要明确,每个教师课前要制定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第二内容要正确,在学科教学中所渗透的德育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思想观点准确无误;第三方法要科学,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要符合教学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坚持唯物辩证法,循循善诱,实事求是,不讲假话空话;第四要体现学科特点,不同的学科,其渗透德育的具体内容、要求和方法是有所不同的,在具体实际中要根据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渗透。

(二)因地制宜原则

所谓因地制宜原则指的是根据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预科阶段,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三)灵活性原则

所谓灵活性原则指的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方法,善于抓住契机,巧妙地启发学生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领悟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自然而然地促进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自我认识的完善。

(四)长期性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预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个人、学校三方面的配合,某一方面的脱节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预科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多,受不良影响的机率增大。这就要求教师树立长期渗透思想,做到持之以恒,做到基本内容反复渗透,行为习惯反复训。

三、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方法研究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加强预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为此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时、适量地渗透。提高德育效果。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素材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全面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育点结合德育要点挖掘德育要素。

1、全面吃透教材。要求教师不仅要吃透每一篇、每一章、每一节的教育内容,而且要通读整套教材,了解整套教材的教育要求,特别是掌握一个年级,一个学期所授教材的全部内容。教育内容要有机联系,循序渐进,逐步深化。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2、准确把握教育点。要求教师根据学校德育大纲的要求和学科内容的特点来确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要点。渗透德育的要点要服从教学内容,不能搞形式主义。

3、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只有深入挖掘,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其中的道理。语文、英语类课程中有许多内容,粗看起来似乎不需要进行道德教育,但如果教师深刻挖掘,善于联系,很多道德因素可以发挥作用。作者生平和文章写作背景等是很好的德育素材;数学、物理、化学类课程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的重要载体;体育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有利于培养预科学生的审美情趣;综合实践类课程包括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四方面。对预科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全方位的,而且是非常有效的。

(二)把握时机,适时、适量渗透

1、衔接自然。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决不能把各科都上成政治课,而是要求老师努力去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决不能丢开课本另搞一套,而应紧紧地把握知识点,把德育寓于知识的讲授和训练评价中,使学科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水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2、研究学生思想,寻找最佳结合点。学科德育渗透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是否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否寻找到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如此,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兴奋点、情感点、变化点;要善于捕捉时机,适时进行思想教育;还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教师要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德育渗透时对症下药。

3、适量引入。学科教学中引入教学相关的事件、人物进行德育教育是必要的,通过史实、数据的补充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达到德育的目的,但是每节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引入相关德育内容时要适度,否则学科教学会受到影响,德育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改革的深入要借助于教学手段的进步要提高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也必须借助于形象、生动的教具才易于渗透观点,激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具、幻灯片、投影、电视录像片、多媒体等,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直观教材。在数分钟内,可以跨越时空,沟通情感,教育效果大大超出教材要求。通过史实的再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相关风景图片的展示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 文卫星.对数学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L]数学教学通讯:中教版,2000年 第8期

[2] 路延捷.如何加强中小学各学科的德育渗透[L],河南教育(基教版),1997年第02期

[3] 张雄林.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L],甘肃教育,2012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