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内容详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内容详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知识构建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必修Ⅰ模块的重要基础理论,对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看,学生已了解到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及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和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但从学习能力要求看仅限于会用简单方法演示两种运动形式,会用一些地理事实说明地球存在的两种运动形式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同时,个别省区义务教育阶段选用的是历史与社会和科学课程标准,这方面的学习就更为薄弱。

伴随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学习要求。从这条标准的行为动词看,强调“分析”能力;结合知识内容要求看,该标准包含着四层递进的含义:一是知道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特点及相互关系;二是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三是分析这些规律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四是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

对照各版本教材,对课标的诠释基本趋同。从教材的编写思路看,中图版与人教版相似,鲁教版与湘教版相似。从学习方法、知识呈现过程、具体知识及呈现方式看,各版本教材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课标并综合各版本教材建构如下知识结构体系(如图1)。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公转轨道;了解不同参照系下地球的真运动和视运动;认识地球两种基本运动之间的关系(同时运动、相互叠加)及黄赤交角的存在和意义;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的产生、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地球形状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并分析原因;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地理实验(模拟和演示实验)、地理观察和观测的学习方法;掌握阅读、绘制、运用和分析地理示意图的一般方法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及观察、实物或多媒体动画演示及观察、阅读图像、对比和综合分析、绘制示意图等方式学习,在此过程中了解地理模拟实验和实物演示的一般观察方法,掌握阅读、分析和绘制示意图的一般技能。通过对地理现象观测,实际案例、图片和文字材料的探究,分析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并分析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观察地理事物、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实验、实物或多媒体动画演示及地理现象观测,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形成探究现象和问题的意识、动手操作的习惯,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地球两大运动的关系及产生的地理意义,认识到事物是普遍联系、发展变化和有规律可循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和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观念。

三、重难疑点

1.教学重点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这部分教学的重点应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规律是理解和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基础,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是运用层面的拓展(即对现实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解析)。从技能层面看,学会阅读、绘制、分析、运用各类地球运动示意图是这部分教学的能力要求重点。

联系整个高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标准,再结合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在教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应重点放在昼夜更替、地方时的产生和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对自转引起的地球形状变化只需了解,其地位仅限于使自转产生地理意义更为全面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在教学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应重点放在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四季更替中的天文四季。对于气候统计上的四季、传统意义上的四季以及五带划分这些内容的教学应定位在知识的拓展延伸、今后学习的基础辅垫以及激发学习兴趣上。

2.教学难点剖析

虽然高一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所发展,但是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还相当薄弱。因此,让学生理解宇宙中的地球有两种同时进行、相互叠加的运动并理解运动带来的地理意义难度很大,而且学生还未接触数学中的球面知识,学习中又要联系运用一些物理知识,难度就更大。

难点一:地球运动的方向和周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均呈自西向东学生较易理解,难在从不同视角观察地球的运动方向及两种运动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一是理解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二是理解不同视角下两种运动的叠加,即从北(南)极上空看自转和公转均呈逆(顺)时针方向,且地轴的空间指向几乎不变。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难在理解不同参照系下地球的真运动和视运动。以恒星为参照系是地球的真运动,其自转周期是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公转周期是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以太阳为参照系是地球的视运动,其自转周期是一个太阳日(24小时,即通常所说的一日),其公转周期是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难点二:地球运动的速度。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三个难点:一是明确球体运动存在两种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二是理解地球自转时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任何地点的角速度相同、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含变化规律及一般计算方法)。三是理解地球公转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太阳位于公转轨道的焦点上;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时间;地球公转时其速度出现快慢现象及变化规律。

难点三:黄赤交角的存在和意义。这部分学习的难点是首先要理解为何存在黄赤交角,其次在明确黄赤交角大小的基础上理解其存在的意义——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影响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难点四: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学习这部分内容难点多。一是辨清几个易混淆的地理概念。如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地方时与时区、区时;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二是理清几则相互关系。如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的关系;地方时与自转角速度的关系;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昼夜长短、太阳高度与四季的关系。三是掌握几个重要的地理规律。如晨昏线的日和年移动规律;东西位置不同地点的地方时早晚规律;水平运动物体在南北半球的偏转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天文、气候和传统四季的划分规律。四是掌握几个计算方法。如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方法。五是各类地球运动示意图、太阳光照图的判读、绘制和分析。六是运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解释自然现象,分析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日月星晨东升西落、北半球冬夏半年日数差异、河岸的冲刷、风的偏向、冬夏日室内接受日照的差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