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突出有效性,彰显语文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讲解诗歌时,为了体现课改新理念,我遵循“三位倒置”(即变“教师―课本―学生”的“讲授型教学”为“学生―课本―教师”的“自主式学习”)的原则,让学生自己揣摩体会,不逐句翻译意思。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却未如所料。究其原因,是一些预设环节恰恰为学生的知识层次、体系所无法完成的,更无法独立理解的。这引起了我的反思:是否可以完全撇开传统的诗歌教育方式而不求甚解呢?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实践者,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诗歌教学还是应该在学生弄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以朗诵凸显有效性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一方法。通过诵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激愤,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凄婉……凡此种种情感,不读,安能体会得出?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朗诵首先得有量的积累。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想想看,如果每天都这么做,十年寒窗下来,那得读多少东西?学生又怎么可能没有赏鉴的能力?其次,朗诵的对象也必须要作恰当的分类,如读到杜甫的《登高》时先体会其心境,再用恰如其分的情感来读;而读到《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时,则自然而然地将这两首诗从情感角度归类来读。其三,朗诵还得掌握必要的方法,这里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运用美读法把握诗的用韵、停顿,注意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等等,处处都凸显着诗歌教学的语文味。在琅琅读书声充斥着的课堂中,让学生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二、应重视涵泳法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涵泳,其实是一个积淀的过程,即摄取――消化――积累的过程。摄取,就是让学生接受有价值的诗词作品。消化,就是让学生沉浸其中,反复吟咏,细细体味诗中的意境,获得审美享受。积累,就是让学生在参透作品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储存记忆。那么,如何涵泳呢?我的建议是:拿来主义。具体方法如下:
1.创设情境,先找“感觉”
怎么找呢?这把“钥匙”其实就是“意象”。比如在读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
2.恰当运用媒体,直观再现诗歌意境
文字艺术的优势在于想象,而视觉艺术的优势在于呈现。对于某些历经百年甚至千年时光流逝的诗歌而言,我们的想象力可能会遇到不小的阻碍,此时,多媒体的作用就得以显现。比如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可用图片将朗朗明月,密密松林,潺潺流水表现出来,甚至可以用音乐表现水流的声音。
3.不失时机地深入浅出的引入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如什么是平仄、粘连、意象、意境、表达手法等等。个人认为,在系统讲解诗歌前,应让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有个最基本的认识。与其让学生在诗歌教学中“囫囵吞”,不如在学习之始就告诉他们这些最基本的概念,以期在学习时“既知其然”又“知所以然”。当然,在短短的几节课中,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有关知识都讲透,我们只是把最常见的最基本的几样东西讲透则可,其他的知识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逐一加以补充。
三、从教者的独特角度来平衡传统学法和新教学法
老师是读者,学生亦是读者,好的文章都能唤起两者的情感体验,所区别在于两者感知文章的深度、力度不同而已。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在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的同时,应对他们实施有效的情感交流及鉴赏的引导。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问学生这样的问题:“您感觉这首诗写了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学生会或多或少的谈谈自已的感受,学生有了主动开口谈感受的欲望,老师就有了与其情感交流,引导鉴赏的可能。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对文章艺术风格的鉴赏方面,我主要是抓住以下几点。
首先,应弄明白诗歌意象的内涵,这是诗人借以表情达意的基础,是读懂诗的前提。其次,炼字用词尤需讲一讲,古诗词在这方面很讲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僧敲月下门”, “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其中加黑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最后,还要集中精力诵读。朗读要处理好句中停顿,做到清晰流利,感情恰如其分。朗读流利后就可背诵,有些诗词,因早已有曲谱,有条件的话,亦可指导学生尝试吟诵或歌唱。
总之,高中诗歌教学有效性的体现,说到底还是与采用怎样的方法息息相关的,如何在学生的兴趣与接受效能之间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点,应当成为新时期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