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京市首次启动农作物品种退出机制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京市首次启动农作物品种退出机制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北京市首次启动农作物品种退出机制

耗水多的、爱招虫的、产量低的农作物品种今后在北京将停止播种。2010年,北京市首次启动农作物品种退出机制,凡是登上退出名录的农作物品种都将被“踢”出市场。这在北京市历史上还是首次。

北京市从1983年起开展种子品种审定,到2009年底已经审定农作物品种916个。农作物品种多了,农民的选择多了,可烦恼也跟着多了。

“过去,品种只要通过审定,就可以合法推广,可以说是只生不死。”北京市种子管理站品种管理科工作人员福德平介绍,由于没有退出机制,一些已经退化、没有使用价值的老品种仍然在市场上流通,农民买了这样的种子,很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另一方面,北京的生态气候条件这些年来也在不断变化,一些耗水量大、抗虫能力差、爱生病的农作物品种也面临着“水土不服”的境地。

“北京的土地资源有限,不增产、不增收、有风险的农作物品种必须退出。”北京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10年,北京市将对小麦、玉米、大豆、西瓜、大白菜等主要农作物品种进行彻底的清理,凡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不可克服的缺点或者种性严重退化,不宜在生产上继续使用的品种,都将淘汰出局。

“具体包括两大类型,一类是随着时间推移,过去丰产、品质好、抗虫抗旱性强但是现在品种退化,已经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一类是生产使用中发现有不可克服的缺陷,比如抗虫性差、易倒伏等。这些品种虽然通过了审定,但是由于新品种的试验期一般只有几年时间,不良性状最初没有体现出来。”这位负责人介绍。

目前,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在制订退出品种名录,初步纳入名单的有70多个农作物品种。2010年6月份,该名单将通过北京农业信息网、北京种业信息网等涉农网站向社会公示。公示期满后,该名录将由市农业局正式公布,对于登上名录的退出品种,北京市今后将不再播种。

复混肥料新标准即将实施

国家标准《复混肥料(复合肥料)》将于2010年6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将代替2001年的国家标准《复混肥料(复合肥料)》。

据了解,新标准与旧标准的主要差异在于进一步明确了适用范围;调整了高浓度产品的水溶磷占有效磷百分率的指标;将水分改为以出厂检验数据为准;增加了标明含氯的产品的氯离子含量指标,按低氯、中氯、高氯分别规定;增加了用自动分析仪器测定产品的氮、磷、钾含量,适用于快速检验;增加了缩二脲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应在产品质量证明书中标注缩二脲含量的要求;细化了产品包装标识的规定,增加了含尿素态氮的产品和含氯(高氯)产品的警示语的要求等。新标准实施后,除了产品质量必须符合新标准的技术要求外,袋面标识也应符合新标准的要求。新标准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以下几条新的规定:氯离子含量大于3.0 %的产品,应根据技术指标中的“氯离子含量”,用汉字明确标注“含氯(低氯)”、“含氯(中氯)”或“含氯(高氯)”,标明“含氯”的产品,包装容器上不应有忌氯作物的图片,也不应有“硫酸钾(型)”、“硝酸钾(型)”、“硫基”等容易导致用户误认为产品不含氯的标识;有“含氯(高氯)”标识的产品应在包装容器上标明产品的适用作物品种和“使用不当会对作物造成伤害”的警示语;含有尿素态氮的产品应在包装容器上标明以下警示语:“含缩二脲,使用不当会对作物造成伤害”;产品外包装袋上应有使用说明,内容包括:警示语、使用方法、适宜作物及不适宜作物及作物的使用量等;每袋净含量应标明单一数值。

宁夏研制成功枸杞与番茄嫁接技术

近日,由宁夏个体发明人王成玉和马贵龄历经20余年研究、试验的“枸杞与番茄嫁接方法”终于研制成功。

由于多年生木本植物枸杞与一年生草本植物番茄的嫁接技术难度极高,所以至今国内外尚无嫁接成功的先例。经科技厅专利中心检索,在专利文献上也没有检索到相关报道。该发明首次运用自身独有远缘嫁接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在枸杞树上长出含有枸杞营养成分的小番茄,同时,在番茄植株上结下果大、皮厚、籽少、抗逆性强的新型枸杞,为宁夏枸杞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更值得欣喜的是,两位发明人在枸杞与番茄嫁接成功的基础上,有性杂交也获得成功,已经培育出二代杂种苗。

大蒜新品种金蒜3号通过省级专家鉴定

从金乡县获悉,由山东润丰种业有限公司完成的“大蒜新品种金蒜3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项目于近日顺利通过了省级专家的鉴定。

据了解,该项目针对大蒜品种单一、种性退化较重、配套技术不十分完善等实际,立项开展大蒜新品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对提高大蒜产量和品质,增加蒜农收入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通过对播前种子处理方法、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最佳施肥量和施肥比例等技术的系统研究,集成组装了“金蒜3号”配套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为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加快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专家们一致认为,“金蒜3号”丰产性好,抗病性强,综合性状优良,居同类研究国内领先水平。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成功应用陕西省精细农业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北优势农作物生产精准管理系统”实施以来,主要针对西部地区优势农产品苹果、猕猴桃、丹参和甜瓜、番茄等主要农作物,以及西部干旱少雨的生态环境特点开展专项技术研究、系统集成与典型应用示范,成功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成功应用于精细农业生产中。这个实时采集作物生长环境的传感网先进技术应用农业生产,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在项目实施中,承担单位之一的西北工业大学利用在传感器网络方面多年的技术积累,开发出可实时采集大气温湿度、CO2浓度、土壤温湿度的传感器网络节点。系统由感知节点、汇聚节点、通信服务器、基于WEB的监控中心、农业专家系统、交互式农户生产指导平台组成。系统已应用于安塞、杨凌、阎良日光温室的番茄、甜瓜等设施作物,洛川苹果、周至猕猴桃、商洛丹参。众多的感知节点实时采集作物生长环境信息,以自组织网络形式将信息发送到汇聚节点,由汇聚节点通过GPRS上传到互联网上的实时数据库中。农业专家系统分析处理相关数据,产生生产指导建议,并以短消息方式通知农户。系统还可远程控制温室的滴灌、通风等设备,按照专家系统的建议实行温度、水分等自动化管理操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面向西部优势农产品精准化生产需求和西北地区主要农业设施环境特点,研究以苹果、猕猴桃、甜瓜、番茄、丹参为代表的西部优势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模拟模型及精准的量化管理指标,已建立了以上各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数据库。针对优质果业和中草药精准管理,建立了生产地气候数据生成模拟模型,以温度、光照为主要驱动因子的发育进程模拟模型,丹参主茎叶龄动态发育模型,丹参光合生产与干物质积累模型。

通过技术组装配套,开发出6套主要作物精准化管理技术规范,建立蔬菜、苹果、猕猴桃、丹参等6个示范基地。通过精准化育苗和水肥管理,生产效益提高11 %,苹果精准化示范园较常规果园产量提高12 %,优质果率提高8 %,降低投资17%,每667 m2合计增加效益1 215元;猕猴桃精准化示范园产量提高15 %,优质果率提高10 %,降低投资16 %,每667 m2合计增效1 500元。相关技术已辐射1 300多hm2,已累计增加效益7 000多万元。

甘肃推广早春顶凌覆膜技术

甘肃省春季旱情发展快,气温回升快,土壤解冻早,失墒快,该省农业部门早部署,早安排,全力推广早春顶凌覆膜技术抗旱保春耕。为了赢得主动,早在春节前,甘肃省农牧厅就召集该省10个市(州)、51个县市(区)农技中心(站)主任(站长)共计260多人,在兰州市召开顶凌覆膜技术培训班,部署和动员大力推广早春顶凌覆膜技术。

据著名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专家、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介绍,顶凌覆膜是改播前覆膜为早春覆膜、改半膜覆盖为全膜覆盖、改平铺为垄沟相间的高效抗旱增产增收技术,通过抢墒覆膜,可最大限度地保持土壤有效水分,明显减少早春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将春季有限的降雨充分积蓄在土壤中,即能有效解决旱作区春旱严重而影响播种的问题。2009年,甘肃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面积46万hm2,在大旱之年,甘肃省总增产粮食95.91万t,其中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功不可没。

据了解,2010年甘肃省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作为抗旱保丰收的“法宝”,计划在全省旱作农业区推广这项技术67万hm2,为此,省财政筹集2.4亿元资金,对农民每种植667 m2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补助1.5 kg地膜,市(县)相应配套补助1.5 kg地膜,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