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视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的融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视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的融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黄金时间播出的节目,首播时间为19:38,即紧接在《新闻联播》后播出,次日分别在第一套节目的06:10和新闻频道的一些时段进行重播。根据焦点访谈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在国家统计局组织的“第五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中,《新闻联播》与《焦点访谈》被评为全国观众最喜爱的电视栏目的第一、二名,《焦点访谈》并获得新闻名专栏大奖,可以说它是一档有较大影响力的栏目。

2008年我国发生了不少大事,既有灾难事件,也有举国振奋的奥运会,《焦点访谈》作为重头栏目,对这些事件都作了大量报道。发生在2008年年初的雪灾和5月的汶川地震,这两次灾难虽然有不同之处,但都是天灾,都对人民群众的生命与生活、社会经济等造成了巨大影响,事件发生的规模、影响的广度与深度,使《焦点访谈》在两次报道中都采取了大型连续系列报道的形式。

我们知道,电视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新闻事件及所追踪的事态(通常是重大的新闻事件),进行及时而又持续的报道,追踪事件的最新动向,连续、动态地作深入、详尽的报道。它是按照时间顺序,随着特定新闻事件的发展演变,而分段、有序地将新动态及时传递给观众的一种追踪式报道。系列报道则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作多次、连续的报道。如果说连续报道是线式报道,系列报道则是发散式的网状的报道,但它并不是无序的,而是围绕着同一主题,通过多次报道突出体现这一主题,挖掘某种共性,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状况或趋势。

由上来看,电视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在题材的选择、报道时效、报道序列上都存在一定差异,可以说它们本来是两种不同的报道形式。《焦点访谈》的两次大型灾难报道,却既具有明显的连续报道特征,又体现出典型的电视系列报道特征,两种报道形式交叉、融合使用,深化了节目主题,并构造出节目整体的宏大感。

报道的连续性特点

一般来说,灾难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后续影响等是沿时间轴展开的,大都适合连续性报道。例如雪灾报道,随着事态的不断发展,节目报道的重点依次是灾情、救灾抗灾、灾后重建。例如:1月21日《焦点访谈》播出《大雪突袭》,1月24日播出《应对大雪》,此后转入救灾抗灾报道,1月26日、27日,《焦点访谈》播出《京广线迎战风雪》、《抢修京广线》,2月15日后,报道重点转入灾后重建,当天播出了《积极行动,恢复家园》,2月20日以《千方百计,保障民生》为题,关注各地如何保障受灾群众生活。

而汶川地震的报道,时间连续性也非常明显。5月12日,《焦点访谈》播出《四川汶川发生地震》,采访了地震局的新闻发言人和值班室工作人员,报道地震发生的事实和有震感地区的反应。5月13日,焦点访谈以《救灾,十万火急》为题,报道各部门奔赴灾区展开救援的情况,此后,连续播出《生命大营救》(5月14日)、《汶川三日》(5月15日)、《白衣天使在前线》(5月16日)、《救助点一夜》(5月17日)、《为了生命,绝不放弃》(5月20日)、《压不垮的基石》(5月21日)、《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5月22日),报道救灾最新情况,并依照事态发展的情势,在5月19日播出《举国志哀》,报道各地的哀悼日场景。

随着震灾后遗症的延续,5月23日后,《焦点访谈》将报道重点转入灾后抢险防疫,播出了《大灾之后防大疫》(5月23日)、《堰塞湖抢险》(5月27日)、《109隧道抢险记》(5月29日)、《防汛抗洪严阵以待》(5月30日)、《晓坝七日》(5月31日)等节目,在此期间,还随事态发展,穿插播出《伤员跨省大转移》(5月25日)、《抢建过渡安置房》(5月28日)、《捐赠款物发放纪实》(6月3日)等节目。6月1日后,报道重点进一步转入灾后重建与灾区人民的生活,先后播出《这个“六一”节》(6月1日)、《播种希望》(6月2日)、《扎好帐篷去打工》(6月4日)、《让灾区亮起来》(6月5日)、《备战高考》(6月6日)、《自救互助,重建家园》(6月7日)等节目。6月中旬后,继续关注灾后重建,依照事件发展顺序陆续作了不少报道。从整体来看,《焦点访谈》的这两次大型灾难报道,应属于连续报道。

报道的系列性特点

另一方面,在两次灾难报道中,《焦点访谈》还常选取多个典型事迹与案例,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作多次、连续的报道,呈现出系列报道的特征,既深化了主题,又体现了报道的广度。至于选择哪些侧面和角度,主要考虑两点:一是要具备突出性和典型意义,二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例如雪灾报道中,《焦点访谈》先后播出《情暖旅途》(1月29日)、《热血化坚冰》(1月30日)、《风雪路上保安全》(1月31日)、《抗冰抢险保供电》(2月1日)、《危难时刻显身手》(2月3日)、《通信如何保畅通》(2月4日)、《抗灾前线鱼水情》(2月5日)、《燕赵深情,回报三湘》(2月18日)、《排忧解难,勇担重任》(2月19日)等多期节目,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报道各界共同抗击雪灾的感人事迹,范围涉及交通、供电、通讯等多个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汶川地震报道中,这种系列性体现得更为明显。除了前述关于救灾与灾后重建主题的报道,在节目报道后期更播出了一系列政府与社会各界抗灾救灾的报道,例如《同心协力,支援灾区》(6月14日)、《依法稳定灾区物价》(6月21日)、《让救灾款物在阳光下运行》(7月7日)、《民营企业的努力》(7月11日)、《图书送到灾区来》(7月14日)等,体现了系列报道的特点。

两次大型灾难报道中,《焦点访谈》都对典型人物与事迹进行了系列报道,例如震灾后期陆续播出《震不垮的东汽》(6月10日)、《彰显榜样的力量》(6月12日)、《无畏的雄鹰》(6月15日)、《英雄出少年》(6月16日)、《少年英雄,情动中国》(6月29日)、《民营企业的努力》(7月11日)、《勇敢者站起来》(7月15日)等报道,突出人物的精神力量,唤起民众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决心与信心。

当然,《焦点访谈》的这两次大型灾难报道,虽然同是系列连续报道,但在手法上也存在一些区别。首先,在节目形式上,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以《我们共同面对》为题,进行系列、连续报道,而对雪灾的报道则没有一个共同的主标题。可以说《焦点访谈》在系列连续节目的总体策划上更趋成熟,这点在奥运主题报道中体现得也非常明显。

其次,根据客观情况与报道需要,两次灾难报道的时间跨度与连续性也略有不同。雪灾报道从2008年1月21日开始,到2月20日结束,报道中间虽有间断,但持续了1个月。不过,虽然自1月12日以后很多地区就出现大幅度降温,出现雨雪、凝冻甚至暴雪,但《焦点访谈》对于雪灾的报道,最早是在1月21日播出《大雪突袭》,第二次报道在1月24日播出《应对大雪》。也就是说,雪灾出现迹象后一个多星期,才开始正式的报道。

而汶川地震这次灾难,具有强烈的突发性,所以《焦点访谈》在地震的当天就立刻迅速报道,但当时还没有以系列连续报道的形式出现,而是在第二天,随着灾情的明朗,对新闻报道价值的敏锐把握,有了对整个报道的整体策划,才直接以《我们共同面对》第二期的形式出现,承接前一天的《四川汶川发生地震》。

雪灾的报道,从1月21日开始到2月20日结束,1个月内大约有20期节目是雪灾的相关报道,中间时有间断。汶川地震的报道则从5月12日开始,除了偶然间断播出其他主题报道外,一直到6月16日,35天内连续播出了《我们共同面对》共31期节目。6月中下旬以后的9期节目,则以奥运等主题的相关报道穿插播出。到7月15日播出《我们共同面对》系列最后一期《勇敢者站起来》,报道时间共持续了两个月之久,共播出了40期。从整体来看,震灾报道的时间跨度更大,连续性更为突出,尤其是在报道前期。

此外,在报道内容的安排上,对汶川地震的报道角度更全面,涉及范围更广。除前述对于灾情、救灾抗灾、灾后事宜、典型人物的报道外,《我们共同面对》系列连续报道的触角还更多地涉及社会各界,系列性的特点也更为明显,体现出更为成熟的报道思路与节目的整体意识。

可以看出,在雪灾报道后,《焦点访谈》在大型灾难新闻的报道上有了更多的经验,汶川地震报道中,节目的整体策划和报道思路更为成熟。在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报道中,《焦点访谈》也采取了这种大型系列连续报道的节目形式。例如,6月30日开始以《奥运冲刺》为题进行大型系列连续报道,至8月7日,共播出了16期;8月25日至29日播出了《奥运盘点》5期系列报道;8月30日开始播出《同样的精彩》对残奥会进行系列连续报道,截至9月20日共播出13期。这些报道大多也都融合了电视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的特征。

电视报道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手法,而是应符合新闻事件本身的特点,符合报道或宣传的需要,将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手法融合使用,从而兼两者之长,这种报道方法在电视大型新闻报道中将会长期使用。

(作者为新闻学博士、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讲师)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