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废弃的手指皮瓣修复邻指残端软组织缺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废弃的手指皮瓣修复邻指残端软组织缺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废弃手指皮瓣修复邻指残端软组织缺损,减少供区损伤的方法并察临床疗效。方法:利用伤指存在指骨缺损,但软组织有剩余的条件,将废弃的软组织加以利用,修复相邻手指残端软组织缺损。结果:对15例患者采用该术式,3周皮瓣断蒂,皮瓣血运正常,术后3个月行皮瓣整形。随访6~15个月,皮瓣无臃肿,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外形美观。结论:利用伤指废弃的皮瓣修复邻指残端软组织缺损,操作方便,不需牺牲其他供区,减少了组织损伤,皮瓣质地与受区一致且耐磨,患者痛苦小。

关键词损伤皮瓣软组织缺损

手指残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临床报告有多种方法,如第二趾趾端复合组织串联趾侧方皮瓣[1],双皮下蒂V-Y推进皮瓣[2],带指侧方血管神经蒂V-Y皮瓣[3],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4],指根部远近端蒂岛状皮瓣以及指固有动脉背侧岛状皮瓣等[5,6],均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2006年2月~2012年3月利用伤指废弃的手指皮瓣修复邻指残端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5例,男14例,女1例;年龄17~56岁,平均24.5岁。致伤原因:碾压伤13例,电锯伤2例。受伤情况:拇、示指同时受伤6例,示、中指同时受伤5例,环、小指同时受伤4例,皮肤缺损面积约1.0cm×1.5cm~1.5cm×2.5cm,合并末节指骨缺损9例,合并末节指骨及部分中节指骨折6例。修复方法:利用一指残端多余的皮瓣作为邻指皮瓣覆盖相邻手指创面。

方法:臂丛麻醉下进行,受伤侧上臂上气囊止血带。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彻底清创、切除无活力的软组织。指端因指骨缺损而剩余的软组织,不要轻易切除,放松止血带后,只要血运良好,可予以保留作为邻指皮瓣使用。具体方法:将相邻手指清创后,如软组织缺损面积不大,即可采取该种术式。将两手指并拢,必要时其中一手指屈曲,使两手指创面靠近,以两枚克氏针横向先穿指骨固定。将供区皮瓣基底部先覆盖该手指残端创面远端,剩余皮瓣覆盖邻指创面并缝合。如皮瓣与受区创面相差较少,可少量短缩受区指骨残端,直至皮瓣覆盖创面。皮瓣蒂部为非密闭状态,外露的部分以凡士林纱布覆盖,防止蒂部干燥坏死。术后抗感染及扩血管治疗,并且换药时蒂部均以凡士林纱布覆盖,3周后断蒂。

结果

断蒂后,15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5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色泽与弹性与受区周围皮肤基本一致,大部分外形满意。4例行皮瓣整形后,外形美观,皮瓣两点辨别觉8~10mm,手指残端功能不受影响。

讨论

手术适应证:利用废弃的手指皮瓣修复邻指残端软组织缺损,并非一种指定的手术方式。它是根据手指受伤的情况而临时选用的特殊的邻指皮瓣。在相邻两指同时受伤,其中一指因指骨缺损而有剩余的软组织时,不要在清创时盲目地加以切除,如有可能利用其覆盖邻指创面,要紧可能保留该部分可能废弃的组织。临床上有很多将剩余的软组织废弃的例子,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且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该术式的优缺点:2006年2月~2012年3月做该手术方式患者15例。原因是具备适应证的病例较少,或者虽有可利用的皮瓣,但另一指软组织缺损多,皮瓣不足以覆盖创面。⑴该术式具有以下优点:①不需要牺牲正常的组织作为供区,减少了创伤,减轻了患者痛苦,降低了住院费用。②舒适,相邻两指靠拢缝合即可。③皮瓣质地与受区周围皮肤接近,皮下脂肪少、耐磨。⑵缺点:①如受区软组织缺损较多,皮瓣面积有限,不能应用该术式。②皮瓣蒂部不是完全密闭,容易引起皮瓣干燥、坏死,需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外露的部分。③皮瓣无神经支配,感觉较差,需防止局部冻伤及烫伤。

手术注意事项:手术过程中需注意以下方面:①保持皮瓣蒂部最松弛状态,防止扭转及拉紧,必要时用克氏针将两手指固定在一起。②蒂部外露部分一定要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好。

参考文献

1周广良,蒋国栋,吴高臣,等.第二趾趾端复合组织串联趾侧方皮瓣修复指端缺损.中华手外科杂志,2010,26:172-174.

2周飞亚,高伟阳,吴剑彬,等.双皮下蒂V-Y推进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及疗效观察.中华手外科杂志,2010,26:162-164.

3智丰,吴勐,郭永明,等.带指侧方血管神经蒂V-Y皮瓣修复指端缺损.中华手外科杂志,2011,27:59-60.

4席志峰,刘刚义,王从虎,等.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儿指端指腹缺损的临床体会.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2,35:45.

5姚群,徐亚景,芮永景,等.指根部远近端蒂岛状皮瓣修复相邻两指指端缺损.中华手外科杂志,2010,26:179-181.

6王朝亮,黄素芳,梁建文,等.指固有动脉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1,34: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