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融入生活拍民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融入生活拍民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民俗,是指黎民众生在日常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沿袭承传的各种民俗事象,具体外在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行为,潜含着深广的文化内容与精神内容,如服饰、居所、生产、交通、岁时庆典、人生礼仪,以及社会、文化、精神习俗等。拍摄民俗,以纪录独特的民俗事象为切入点,其深层内核,在于尊重人类相伴自然、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存力,和依据美与崇高的价值观塑造生活的丰富创造力。

1 提前了解和掌握民俗活动

民俗拍摄前需要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如事前收集了解民俗活动的天数时间、具置、意义禁忌,甚至食宿条件等相关信息,对拍好民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能事前得到活动的日程表或简章,便可以根据活动重点侧重安排,做更深入的拍摄。如图《正月十六迎菩萨》,拍摄于福建峡阳古镇。每年正月十六福建峡阳古镇都要举行迎菩萨的民俗活动,第一次由于去得匆忙,拍回来的图片感觉不太满意,次年去之前做了各种资料的收集,加上有过第一次拍摄经历,对迎菩萨的民俗过程,所经线路等情况都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所以提前赶到合适的地方守候拍摄。这张图片是我蹲在一条窄小巷道的阴沟里,以古建筑为背景,在巡游的队伍到来时拍摄得到的。

2 合理运用好景深

通过控制景深,使民俗主体前后范围都在清楚的范围。根据所要表现的民俗题材不同。运用小光圈可以得到全景清晰的大景深,使用大光圈则可以模糊前后景来强化主体,得到浅景深。如图《鸿运》,拍摄于福建南平樟湖。使用小光圈,低角度贴近地面,以铺满一路的红艳艳鞭炮碎屑做前景,等待巡游队伍进入到合适位置时拍摄。如图《牌匾》,拍摄于福建南平,使用大光圈,对焦于主体的牌匾,使焦平面以外的人物和场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虚化。

3 寻找能增强冲击力的构图

点、线、面是构图的基本因子,由此衍生出许多不同的构图形式,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运用不同的构图,好的构图无疑会为民俗拍摄带来强烈的视觉冲突力。如图《迎》,这幅图片拍摄的是菩萨巡游的队伍从一个斜坡上走下来的场景,对角线构图的运用,使画面左边只露出大半个身影的人,与右边的房子形成了不相协调的对比,而右边房屋前单独烧香膜拜的家庭主妇与顺势而下的巡游队伍形成了衔接呼应。

4 变换不同的拍摄视角

通常拍摄一般都是采用水平的取景角度,有时采用高低角度的不同的视角来取景,能够给画面带来视觉上的新鲜感。低角度可以表现仰然而立的气势,高角度通常运用在大场景画面。如图《夏道三月三》,拍摄于福建南平。民俗活动区别于其他民俗不同的地方是,七、八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化好妆后,被大人背着杠着进行巡游,因为这时的他们是以神的形象出现,所以每个人的位置都比普通人高。这时有一个化好妆的孩子被安置到了架子上,我抬高镜头,以孩子为主体,借助他身后礼堂里的天花板同下方人群所形成扩散线条,表现孩子居高临下的状态。

5 利用场景元素交待民俗活动

环境的交待有利于更好地表现民俗活动的主题,尤其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以及能够清晰交待时间的画面场景,多种元素的增加,会给一幅民俗作品增添更多的画面语言。如图《巡游》,拍摄于福建南平王台。由于拍摄前,了解到这个民俗巡游的线路和时间节奏,所以提前赶到这个早先看好的搭着丝瓜架的地方,远处是正待收割的稻田,等候在这条他们进入村子的必经之路上,在巡游队伍进入到预定的位置后按下快门。

6 通过对比手法来强调民俗的传承

相当多的民俗活动,孩子是作为主角参与的,在这类民俗活动中,他们不仅仅作为人,有时却是充当“神”、“圣”的身份来参与其中。如图《妆》,拍摄于福建南平夏道。被选中参加巡游的孩子,正在化妆,给孩子化妆的老人家已80多岁了,从小就参加三月三的民俗巡游活动,化妆的孩子则只有8岁,通过老人家认真给孩子化妆来表现民俗活动后继有人。

7 突出和强化民俗的动静表现

拍摄各民族的竞技或表演活动,不能只是简简单单地记录那些花花绿绿的场面,要让人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而这类照片的美感又突出表现在动感方面,动中有力,动中有情,动中有美,如何表现“动”感呢?必须针对不同竞技项目“动”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技巧进行拍摄。

如图《你争我抢》,拍摄于福建邵武。我提前抢到了一个可以直接面对大酒桶的位置,测好光后,将相机的模式全部设定好,采用全手动模式,高速连拍。抢酒开始后,根据抢酒现场的情况,边拍边不断调整和寻找合理的拍摄角度。得到了一张在远景里围观的人群衬托下,酒桶边几个年轻力壮的人激烈争抢的场面,尤其是酒桶对面的几个抢酒人丰富的表情,更好地渲染了抢酒的气氛。

如图《迎菩萨》,拍摄于福建峡阳。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抬菩萨的队伍和迎菩萨的人群分别安排在画面的左右两侧,通过收小光圈,降低快门速度,使呈放射性结构的画面营造出了一种静与动的反差对比。

8 表现民俗的多个空间层次

借助相机镜头近大远小等多种拍摄手法产生的透视效果,可以在同一个画面里营造出多个空间。如图《台前幕后》,拍摄于福建邵武。台上的演员站在一张桌子上表演,另一个演员则站在幕后跟着台词演唱,广角镜头的运用,让纵贯画面的帏幕把整个画面分割成了前后两个空间,而舞台一侧充当陪体的演凑乐手,以及后台化妆的演员不仅仅增加了空间层次,而且使整个画面元素显得更加丰富。

9 留心有冲突的环境

民俗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你争我抢的冲突场面,这种场面往往会将民俗活动引向高潮,但只要注意观察,也可以找到其他一些冲突,譬如文化、习俗、传统和现代等的冲突场面。如图《信仰》,拍摄福建樟湖。画面里的巡游队伍从一座教堂前经过,表现出两种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在这幅画面形成了一种冲突,同时也表明了一种彼此的包容和接纳。

10 不可或缺的民俗小品

一项民俗几百上千年传承下来,不仅具有丰富的活动内容,还有一些民俗道具,这些道具物品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图《祭品》,拍摄于福建峡阳。在拍摄这张图片时,作为祭品的猪布满了画面,为了更好交待民俗活动环境,静待参加民俗活动的人进来到画面中后拍摄,表现出民俗节日期间的浓烈气氛。

如图《“万”福护符》。拍摄于江西石邮。拍傩舞期间发现他们表演者膝盖上裹的护膝套,上面绣有“万”福的字。在傩舞表演过程中,由于膝盖需要做一些跪顶动作,为避免在表演中受伤和对裤子的磨损,而制作的护膝套。采用大光圈,以其中前面的那个护膝套为主体拍摄,前后错开的腿不仅增加了层次,且形成了互补。

如图《傩具》,拍摄于江西抚州石邮。石邮的傩舞面具,虽然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油刷,但还是可以依稀找到面具的苍老历史,为了纪录下更大范围内容,我让傩舞师傅拿着这个傩具,采用小光圈拍摄,让傩具完全填满取景框,使这个傩具得到了比较饱满的表现。

11 关注民俗外的戏剧场景

无论是拍传统戏曲还是活动场面,还可以观察场外的情况,场外的一些场景,有时比舞台上的演出还要更具戏剧性,尤其作为民俗纪录的一部分,这类场景也可以进行收集拍摄。如图《乡村有戏》,拍摄景福建邵武。三个坐在侧三轮车里的观众,呈倒三角形分布在看戏观众的后面,他们以不同的姿态坐在三轮车上,沉浸在舞台演出中,他们不谋而合的看戏方式和姿态,带来了一种难得的生活化画面。成三角形的三辆三轮车分布在画面的前景里,与中景坐在凳子上看的观众,以及远景舞台上的演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们无意间呈现出来的内容,比舞台上演员的演出更富有戏剧性和趣味性。

拍摄民俗需要注意的几点:

1、提前一天到达民俗现场,以便大致了解四周环境,寻找有利的拍摄位置和角度,并作现场访谈和数据采集的工作。每次民俗活动,当地基本都是全乡或全村总动员,甚至学校还给学生放假,此时也可拍摄当地民俗活动的准备工作,有时反而有出乎意料的收获。

2、入境随俗,勿犯禁忌。无论摄影者的为何,都必须事先了解祭典礼仪,避免触犯禁忌。例如建醮祭典中的内坛,严禁穿戴皮衣、皮带、皮鞋等杀生服饰进入。譬如不在跪拜人前面拍摄等等。遵守祭典中的各种规定与禁忌,是尊重祭典主办单位的一种具体表现。

3、注意自身的安全。每种民俗活动都少不了放鞭炮、打铳、烧香等,拍摄时可以做好戴口罩和手套,堵耳塞,围毛巾,戴头盔(安全帽)等各种安全防范措施,多“观前顾后”,把自身安全放在拍摄的首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