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两天转发了一条微博,说的是我喜欢的一位男演员张震,说他拍《赤壁》,为演孙权熟读三国;拍《建党伟业》,又把民国史熟记于心;拍《深海寻人》,他考到了PADI潜水执照;拍《吴清源》,他的围棋已能压制专业三段;《一代宗师》杀青,他拿了全国八极拳冠军……
有人说仅仅是一部电影,张震也只不过是一个演员,如此付出有必要吗?张震不悔,不悔,是一种多可贵的东西,不悔,也是一种职业精神。
阅读自己 阅读他人
喜欢“阅读”这个词,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阅读自己,而记者这个职业让你有机会阅读他人。
2011年初的春运,从广东到四川,跟拍2000多公里骑摩托的回家路,那时身边一直带着一本书《寻路中国》。每天披星戴月地赶路,全程记录式地拍摄,其实没有时间读书。带在身边更像是带上一份对自己的激励。《寻路中国》是一个老外记者写他眼中的中国。看得我一赢很不甘心,为什么他能把我们生活其中、以为很熟悉的“身边事”写得那么引人入胜又有血有肉,而故事反映的又是那么宏大的主题,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这本书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能够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
彼得·海斯勒这位《纽约客》驻北京的记者说,“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这句话我反复读了好几遍,心向往之,我一次次在心里期待能再有一次机会,能进入一个这样的采访状态——倾听,然后让故事在面前一点点展开。
每年春节都有几十万外来务工者是骑摩托回家的,这一路,我找到了故事在眼前一点点展开的感觉,在路上,我们看到了艰辛、危险、疲惫、省吃俭用,也看到了相互扶持、仗义、守信、甚至苦中作乐,唯独没有看到抱怨和叹息。当社会把他们视作社会的底层时,他们自己却没有底层的哀怨。他们及他们的家人诚实、知足、乐观,付出最多,索取最少,有这样的“底层”,是这个国家的福分。有幸“认识”他们,也是我们的收获。
让我没想到的是,采访开始时“心怀诚意”,半个多月采访结束时变成了“心怀敬意”。记录、跟拍他们回家的过程,也是想表达我们对全国近3亿农民工及他们的家人的敬意。
有时,采访像一段奇遇
你屏住呼吸,感叹人生的多彩或是多劫。
2011年夏天采访了一对夫妻,丈夫得的是世界医学没有攻克的难题——运动神经元萎缩症,就是俗称的“渐冻人”,渐冻人中名气最大的是著有《时间简史》的霍金。这个病在中国是万分之一的患病率,和艾滋病、癌症一样是绝症,目前的医学水平尚无法摸清病因,也无法治愈。我们采访的汪建华2007年切开了气管,靠呼吸机维持呼吸,气管切开就会有痰,但病人连咳嗽的运动神经也没有了,如果没有精心的看护,这类病人会因为一口痰呛住窒息而死。除了肌肉不能动,渐冻人所有的内脏器官和大脑都和发病前没有任何变化,都是健康的。国际上的病例显示,这种病的存活率是2到5年,汪叔已经过了8年。这8年时间,全靠汪建华的妻子一刻不离地在病榻前护理,这8年,阿姨每天只能睡2个小时,一刻不停地在忙,每隔半小时给汪叔吸一次痰。汪叔用全身唯一能转动的眼球和妻子女儿进行交流,还用两年时间用眼睛“写”了一本书和一本诗集。前两天,汪叔的女儿端着一本书出现在我面前,书名是《把心焐热》,打开第一页是清秀的两行字,她说是爸爸用读字板“说”让妈妈写的,“祝你像一只小鸟一样天天快乐”。
汪叔住的是康复科,这里住院的病人全部都是生活无法自理,有的清醒、有的完全不清醒,生与死、痴幻与清醒交错的极度空间,在这最能看到人生百态。一个90后的大学生每个周末都会从学校挤两个小时的公交车来医院帮汪叔“写”书,坚持了一年时间了,她很好奇一个问题,有一天怯生生地开口问了阿姨,“什么是爱情?”姑娘以为听到的回答会是轰轰烈烈的,能让她记在笔记本里当恒言的,没想到阿姨的回答那么朴素。有人是用钱来延续亲人的命,阿姨是用自己的命来延长丈夫的命。我问阿姨有没有做过最坏的打算,她平静地说,早就想过,她会替叔叔完成心愿,继续留在医院做义工,帮助其他病友。说完阿姨就哭了,全是不舍。我以为8年了,阿姨的眼泪已经流完了,其实,阿姨没有把汪叔当病人护理,而是依然当成自己的丈夫去爱,这就是我感受到的平等。这个家庭,即使是在这样不正常的状态下,阿姨和叔叔仍然彼此尊重,一个妻子和一个“冻”住的丈夫保持着平等,或许这才是最大的恩爱。汪叔是病人,眼下这个社会里,其实很多健康人比他们“病”得更深,看似我们在讲渐冻人的故事,其实是在反思到底是谁生病了。在绝望中绝望还是在绝望中希望?这个选择是艰难的,坚持起来更不容易。因此,这个故事怎么讲?我希望传递出的不是怜悯、也不是同情,他们艰难,却一点不应该换来别人的可怜,他们值得尊敬。片子采了许多素材,我却迟迟不敢动手,因为如果只是讲了一个感人故事,而传达不出这些东西,我不能原谅自己。
想说的是,无论是一次超出想象的危险之旅,还是身边的一对普通夫妻,其实无论什么题材,采访部像是探索一条路,打开这条路的钥匙不是双脚。记者是一个辛苦的职业,可又让我着迷,记者也是行者,在路上,也是心灵之旅。你能遇见,一头扎进不同的命运里,有时甚至会和他们血脉相连。
读书与行走
出差的飞机上也成了读书的好机会,旅程不长时习惯带一本不厚的“小书”,也能得到精神上的营养,一次看的是梁冬和吴伯凡合著的《欢喜》,打开第一篇文章《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每个人都有责任捍卫社会公正,但不能因为现实社会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就不愿意直面现实。实际上,捍卫社会公正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想出积极的办法去改变它,而非停留于口头上的不满发泄,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为寻找各种借口和托辞。文章里说:“一个人的心里存什么念头,他就会看到什么东西,他所看到的那个东西,最后会变成他的现实。”
回到《一代宗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是影片里宫师傅对弟子说的一句教诲,在站里实习的大四女孩把它用作一篇采访手记的题目,谢谢她让我也停下来回味这八个字。我也挺喜欢她的理解,她说:“浅薄的我只是觉得它说的是执着时的希望,就像细碎的星光。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可以是吸引力法则,努力做一件事情,执着于一件事情,是会有所回报的,哪怕回报只是一声清脆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