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铜山:科学发展实现大跨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铜山:科学发展实现大跨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铜山县采访,说到徐州和铜山在地理位置上的关系,有人给记者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它好比是一个敲开壳的鸡蛋,中间的蛋黄是徐州,四周的蛋白就是铜山。

但在经过1993、1999、2005年三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典型城郊县铜山这块“蛋白”已经缩小了不少,共划走了1/3的县域面积和人口,划走了一半以上的经济总量。

然而,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划小了的铜山不仅迅速走出了低谷,而且跃上了快速道。2006 年同1993年相比,GDP由39.19 亿元增加到167.25 亿元,财政收入从1.66亿元增加到15.68亿元,主要经济指标跃居苏北第一位,还第三次跃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列第94位。近几年来,铜山的发展一直走在徐州市、苏北的前列。2008 年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苏北第一,年均增长幅度走在全国县域经济的前列,综合实力位列百强县第86位,前移了7位,位居“2008年度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27位,入选“2008年度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是苏北地区唯一入选的县份。

划不小的铜山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

在资源“缩水”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2006年新的县委班子调整后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抓规划。1992年之前,由于没有自己的发展规划,铜山有县无城,一个泱泱大县的县委、县政府竟在一个城中村办公。客商来了,拉着车子到处跑,让人弄不清,哪里是徐州?哪里是铜山?没有规划,招商引资无法上档次。直到1992年,才开启新城的建设,告别了有县无城的历史。

规划是一个地区制定的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科学的规划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科学的规划也是生产力。铜山把县城的发展定位为徐州特大城市城乡统筹协调区第三战略组团,高新技术与现代制造技术为主导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徐州重要的产业基地,具有文化底蕴和较高著名度的旅游服务与度假基地。县里先后投入4千万元,强势推进城乡规划,决心“脱胎换骨”,改变过去无序的发展状态。他们在作了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选择规划课题的承担单位。县委书记周宝纯亲自比较权衡,强调“规划必须准确把握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走向,使规划尽可能精致,一时考虑不到的,要给后人留下足够的空间。”全县大的布局规划和分区规划分别由中国城乡规划设计院和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来完成。在这个规划中,既包括城乡建设规划,又包括产业布局规划、城乡功能规划和环境生态规划。为了确保精致,不留缺憾,如在做工业新城的概念性规划时,他们先把消防、防洪保安、路名等规划提前做完,对预计10年后用的通道也都做好规划,节省发展空间,到时路怎么修?修多宽?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对21个乡镇也作了具体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按照“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村庄合并、整体迁建和保护提升”五种类型对所有村庄进行规划,实现了空间全覆盖。

铜山县制定的规划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主动融入徐州主城区,实现“同城效应”的战略构想,突破发展“瓶颈”,找到了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径。按照规划要求,县里先后实施了8类55项“融入工程”。铜山新城区3条主干道竣工通车,基本实现了与主城区无缝对接,既加快了城市化的推进速度,又使徐州主城区的吸纳集聚优势很快被放大、辐射、延伸到了铜山,提高了生产要素跨地域无障碍流动的效率,提高了资源的共享程度,徐州的优势也成了铜山的优势。铜山在融入的同时,又实行错位发展,合理配置本县的资源要素,形成了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产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铜山县还新建了规划展示馆,规划展示公开透明,建立起社会评价机制和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机制,还通过县人大立法的形式,突出规划的严肃性。规划展示馆也成为招商引资的平台。客商来投资,哪些产业可进来?哪些产业不能进来,落户的产业在哪个功能区?都一目了然。不少洽谈项目都在展示馆拍板。

产业集聚加速推进工业化

铜山工业起步较早,发展也较快,小煤矿、小铁矿、小造纸、小水泥等“五小”企业遍布各乡镇,占到铜山经济的“半壁江山”。但能耗大,污染问题多,产业支撑作用不强,市场竞争力弱。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这些企业首当其冲成为关停的对象。

当地政府在实施区划调整的同时,适时调整产业结构,痛下决心,先后关闭了近300家“五小”企业。全县按照“科学布局、产业集聚、主导强化”的总体思路,把原来的“一区九园”转为目前的“一区三园”,即:铜山经济开发区和食品、机械制造、钢铁三个产业园,科学合理地进行生产力布局,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大力发展食品、钢铁、机械、汽车制造、电子、玻璃等产业,培育自己的在国内顶天立地的产业导向型产业。产业集聚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当地政府按照集聚、集约、集群的原则,依托农业的强大支撑,食品工业成为县里的第一大主导产业。享有盛誉的上市公司维维集团已连续两年实现销售超百亿元,成为铜山的第一个百亿产业集群。依托本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的钢铁产业也实现产值91亿元,将成为第二个百亿产业。

令人称道的是,铜山依托以徐工集团为龙头的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基地的产业辐射,朝着打造“中国民营工程机械之都”的宏大目标,重点培育机械产业并延伸产业链,已拥有70多家从事工程机械、建材机械、环保机械等大中型企业。形成了工程机械及配套、矿山设备制造和研发、锻压设备制造三大门类。

记者来到徐州徐挖约翰迪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迎面就看到场地上整齐地停放着数十辆整装待发的挖掘机。这是一家与全球500强的美国约翰迪尔合资的民营企业。公司办公室主任曹再宇告诉记者:目前公司能生产3.5吨到80吨的各类挖掘机,40%外销,去年年产800多台,实现销售收入3.1亿元。约翰迪尔公司已有170多年的历史,研发能力很强,它同徐挖合作有利于企业的后续发展,在未来5-6年里公司的产能将达到1万台,年销售收入将达到80亿元,技术水平也将有更大的突破,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也将更强。据悉,该公司的扩建项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投资超40亿元的约翰迪尔工业园和徐挖工业园也正在筹建之中。

如果说,徐挖的成功之路被誉为“铜山民营企业的典范”,产业集聚正在由初级阶段步入高级阶段。那么,徐州徐航压铸有限公司的崛起则是本土企业成功的典范。徐航压铸是从小军工企业转制的一家企业,落户在铜山经济开发区内。它是国内同行业中唯一的民族企业,生产的V6铝合金压铸发动机缸体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填补了国内空白,已为吉利、奇瑞、上汽龙威、三菱东风等国内自主品牌小排量轿车相配套。

公司总经理李洪飞匆匆来到接待室,一身蓝色工作服,头戴红色安全帽。他在压铸行业干了20多年,又到日本学习过两年,亲眼见证了铝合金压铸新工艺在我国的发展。他向记者介绍:“采用铝合金压铸发动机缸体,符合国家汽车零部件的产业政策,这一新工艺在欧洲和日本发展得很快。单位转制后,我们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后,把产品定位在汽车发动机上,决心改变国内汽车铝合金压铸发动机缸体要么从国外进口,要么由合资企业生产的状况,投入5亿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等,目前拥有从150吨到3800吨的各类压机,规模已跻身国内同行第二位,去年实现销售2亿多元,今年产值将突破5亿元。”

记者了解到,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但该公司的生产形势十分喜人,今年春节后,订单比去年成倍增加,为此不得不增添多台加工中心,招进了30名技校毕业生,员工们还要加班加点。

县委书记周宝纯向记者介绍:“铜山重点发展的六大主导产业都在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之列,与国家的产业政策进行了很好的衔接。目前,全县年工业产值已超过800亿元,占GDP的 56%,其中76%由优势主导产业来实现,工业园区已成为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已成为铜山振翅起飞的强大引擎。”

破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难题

记者曾经采访过徐州市市长曹新平。他指出:“徐州这个城市与其他的苏北城市不同,城乡的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城和乡的差距较大。”县、镇、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徐州一些城乡孤立发展的“瓶颈”。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应是实现城乡同步统筹发展的新思路。在铜山县采访时,铜山县委书记周宝纯在讲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时,也一再强调,要努力破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发挥城区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城市是带动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铜山县按照“新城区建设突破年”的要求,加快徐州南部综合性新城区建设,把新区打造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城市、生态城市和人本城市。他们以总体规划为龙头,全方位拉开城市框架,建设商贸区、工业区和物流园区。去年,城区88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市布局不断优化,45 个城建重点工程完成投资20亿元。他们坚持高标准建设,务必把重点城建工程建成全市乃至全省的一流精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在新城区采访时,宽敞整洁的道路,两旁的景观绿化,良好的生态环境,给记者留下深刻和美好的印象。

他们认为,要破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一难题,发展是硬道理,在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必须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改变城乡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加快培育现代农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提高农副产品的加工深度,培育农村自身发展的能力,这也是铜山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如今,铜山在江苏省夺得了3个单打冠军:奶牛奶业第一县、设施蔬菜第一县、食用菌类第一县。铜山围绕农业资源,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维维”集团列全国工业企业500强第294位,乳业产值达26亿元,跻身全国乳业前六强,“维维”豆奶、“天山雪”液态奶被评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全县奶牛奶业纯收入近2亿元。维维、中天、胜阳、联农等5家省级以上龙头带动型企业的销售总额占全县食品工业的50%以上。铜山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把铜山打造成基地化、规模化、高效化、品牌化的食品工业强县,全县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值将达到300亿元。在高榕、润嘉等出口龙头企业的带动下,1万多农户种植出口蔬菜,实现年创汇1千多万美元,为更多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铜山县自行提高了小康社会建设的标准,要求用两年时间,对新规划的自然村或村民集中居住区之间的黑灰公路硬化程度实现全覆盖,为此县里多修公路300多公里,财政多支出3000多万元。若要富,先修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不仅增进了城乡间的联系,为农村接受城市辐射创造了有利条件,还带动了公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到去年,全面完成799个农村居民点规划和299平方公里城乡统筹协调区内的居民点规划,已建成5个小康示范镇、40个小康示范村和1个省级人居环境示范村。去年农民人居纯收入增长10.4%;农村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举办的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为农村工业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合格劳动力,满足了农村工业化的需要;不断完善保障民生的普惠性政策措施,为民兴办了一大批实事。今年,该县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围绕“达小康、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落实农村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实现新突破、新跨越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整体设计,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举世公认的难题,实现这一目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铜山县正在努力探索着,实践着。铜山县委书记周宝纯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我们正在按照城乡的总体规划,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总的目标是要在2010年在苏北率先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小康建设实际上就是民生建设。我们目标中的小康,是以人为本的小康,是让百姓都能感受到的切实幸福的小康。现在离目标的实现还有不到两年时间,我们会抓紧工作,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