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妙用“留白”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妙用“留白”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无论是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的“不可言传”之妙境,还是中国戏剧中的“虚拟”,武术表演中的“亮相”,音乐中的“休止符”,泼墨山水画中的“飞白”……这些空白都令人遐想,无不构成一种独特的美。真可谓“万象皆由‘空’出”,没有空白就没有艺术,一切艺术都体现着空白之美意。然而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元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任鸟飞”、“凭鱼跃”的机会,我们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那样讲究留白的艺术,来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创设“别有一番滋味在课堂”的教学意境。

一、 于文本细节处留白,探究言外之意

“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细节是指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典型的情节,它往往是人物思想、潜意识的自然流露,更能表达文章的主旨。如鲁迅的《孔乙己》描写孔乙己的服饰时说“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里老师就可以留白,从孔乙己的服饰的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什么呢?学生思考后明白: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即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还有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 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 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当分析这里时就要巧妙留白,请学生闭目想象具体情境,有兴趣的可以模仿孔乙己的语言,并说说他是怎样一种形象?学生静心体会,感悟到:这一段细节描写十分精妙,“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性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设计这些空白,意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主人公的身份、处境,深入理解主人公的内心,在尊重上下文及主人公心理的前提下,培养细致入微的严谨的思维习惯。细微如文中标点符号的留白处,在课堂上用心去发现后好好玩味。再如《故乡》中有处细节描写,标点符号表意非常丰富。一句“啊!闰土哥――你来了?……”。寥寥七个方块字里面,作者连用了五种标点符号:“!,――?……”这五种交替变化使用的标点符号,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我”见到久别重逢的闰土时的欣喜、惊异、悲凉、疑虑、感慨等百感交集的矛盾心理和欲言又止的复杂神情,这决不是单单七个汉字所能表达得了的;而闰土那副既高兴又自觉卑微的心情则借助一声“老爷!……”传达了出来。这样的情感空白点以其独特的难以替换的魅力放射出了奇异的光彩。在教材中总是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留白”,或许它就藏在一个特别容易忽略的细节里,或许是一句没有说完的话,或许是一句不合常理的话……而这些空间和缺口往往是很好的教学资源,等待发现和填补。为此,教师要善用教材,对文本进行资源发掘,把属于语文本身的东西彰显出来,做到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把语文的味道做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没有预约的精彩将会在你的课堂上展现出来。

二、 于文章情节处留白,拓宽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重要。”新课标也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要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放飞学生的想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象外之象,韵外之意”说的就是文本语言留白带来的无尽魅力,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留白,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延续课文的情节,从而引出新的见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独具慧眼、深入浅出,恰到好处地挖掘课文语言的空白点,凭借这些极具内涵的空白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彰显学生个性的亮点,从而使学生享受到语文和人生交汇的美好意境,也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开掘。如《木兰诗》一课里写及木兰奔赴沙场,行军紧急之余思念家乡亲人。但是课文里只有两句话勾画出木兰这一少女情怀:“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何不让学生进行扩写,让他们用现代汉语将自己化作木兰,通过细节想象,将彼时彼景彼思细细描绘下来,这何尝不是一个美的心灵历程呢?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有画”,那么我们何不让学生将古诗词甚至现代美文配上诗文,使“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将想象的留白空间无限拓展呢?这种二度创作是对文本意境留白的填补,借此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一篇作品就是一个世界,一个作家的精神世界。

三、 于文章动情处留白,丰富情感体验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与灵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凡是感人的文章中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有时作者将这种情感欲言又止,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留白。往往教师的情感体验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怀完善人格。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甜的甘蔗让学生去品尝。一首诗,一个片段,一句充满真情的话,朗读完成或听录音、观录像结束后,教师切莫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是把学生带入诗书境界的最好媒介,生硬的剖析无疑已成多余。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中有这样一句:“普罗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到人间。”教学时让学生发挥想象,从“小心翼翼”你能感受到什么?仿佛能看到什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想象丰富:有的说:“从‘小心翼翼’,我好像看到普罗米修斯带着火种在空中慢慢地走着,他知道,火种熄灭了,就会前功尽弃。因此,他不断告诫自己:‘普罗米修斯呀,千万要小心,一定要把火种带到人间,让它去造福人类。’”有的说:“从‘小心翼翼’,我好像看到了普罗米修斯小心保护火种的样子,他不住地用身体护着火种,生怕有什么闪失。突然有一阵大风吹来,他赶紧蹲下来,用身体挡住风头,终于躲过了这一关。”就这样,在作品与学生之间架设了情感共鸣的桥梁,作品在学生的“二度创作”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学生从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中,获得了情感的共鸣,也获得了审美的享受。

四、 于质疑碰撞处留白,培养创新思维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质疑问难是一种传统的求知途径,而质疑问难后的留白既是对问题的回顾归纳,提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的前期思维准备,又是连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空白地带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若质疑后的巧妙留白恰如智慧的珍珠落入思想的玉盘上一样,必定奏出优美清脆的旋律,从而撞击出创新的思维火花来。如在《人生寓言》“落难的王子”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留白”式的思考题:人在挫折、困难中才能磨练意志、战胜脆弱,这是一条普遍规律吗?此问肯定会引发两种观点的碰撞,让这两种观点的碰撞延伸到课外,让他们思考得更深入和更成熟后再交流,可能会更好一些。再如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不看课文,自己独立思考,想出办法反驳楚王的问题,从而诱导学生深入理解晏子的反驳技巧,也同时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又如在教《最后一课》时,教师提问:“小弗郎士在放学以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当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独立思考,放飞思维,特别是鼓励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怕是见解不成熟或有缺陷。因为每个问题都有一定的发散性,我们不必追求完满的答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五、 于文章结尾处留白,留下无穷回味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一节课的结尾,学生精力比较疲惫,注意力比较分散,思维比较迟钝。因此,在“曲”终之时,教师可以在课尾设置留白,留下一串“省略号”,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更进一步的推理延伸,这样课虽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如学习了《故乡》一课,不妨这样处理结尾;同学们,人与人本是平等友好的,但在封建社会里,及至成年便隔膜起来,“我与闰土这个恶性循环已无法挽回了。水生和宏儿还保持着童贞的友情:两心相通,两小无猜。但他们的将来会怎样呢?”这种尾声的空白艺术处理,就是从旧知中引发出新知的生长点,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把所学的知识推向深度和广度。再比如《杨修之死》学完课文后可留白: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看看曹操除了阴险奸诈、心狠手辣的一面还有怎样的个性特征? 学完《童趣》一课后,在朗读、理解、背诵的基础上,设计这样一道“留白”式写作练习:你在童年有过作者类似的体验吗?(如对蚊子、蝉、苍蝇、蜜蜂等之类的昆虫的体验)试用三四百字描述出来。学完《丑小鸭》可以让学生续写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又遭遇了什么事情?《智取生辰纲》可设留白:杨志口里只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后事如何,且看众生分解。这样的结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创造空间留给了课外。

语文教学是门艺术,流淌着执教者的智慧,学习者的性灵,参与者的快乐。留白是一种智慧,引发的是人们无尽的想象,体现的是不能言传的意境,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挖掘教材留白,又要利用好文本留白,也要空下教学留白。只要我们适时,巧妙地适用好“留白”,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别有一番滋味”。多留白,让“无语之处皆成妙境”;巧留白,让“无语之处尽得风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学会在课堂里适当地运用留白,驾驭留白,让留白绚烂我们的课堂。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