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国民经济预警机制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国民经济预警机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我国国民经济预警实施中及预警机制本身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鉴于预警机制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具体国情对国民经济预警机制的科学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国民经济;预警体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003-02

1 国民经济预警机制存在问题

1.1 国民经济预警工作中存在问题

(1)各部门对国民经济预警的研究缺乏协调统一性。国民经济预警要求从国家整体角度进行研究,这就需要我国各部门进行密切配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责任分工不明,相互之间合作交流又很少,导致各部门都以己为中心,工作分散,缺乏组织协调性。难以形成一个有序、高效率的预警流水线,为宏观经济预警的高层作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2)社会对预警工作的关注程度不够。作为国民经济预警主要手段的景气分析在世界各国备受关注,被认为是帮助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我国也不例外,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大相径庭。例如有些部门为了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制造虚假统计数字呈报,这样就降低了预测精度,导致政府制订错误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进而对我国经济造成了极大损失;还有一些单位走“形式路线”,预警部门形同虚设。其次,把经济预警当作一项简单的机械工作,一味地接受预警系统的操作程序,很少对预警指标和方法的选取进行修改创新。最后,人们对国民经济预警只是字面的理解,宏观经济预警工作很难开展。

1.2 国民经济预警系统不完善

(1)用于预测的先行指标有限,这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过于注重金融层面的统计指标,而对基本层面的指标形成了有意无意的忽视,这有些舍本逐末影响了人们理解经济危机的角度。人们建立的指标体系过于僵化,往往指标体系一经建立就十几年不变,而这时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也与现有指标体系的封闭、静态有关,从而造成预警模型的失效。在用多指标进行判断时,判断准则是根据超过阀值的指标数量和发出预警的次数来判断,导致无法对预警程度进行细致的度量,无法区别各指标对危机预警的有效程度无法体现指标在预警中的关系,也会丢失一些有效信息。因此这种用数量和次数进行判断的方法显得简单、粗糙,会影响判断效果。

(2)预警系统的数据输入偏重量化指标和经过某种处理方法而到的“准”量化指标,忽视非量化指标(如专家经验);在实际中,指标的种类繁多且杂,有统计的、非统计、确定的和模糊的等多种,这种做法显然易失去预警信息。

(3)我国尚没有建立专门机构确定我国经济波动的基准日期和编制权威的官方景气指数。由于我国的景气研究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虽然一些政府机构已经试探性的开展了景气研究工作,但研究机构比较分散,一致指标组和基准循环方式的选择无法取得广泛共识,再加上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经济波动的复杂性使经济循环规律不明朗,这些都给基准日期的确定和权威指数的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3 国民经济预警对经济周期波动转折点的预测能力较差

经济周期波动转折点的预测在国民经济预警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我们知道,经济预警研究是从非持续的角度来探测经济波动情况的,所以其研究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订紧紧捆绑在一起。只有了解经济周期的变动情况政府才能对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做出超前反应,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然而我国目前大多数的景气分析只侧重宏观经济指数变动分析,忽视对经济转折点的预测,结果使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应在宏观经济预警系统中增加预测经济运行转折点的独立模块,提高预警的测度能力。

1.4 国民经济预警对经济预测误差的考虑很少

在国民经济预警中,人为判断调整失误较多,影响了经济模型的预测质量。在进行经济预测时,预测者受舆论导向和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往往自觉和不自觉地把经济运行“应该怎么样”作为指导思想,导致判断的失误,因而出现较大的误差。另外,现有的经济预测模型水平还不够高,导致预测精确度不高,预测的误差普遍偏大,不能全面反映我国经济的运行机制。结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经济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还有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2 国民经济预警机制的破解思路

2.1 统一管理,提高重视程度,解决经济预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建立统一的管理部门。中国现在负责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的政府部门很多,如国家计委、中央银行、财政部、体改委、经贸委等。这些部门往往相互制约,影响宏观经济的有效预警与调控。因此有必要在这些部门之上成立一个有法律约束力、有权威性的综合委员会,确保委员会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提高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效率。有效的实现行业部门监测预警与地方部门监测预警相结合,国内经济的监测预警与国外的经济监测预警相结合。

(2)提高对经济预警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其信息化建设。第一,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经济的监测预警需要完整的信息网路,多层次的信息网路必须要有完整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目前,加快我国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既是必要也是可能的。要充分利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和现代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等理论研究成果,参照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国内权威经济管理部门的建模思路,并听取了实际工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按照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易操作性三大原则,建立一套综合性的,可对经济运行做事前预测,事中监控和事后分析的数学模型,并将此模型作计算机模拟,开发出一套科学实用的决策分析软件系统,旨在使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及时了解经济运行即期态势和未来走势,分析重点地区,行业和生产要素的动态影响,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和微观项目管理提供便捷、高效、科学、可靠的辅助决策工具。第二,培养具有信息化素质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信息化对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虽然我国具有很丰富的信息化人力资源,但毕竟信息化在我国还只有十几年发展历史,因此,在很多基层工作层面,占据大量工作岗位的劳动者缺乏相关知识和本领,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化技术。而且,信息化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第三,要对传统产业和行政部门的信息化进行改造。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包括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和行业管理的信息化改造,这是当前经济监测预警的最大阻力,没有基础管理的信息化,宏观经济的监测预警的可靠性就得不到保证;同时,行政部门的信息化管理也是关键。目前,行政部门内部的信息化严重滞后,而部门之间的信息网络几乎没有。

2.2 完善国民经济预警体系

(1)建立完整科学的数据库。政府应该由上而下的推动建立完整的数据采集体系,保证数据可获取和经济监测预警体系的数据输入完整。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没有准确的统计,就不会有正确的决策。第一,提高数据质量。依靠加大政府部门的干预力度以及法律、法规的约束,固然是对提高数据质量的行之有效和最主要的办法。而借鉴于数理统计学的有关方法建立起一套评判统计数据的控制系统,在对统计数字真伪的判断上,提供一套科学的、直观的和可操作性的方法。两方面的结合将无异于使在对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显得更加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第二,建立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系统。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系统是指以统计数据产生过程、统计数据产生过程中各环节内各影响因素和数据本身为对象,并通过时间序列的理论分析方法,对它们进行控制,以保证统计数据达到规定要求的系统。

(2)完善国民经济预警指标体系。在我国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可以借鉴国内外宏观经济预警指标体系,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确定如物价、房地产业、外贸、汽车行业4个领域和宏观经济总量的基准指标。然后分别对各指标的增长率序列采用K-L信息量、时差相关分析、峰谷对应法等方法从中筛选出各自合适的先行、一致和滞后景气指标组,建立了综合、稳定的多维景气指标体系,最后利用国际上通用的合成指数方法(Composite Index),分别构建了4个领域的景气指数系统。我国的景气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尤其要考虑到我国的现有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重新评估与调整我国宏观经济预警体系中的统计指标和影响权重,使预警体系的预测精确度和敏感度进一步提高,进而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起到更大的作用。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现预警过程的智能化。无论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多么科学、精细,人们都难以对自己的预测结果有绝对把握。因为经济运行过程本身十分复杂,所依据的统计数据本身存在一定误差。并且不同预警方法使用时都有局限性,并不是越复杂的模型越好,在实际中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预警。克服只重视定量预警的方法,要把定性预警结合起来,对经济对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最后结合专家的知识经验做出最终预警。克服预警方法的单一,将不同预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预警,提高预警可靠度。用系统化的思想进行经济预警,把定性定量相结合,把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把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把统计分析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等等。使预警系统更加科学全面,使之成为预防经济危机的有效工具。

2.3 结合经济环境辅以产业市场标准解决预测能力差问题

(1)注意分析经济时间序列的特性及数据背后的经济环境。在景气预警分析中,编制先行经济指数是基础,只有当先行指数编制合理的情况下,国民经济的预警工作才能科学、合理并且有效的开展。编制先行经济指数时,会用到许多经济时间序列,这些时间序列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些时间序列反映某个部门或行业的经济活动,因此,我们需要对每个序列的特性以及不同序列之间的相关性等进行深入分析。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考虑数据背后的经济环境及其内在运行机制。

(2)国民经济预警体系应辅以产业市场标准。首先,分析研究国民经济问题,应当对主要产业领域的一些重点指标多加关注。编制国民经济预警指数时,应该充分来考虑各主要产业的因素,并将其分成不同的组,分别编制指数,然后结合这些具体的指数来分析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其次,评判经济是否“过热”,不但要看宏观经济指数,还应辅以产业市场指数。国家经济预警评价体系,应同时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宏观层面,看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信贷规模等经济总量指标;二是应辅以微观层面,需要结合研究各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内在规律,辅之以产业的市场标准去判断。“国家经济预警评价体系”需要建立一套辅助的产业市场评价标准,用以准确判断那些产业“过热”,那些产业“过冷”。那些产业中那些品种“过热”,那些品种“过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产业引导机制,采用区别性的微调功能,调控经济有序发展。

2.4 建立监测体系,施行效果评估,解决经济预测误差考虑少问题

(1)建立长期的常规性的政策监控与预警系统,用常规的调控措施逐步代替应急性管理,要选择反映经济运行的若干变量作为政策的显示窗口和预警器。进行系统的、周期性的跟踪与分析,缩小政策出台前的时滞,保证政策出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建立宏观经济运行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减少经济预测的误差。该体系的重点不是评价各类经济静态总量指标水平,而是评价动态的各相关经济变量尤其是政策变量之间的运行关系,如初始货币投入量对经济增长率的周期性影响,利率调整与储备率之间的变动关系等等。逐步形成一套政策与总量之间的固定评价模式,为管理宏观经济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仲燕,籍文翠.我国国民经济预警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报,2007,(4).

[2]黄印林.地方宏观经济预警模型与计算方法[D].重庆:重庆大学,2005.

[3]姬广林.我国宏观经济先行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探讨及应用[D].长春:吉林大学,2005.

[4]蒙志鹏.中国转型期反经济周期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151.

[5]蓝必华.建立区域经济风险预警与控制系统对策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6,(8).

[6]石良平.中国宏观经济预警体系的评价与修正[J].统计研究,2007,(1).

[7]朱勇,吴涛.基于Rough集和构造性学习神经网络的经济预警模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