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奥斯卡杂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是影评,就是一些题外话,或叫杂感。
自从《阿凡达》输给《拆弹部队》,我就开始对奥斯卡愤愤不平了。去年最佳影片给了献礼默片《艺术家》,更让我泄气。今年提名了九部,剩下一个名额白白浪费,居然都没有给《霍比特人》,我基本对奥斯卡无话可说了。幸好今年这帮评委不敢扫总统夫人的兴,总算照顾了一下大众情绪,免去了我因噎废食的危险。那么就以我的喜爱程度为序,说几句关于这九部提名电影的废话,或者叫杂感。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Silver Linings Playbook)是这九部中我最喜欢的,虽然在学院派看来,它的质量绝不是最好的。我把它放到第一纯属个人口味,因为这是一部关于两个神经病的爱情片。本片导演大卫欧拉塞尔拍过《夺金三王》和《斗士》,都是风格独特、让人耳目一新的电影。他的早期作品《与灾难调情》是一部非常有趣的喜剧(主演本斯蒂勒很容易让人以为它档次不高),对话絮絮叨叨然而设计精巧,有种不露痕迹的从容劲儿,《乌》延续了这种风格,不过喜剧略少,戏剧更多,大概让评委们看到了“人性”存在的嫌疑,开恩给了一个提名,当然,也可能是因为珍妮弗劳伦斯人缘太好。我看到有评论说它像是一部不那么出色的伍迪艾伦电影,我猜伍迪艾伦一定不会同意,他从来没有做到过不露痕迹的从容。
本阿弗莱克是个蹩脚演员,这一点好像是全世界电影观众的共识。他导演了《失踪的宝贝》之后,让人刮目相看。《城中大盗》一出,关于他蹩脚演技的揶揄也淡下去了。现在《逃离德黑兰》(Argo)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我估摸着他算是彻底翻身了——只要以后别再接演爱情片。作为转行做导演的大牌演员,他比伊斯特伍德要幸运得多,这么年轻就找对了路。我想乔治克鲁尼作为先迈出一步的同行,压力一定很大,因为可能丧失才貌双全的桂冠而夜不能寐,所以干脆给阿弗莱克当制片,照样跟着上台领奖。
我觉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的最大贡献在于它开发了3D技术的另一面,之前我从未想到静态的3D画面也能这么摄人心魄。少年派坐在水平如镜的金色海面上的镜头,在震撼程度上,可以与《阿凡达》中飞龙在天的高速动态画面并驾齐驱。至于故事,我没觉得多么深邃,需要那么多解读,关于宗教的部分还不如全盘删去。本来就是一个《潘神的迷宫》式的故事,没必要把上帝和毗湿奴都请出来把话题搞复杂。
《刺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 和导演毕格罗前作《拆弹部队》风格相似,完全写实的白描手法,在纪录片式的镜头中似乎可以看出一个身材高大骨架突出的高加索女人的强悍气质。我猜如果换一个也喜欢运用手持摄影拍枪战的导演,比如《谍影重重2》的导演格林格拉斯来拍本片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看,故事可能会更丰富,但不一定更震撼。据说本片剧本原来写的是美国追猎十年也干不掉拉登,还没拍出来,拉登居然掉了,只好重写剧本。纯粹从电影角度看,我猜意在反讽的女导演会有点遗憾。
《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是《芝加哥》之后,我终于可以津津有味从头看到尾的歌舞片,而且本片几乎是开口必唱,用人话说出来的台词只怕不超过十句。让我欣慰的是,它没有端起史诗电影那种华丽严肃的架子,而拍得相当轻快——“轻快”的意思是说它使用了不少手持摄影和大特写,成功中和掉了“看戏”的乏味感。
《被解放的迪亚戈》(Django Unchained)应该就是昆汀为了满足大开杀戒的拍的,子弹击中人体血花飞溅的壮观程度又上了一个台阶。本片的痛脚是它的主角,前奥斯卡得主杰米福克斯居然像个偶像派演员似的简单木讷,所有配角都比他有光彩。
《林肯》(Lincoln) 不是林肯的传记片,只讲述了废除奴隶制修正案这么一件事。这部电影让林肯先生在我心中走下了神坛,原来林肯为了废除奴隶制不但 大搞“贿选”,而且面不改色公然扯谎。当然,如果没有这些“爆料”,我觉得这部电影也没有必要拍。
看《爱》(Amour)的过程对我来说颇为痛苦,就像在完成一件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我觉得片名不该叫《爱》,应该叫《耐》,忍耐的耐。我揣摩是因为我不懂法语的缘故。
至于《南方的野兽》(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也只坚持了半个小时就放弃了。这半小时给我的印象是,这是某位中国的第六代导演或地下电影导演穿越到美国搞出来的东西,奥斯卡给它提名不奇怪,我奇怪的是,那么多看不上中国艺术片的人声称对它充满了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