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顺势而导 精彩生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顺势而导 精彩生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教学完“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后,我出示书本上的一道习题,如下图。

第一、二问只是“比”的教学中较为基础的练习,学生很快汇报了答案。在汇报第三问时,生1的解答方法是:黄沙全部用完时,水泥用去黄沙吨数的■,而石子用去黄沙吨数的■,用18吨减去用去水泥的吨数就是水泥剩下的吨数,所以水泥剩:18-18×■=6(吨);需要石子的吨数减去已有的18吨就得到石子还需要:18×■-18=12(吨)。

交流完后,因课标中对三个数的比不做具体的教学要求,能找出数量关系准确得出答案就算完成教学,于是我准备继续往下教。见学生眼中还有闪动的念头,我随意地问了一句:“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学生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那请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吧!”我鼓励道。

生2很干脆:“用比例。”我一听,心下暗暗一喜却不动声色:“那你给大家板演一下吧。”

生2板书:2∶3∶5=(12)∶18∶(30),水泥剩:18-12=6(吨),石子还需:30-18=12(吨)。

我一看,果然简单明了,顺势问道:“你是怎么想的?”

生2:水泥、黄沙、石子的比是2∶3∶5,三项的比不变,对应这三项,我就写出了一个比:( )∶18∶( )。中间一项由3到18扩大到原数的6倍,第一项与第三项也要扩大到原数的6倍才行。这样就可以求出用完18吨黄沙时需要的水泥和石子分别是多少吨,也就可以知道水泥还剩多少吨,石子还需要多少吨。

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比起生1的方法,利用两个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解题,无疑,生2的方法要简洁得多,学生的选择自然不用说了。

“老师,我也想到了一种方法。用比可以的话,用分数也一定可以。”生3自信满满地在黑板上写下:■=■=■,水泥剩:18-12=6(吨),石子还需:30-18=12(吨)。

写完后他马上补充:“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它们的分数值不变,分母都是分子的6倍……”这时同学们的掌声更响亮了。

学生都认为后两种方法更加简洁易懂。以往的数学教材在讲比的意义时,只强调比的一种情况,即两个同类量的倍数关系。没有想到,在比较三个量的关系时,学生灵活利用除法、比(比例)以及比的分数形式,轻松解决了实际问题。

我很庆幸在这个环节上没有就此打断学生的提问,否则第二种方法的精彩就会淹没在教师的漠然中,更不用说迁移出第三种方法了。课后我细细一想,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我在教学时更多地把课标的要求、课堂的预设当成一堂课的追求,为了追求目标的达成而努力前行,把目标的达成当做是课堂的终结。实际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需要停一停、听一听,思辨的火花就是在顺势捕捉课堂生成的瞬间迸发的,更多的创新就是在顺势而发的过程中孕育的。因此,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千万不要让自身的经验、预设、定式思维束缚了自己,制约了学生的创造,而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抓住课堂生成,顺势而发地引导,课堂一定会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大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