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劳苦功高的女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劳苦功高的女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女娲是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上古传说中的创世女神,人首蛇身,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之妹。女娲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而后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炼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

抟土造人

按照《风俗通义》的记载,上古时期,开天辟地后,筋疲力尽而亡,死后他的身体化作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却唯独没有人,于是善良的女娲用黄土和清水和成一堆泥土,按照自己的样子捏成小人儿,赋予其生命。由于女娲想造的人太多,后来她便用绳子蘸满泥浆来挥舞,泥点化作一个个小人儿,女娲就这样创造了人类。

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还和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有关。据《太平御览》,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创造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才创造了人,所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又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把这一天看做人类的生日。古时候,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占卜、祭祀、庆祝等活动。

唐代诗人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

人曰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看,

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遇,

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

今天,人们在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在家里团聚,并且吃长寿面、七宝羹等。在成都杜甫草堂有一副楹联,说的也正是人日游草堂的习俗:

锦水春风公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炼石补天

女娲补天的故事来自《淮南子》,传说部落首领共工与黄帝的后裔颛顼因争夺权力发生战争,共工战败,恼羞成怒的他一头撞毁了支撑天地的不周山,于是天出现了大窟窿,地也陷出一道道裂纹,森林燃起大火,洪水喷涌而出,龙蛇猛兽也跑出来吞食人类。女娲找来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用火熔成浆,将残缺的天窟窿补好,又斩下一只巨龟的四脚撑起天空,擒杀了残害人类的猛兽,治理好了洪水。但这场灾难还是留下了痕迹――天向西北倾斜,地向东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归向西方,而江河则向东流去。

有人认为,女娲补天可能不只是神话传说那么简单。今天的太行山又名“女娲山”,在太行山边缘地区分布着许多女娲遗迹,如娲皇陵、娲皇庙、女娲岩画等,而晋东南太行山地区不少山脉断层纹理都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状态。这种地质结构,应该是远古时期地球板块运动,造成岩层断裂、抬升。所以女娲补天的故事,很可能是远古时期人类在遭遇地震、水灾后,进行了一场救灾活动。由于史前人类认识和能力的有限,他们更容易把自己的想象、崇拜虚构成神话,或者夸大自己先祖的力量与事迹,所以远古时期的历史常常是与传说无法完全分开的。

女娲与文学作品

可以说,女娲的故事一直在中国民间不断流传,而后世的许多文人也常常将它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或干脆把它化为一种文学意象,信手引用,为作品平添一分浪漫与神秘。

唐末五代诗人吕从庆《献题金鳌山》:

金鳌腾腾高百丈,昔者曾游东海浪。

女娲断足奠坤舆,怒身化作安吴嶂。

骨肉虽变魂魄鲜,千秋万古生云烟。

诗中主角不是女娲,而是被斩四足的金鳌,赞美它的悲壮与雄伟,可谓视角独特。

唐代诗人卢仝的《与马异结交》很有趣味:

神农画八卦,凿破天心胸。女娲本是伏羲妇(或作妹),恐天怒,捣炼五色石。

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补了三日不肯归婿家,走向日中放老鸦,月里栽桂养蛤蟆。

把女娲写成了一位在日中放老鸦、在月中栽桂树养蛤蟆的妇人,平易近人而富有生活情趣。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以一句“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将音乐的高亢与震颤以神话的夸张形式完美地表达出来。这种借代堪称绝妙。

说起以女娲补天故事作为构思框架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自然要数《红楼梦》。女娲补天时剩下那一块未用的顽石,经年累月,已通灵性,经一僧一道“袖了这石”,于神瑛侍者下凡之际“夹带于中”,使它有机会在红尘中走过一遭,成就了一段旷古绝今的“石头记”。

值得一提的是,女娲在另一部著名的小说《封神演义》中,被颠覆性地描写成了一个藐视他人、心胸狭隘,同时又很虚伪的神――因为纣王倾慕女娲的容貌,写下几句戏言,女娲便要灭掉纣王,派轩辕三妖扰乱大商天下,害死众多忠臣良将,而最后却又正气凛然地谴责三妖如何伤天害理,锁了三妖交给杨戬,可谓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何处得来这一灵感不得而知了,但是,相对于人们对中国神话人物单一性格的定位,把女娲写成这种更接近“人性”的神,倒是很有古希腊诸神的味道。

其实,鲁迅的《故事新编》中也有一个改编自女娲补天这一神话的故事――《补天》,恢宏大气,绚丽壮美,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女娲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劳苦功高,所以将她作为神来祭拜、赞美。而随着文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女娲赋予了更多的想象和定义,将神话带入文学和艺术的领域,让古老而美丽的神话绽放出新的生命活力,也为文化带来了更深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