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学生在阅读中丰盈心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情况,应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积累阅读能量,体验阅读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丰盈心灵,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学生;阅读;兴趣;方法;积累;体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50-03
一、兴趣:不待扬鞭自奋蹄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更是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首要条件。
阅读的实质是从图书文献中获取知识。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我们强调学生读书,提倡学生读名著、读好书、读有利于提高文化课成绩的书,这没有错,但我们往往忽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增长知识和能力。
教师要通过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渐渐形成阅读的兴趣。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阅读动机,产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从而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方法:锦囊妙计为我用
提高阅读效果,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条件外,还必须注意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的使用因人而异,因书而异。
(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常言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在阅读中,要多读多思,根据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理解和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思想内涵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情感的脉搏,再融入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体验,达到阅读的心理感同,同时也达到了阅读的目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复习是学习之母。”每一本重要的书籍都必须一气呵成连续读上两遍。也许一本书的写作意图一遍读不懂,只要你反复看反复琢磨,自然得其要义。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摘抄精彩,集腋成裘
教育家徐特立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条重要的读书经验,也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在阅读过程中,要调动各种感官积极活动,最主要的是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把读书、思考和动笔结合起来,才能加深理解,加深印象,加强记忆。[1]动笔有多种方法,在书上做注脚、画线、写眉批、作标记,尤其要学会做读书笔记。摘抄精彩内容,不但加深印象,帮助记忆,累积资料,而且还便于过后重温、检索和应用。在阅读时,只看不作笔记,容易忘记,在脑海里的印象不深,造成一定时期的阅读失效。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前人给我们的读书方法,值得借鉴和利用。
(三)学以致用,水到渠成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阅读是在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只有通过写作才能把阅读来的东西消化掉,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持续不断的阅读,然而未经思考琢磨,所有读过的东西也许很难在头脑中扎根,甚至还会残留某些错误的印象。对所有学生来说,只有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将“读”来的东西融为己有。只有阅读经过心灵交融产生的独特感受,笔下的文字才能摇曳生姿,珠玑毕露。以读助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精致美文,水到渠成。
三、积累:博览群书显真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阅读是积累的过程,是人生沉淀的过程,是人生精神财富的升华过程,阅读的目的是积累知识,增长阅历,培养能力。具有阅读兴趣,采用良好的阅读方法,再有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处处留心积累素材,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一)博采生活,清水芙蓉
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看你怎样去挖掘。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心灵。所以要引领学生“读”社会生活的素材,引导他们品味生活内涵,思考生活真谛,用心用情观察生活,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美景,平凡的生活中也能采撷到美丽的珍珠。生活中,学生要善于观察周边的一些事物景象,一些人物的所作所为,将现实生活的感悟、喜怒哀乐采集成一个个生活片段,等到写作时真实的素材比比皆是,作文就会如鱼得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奔流不息。
(二)博览群书,厚积薄发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思维能力也逐渐成熟。生活只是阅读积累的一个方面,但许多知识还是靠读书得来。《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类读物,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条件,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书读得越多,其内心世界的厚度和宽度就越大。时常博览群书,在学海书林里行走自如,思维的触角伸向大千世界、古今中外,思想的空间跨越时代的长河,思考的角度将会千变万化,就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厚积薄发。
(三)博浏网络,去伪存真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中,网络是我们的另一个生活的空间。网络天下,无奇不有,无所不能,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料,并且速度更快,时间更短。这不但解决了课内的许多疑难问题,而且还拓宽了思路,丰富了知识。但是,网络是个缺少约束的自由王国,学生过度依赖网络,漠视纸质文字的艺术魅力,容易造成假大空的知识结构。因此,学生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加强巩固,化为己有。
四、体验:运筹帷幄在笔端
强调学生阅读,就是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储备量,而要获得感兴趣的知识是必须亲身体验的。因此,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咀嚼、领悟华章情感内涵。
(一)赏识教育,锦上添花
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教师除了要给予肯定外,还必须给予一定的关注和鼓励,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上的满足,而且还要让学生享受阅读成功的幸福。
对于阅读兴趣浓的同学,要“锦上添花”。如笔者所在班级某同学A每一个月平均要看5至6本书,从世界名著《牛虻》《卡门》等到青春文学《微笑的爱》及小说《长安乱》等。对于这类学生,笔者首先肯定他们的阅读,赏识他们的作为,在给予他们鼓励和欣赏的同时,还给予更深层次的指导,通过“读”,然后“写”,才能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用,并不断从中享受到阅读图书到写作成功的乐趣。
对于阅读兴趣不是很浓的同学,要“润物细无声”。如某同学B明确地表示自己不喜欢读书,但她唱歌跳舞都很棒,也是一个个性突出的学生,笔者给她推荐流通量大的并适合她们的青春文学系列《二月里的梧桐树》《留给生命的叹息》等,从而使她渐渐地爱上了读书,语文成绩也上升了不少。所以有人说,赏识教育是很成功的教育方法。
(二)真情实感,撼动心灵
学生在上阅读课时,会有指定的课本阅读,例如《人生中一定要读的几本书》《10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习故事》《青少年学法读本》等,并据此写出读后感。因为是硬性规定要阅读的内容,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作读后感,所以这种文章平淡,写作效果不佳。笔者就告诉学生,无论读什么类型的文章,无论是否要评比,都要用心用情去读,要把阅读内容融入自己的内心,从“我”的角度感受世间的人情世故,要用心灵去抒发自己的心声,才会感到“春有繁花秋见木,一枝一叶总关情”。
文章贵在真情,感人心者贵在发自肺腑之言。因此,惟有真情实感,才会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神飞”。
(三)学有专长,个性飞扬
《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其实,独特的感悟就是学生一个不同寻常的思考角度,一个深入阅读的触发点,一个高层次的独到见解,一个有创意的理解等。因此,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应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阅读兴趣,从某一点出发,对某一个方面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阅读和积累,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2011年4月,南师附中17岁的小才女芮雪被哈佛大学录取,她告诉记者说:“我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阅读、背诵各种国学典籍,包括四书五经、庄子、老子、唐诗三百首等等。一直到我准备出国考试之前,我一直保持每天诵读古文、诗词的习惯。”她自己创作的一本诗词集,里面有她写的40多首古体诗词。芮雪持之以恒的个性阅读的成功例子印证了那句名言“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由此可见,只有良好的个性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让学生乘着个性的翅膀飞翔在文学的天空。
培根说过,凡是阅读,都是有利于性格的;凡是阅读,都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读之以当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2]阅读不仅让心灵轻盈,而且还能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美更充实。阅读能使学生感受人生的悲欢离合,感受历史人物的成功与伟大,感受情感的真挚与美好,感受自然河山的恬淡与静谧,感受自然科学的神奇与奥秘,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沈继武.藏书建设与读者工作[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2]王红梅.感受学生心声的途径[J].锡图学刊,2008(7).
Enriching Students' Mental World by Reading
WANG Hong-mei
(Jiangsu Wuxi Xishan Teacher Training School, Wuxi 214101,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Yet with relatively limited amount of readings after schoo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an be improved mentally and morally by teachers' promoting various aspects concerned with their reading like interest, method, energy, emotion, and ability.
Key words: students; reading; interest; method; accumulation; exper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