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物理课程的开放式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物理课程的开放式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开放式教学渐渐引入初中课堂,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就开放式教学引入物理课程进行了浅谈。

【关键词】初中物理 开放式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3-0126-01

物理是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都要接触的课程,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的主要考核是学生成绩,久而久之,物理课堂变得越来越乏味,学生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因此,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物理课堂引入了开放式教学,大范围、多渠道的给予学生思考方向,将教学内容和探究实验共同开发,让学生的学习完全依靠自我,在不断探索中获取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一 开放初中物理课程的思路

第一,改变课堂听课方式。以往的听课方式是:每个学生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进行听讲,老师不能顾及每个学生的感受,但这个时期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非常渴望能够得到老师的重视。为了保证学生能够保持这样的求知欲,在开放式教学中老师可以按照学生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课堂上,当老师提出问题后小组内的学生进行讨论,由代表进行发言,要求每次发言的人都不同,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另外,还可以将课堂搬出教室,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课堂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第二,改变备课方式。老师的教案是确定学生思路展开的关键,教案设计的基础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大纲中的教学目标而定。无论老师制订怎样的备课方案,被实施的都是学生。因此,老师设计的备课内容是否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是否乐意学习老师安排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在开放式教学引入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会让学生自主备课,在同样的大纲下,学生的兴趣不同,学习重点也不同,老师可以将学生备课的资料汇总,在了解学生听课重点后再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二 如何实现物理开放式教学

第一,提高教材利用率。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只将大纲中罗列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述,对教材其他知识的讲解较少。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学生要熟悉书本内容,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知识的延伸。例如,以往在学习影响物体滑动的摩擦力问题时,在做完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两个实验之后,老师对摩擦力的讲解就基本结束,对涉及的相关知识不做过多讲解。而改版后的物理课本中对影响摩擦力的猜想这个课题中,留下了五个思考题,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自主实验后得出相应的结果。这样能够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得出的过程有所了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第二,教会学生观察。人们对任何事物认识的第一步都是观察,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主要环节。物理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一门科目,因此观察法在物理这门科目中运用的相当频繁。老师需要教会学生发现课本中的重点,随着重点进行知识的学习。例如,老师在讲授摩擦起电的原理后可适当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相关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后会联想到课堂上的实验,出现错误的概率就会变小。

第三,教学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学方式的开放当然也包括教学实验开放,学校可以完善物理实验室的实验设备,让学生在需要实验的课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实验过程,在见证了事物的改变后学生对实验现象有所理解,在知识的记忆上会更加轻松。此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书本上没有提到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会对学习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掌握。

第四,作业开放式。以往的教育模式中,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由书面形式构成。课程开放后,老师布置作业的形式也要开放。例如,在进行噪音的课程研究中,可以布置调查身边出现的噪音以及降低噪音的办法的作业。围绕当天的教课内容,进行相关的作业布置。这样的作业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学生可带着兴趣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作业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五,课堂地点开放。以往的物理教学主要是在教室内,课堂气氛较严肃、紧张,学生学习有压力,学习效果不明显。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可适当改变课堂地点,例如在教授噪音的课程中,可以将课堂迁移到户外,老师带领学生观察周围声音,判断哪些是噪音。另外,在某些需要动手操作的课程上可以将课堂迁移到物理实验室中,学生可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

三 结束语

开放式教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后累积大量经验,找出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办法并实施,就能够提高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效率,开放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了学生压力,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文东.浅论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物理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