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细胞”看变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60年,中国的职场变化在京城四世同堂这个大家族中得以验证。
从“统包统配”到“自主择业”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就业问题几乎不会给人们带来烦恼,人们天经地义地享受国家“统包统配”按人头分配工作的“铁饭碗”福利。记者了解到,“刘”家“70”前出生的人几乎都沐浴到了国家“统包统配”工作的阳光,像高宜正老师从事的幼师教育、刘振铎夫妇的地质学专业都是由国家分配的工作,而且都是一辈子扎根于所做的职业。
直至90年代初,这种现象完全被打破。刘青的先生虽是理工科出身,但经过一系列的工作之后,转行到投资业。赵妍和赵怡婷作为“80后”,在择业上也都遵循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职业。由此看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在历经了职场大革命的同时,开始了对职场发展的探索与反思。
从“干一行爱一行”到“自我发展”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干一行爱一行”的口号鼓励人们“专”和“精”于工作。当时的“干一行爱一行”的实际意义是在一个地方一个岗位干一辈子。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精神都在就业观念中占领至高地位。
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产业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很多企业员工下岗,这让很多职场人“穷则思变”,寻求自我发展之路。也有许多人为了自身发展而主动流动到新的单位,重视个人职业发展成为一股潮流。
从“只靠出身”到“靠个人努力”
在中国还处于封闭时期,人们未来的前途往往在出生时就已经决定了,家庭背景和大时代背景的变革等外在因素制约了个人的发展。以高宜正老师为例,因师范生免学杂费的政策,她选择幼儿师范完全是为了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
如今,个人职业的发展和取得预期的社会地位,更多凭借的是学识和态度等自身应当具备的条件,只要有足够的能力和一定的付出,就能获得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赵妍选择在毕业后一直做行政人员,正是看好了这个职位适合她的成长,并且在这七年中,通过个人的努力,也获得了认可。
从“奖章证书”到“自我成长”
传统的职业成功标准是你获得了多少奖励、荣誉。正如刘振钰夫妇所说,“我们都是得奖专业户,几大抽屉的各式证书和奖章都是一路走来的荣誉!”
现在的职场人在丰富灵活的工作环境下,更多强调的是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获得自我成长、挑战以及心理上的成就感,他们的职场偶像往往是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从他们的励志故事中能找到共鸣,还能激发前进的力量,这种满足自我乐趣的前提下的工作更能激起工作热情。
从“传统职业”到“新型职业”
从“刘”家的职业分布看,老一辈的家庭成员从事的都是地质、教育、机械技术类等传统类型的工作,这些职业虽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转化为“基础类职业”的范畴。20世纪末,“刘”家人的职业变迁也紧跟时代变化,年轻一辈所从事的投资业、传媒业、IT业都是近年来热门的专业,其炙手可热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