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曾子的礼学思想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曾子的礼学思想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曾子的礼学思想源于孔子,但是却扩充了礼的内涵,把“孝”注入到礼的范畴中,使礼学更加接近普通人的生活。他的礼学思想主要包括“以孝释礼”、“礼下庶人”和“躬身施礼”,其礼学思想虽然有不足之处,但对今天人们提高个人修养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仍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曾子 礼学思想 孝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卒于公元前435年。师从孔子,少孔子46岁。他性情沉静、动作迟缓,孔子评价:“参也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但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并且为人老实,对人态度谦逊,做事小心谨慎。孔子去世后,他成为孔子思想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对于曾子的思想,学术界有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孝理论、修身等方面。而曾子的礼学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前辈学者对此涉及的很少。本文试着对曾子礼学思想形成的渊源、思想的主要内容等方面作浅显分析,希望进一步丰富其研究内容。

“礼”在殷商时期主要是宗教祭祀仪式。“礼者,履也,所以祀神致福也。”(许慎:《说文解字》)到了周代,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系统的礼节仪式和行为规范。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开始宣扬礼,把礼看作是规范尊卑长幼的社会生活秩序的根本,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孔子认为礼是人的立身之本,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孔子归纳礼的意义是:“民之所由生,礼为大。无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夫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孔子用“仁”来解释礼,把礼与仁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仁是内心的修养,礼是外在行为的表现。

作为孔子的主要弟子之一,曾子继承了孔子的礼学思想。礼是曾子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表现在以“孝”释“礼”、礼下庶人和躬身施礼三方面。

一、以“孝”释“礼”

曾子强调礼,认为礼是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工具,能避免“犯其上,危其下,衡道而强立之”(《大戴礼记•曾子制言》)等不良行为发生。孝是礼的具体体现,礼首先表现在家庭伦理中,在家庭里,事亲要做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孟子•滕文公上》)曾子认为事父母要用真情,用衷心敬重之情来敬养父母,这样才是大孝, 如果用虚假的情感来应付,则是小人之举。“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反是乱也。尽力而有礼,庄敬而安之,……可谓孝矣。尽力无礼,则小人也;致敬而不忠,则不人也。”(《大戴礼记•曾子立孝》)在养亲上,曾子继承了孔子敬亲的思想,而且认为对父母的孝养要有紧迫感:“亲戚既殁,虽欲孝,谁为孝乎?”(《大戴礼记?曾子疾病》)在孝养父母时要让父母心情愉快 ,“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内侧》)孝子应该秉承父母之志,“无私忧、无私乐。” 以“父母所忧忧之,父母所乐乐之。”(《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一切以父母的喜怒哀乐为转移。“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在办理父母丧事时要“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簋而哀戚之,擗踊哭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孝经•丧亲章》)父母去世后,要用诚挚之心来行祭奠之礼,要做到:“慎终、追远。”(《论语•学而》)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思念已故的祖先。居丧期间的恭敬与哀戚之心情同尊重父母在世时一样。应该:“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孝经•丧亲章》)

孝其次表现在社会和治国中,曾子把孝与忠君联系起来,“事君不忠,非孝也。”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强调对国家要忠诚,认为那才是礼之本。“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大戴礼记•曾子立孝》)强调国君带头施礼,节俭过日子。他认为如果国君生活奢侈,那么其他社会层的官吏就不愿意把礼的细节一一做到,而在国人大多奢侈时,国君要带头就要表现出节俭的作风,在国人大多简朴时,国君要处处表现礼节。“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礼记•擅弓篇》)

曾子通过“以孝释礼”,使礼具有了具体性,礼不再是孔子要求的内圣的仁的高度,而是融于日常生活中,表现在家庭中,表现在忠君报国上,这样礼的内容就更加具体。

二、礼下庶人

“礼”最早是贵族们依靠地位优势,有意识地制定出的一套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首先表现在对祭祀活动的规定上,区别于普通百姓,排斥庶人的参与,“礼不下庶人”(《礼记•曲礼上》)即是对此的明确说明。

曾子用孝来解释礼,并把孝分成三个层次:“大孝尊亲、中孝不辱、小孝能养。”(《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君子之孝属于“大孝”的范围,而“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是庶人之孝”。 (《孝经•庶人章》)庶人之孝虽然达不到君子的标准,但是,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美食来孝敬父母,达到庶人应该尽孝的礼仪。曾子对于不同阶层的人应该做到礼的标准给予了明确的说明:“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大戴礼记•曾子本孝》) 。曾子把那些原本属于贵族的礼仪贯穿于日常人情之中,成为普通人生活中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使普通人更容易接受和遵守。他把孝融入到礼学中,使礼下庶人成为可能,礼成为人人努力都可以达到的目标。

三、躬身施礼

曾子不但倡导礼下庶人,而且积极躬身实施礼。具体表现在孝敬父母上和个人修养等方面。曾子是一位孝子,他不但推行孝的理论,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实施孝道。《新语》上篇说“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醒,调寒温,适轻重,免之于糜粥之间,行于衽席之上”。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父母。《孟子•离娄上》记载曾子对其父亲曾皙十分孝顺“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曾子对其后母也至孝,“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常常夜里起来“视被之厚薄,枕之高低。”(《孔子家语》)曾子在生活中躬身实施孝道,把孝作为天经地义、永恒普遍的基本法则。以孝为礼,他说:“礼以将其力,敬以入其忠。饮食移味,居处温愉,著心于此,济其志也。” (《大戴礼记•曾子立孝》)强调不但要有孝之心,也要有行孝之行为,融尊敬于孝亲的行为中。

曾子在生活中敬养父母,但对父母的过错也并不是听之任之,而是要积极帮着父母改正错误,按着“以正致谏”、“以义辅亲”的原则,和颜悦色、婉言相向,劝谏父母。对待父母的态度是“爱而敬”。(《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对待父母的言行是“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辨。”(《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把礼融入生活的养亲、敬亲和谏亲之中。

在个人修养上,曾子认为从对待他人的态度上能看出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因此他要求对待他人的态度要恭敬有礼,而且必须发自内心,不能有勉强,神态要安祥,动作不要迟缓,谦虚而不谄媚,宽和而不放纵,给予他人以恩惠时要以礼相待,说话时言语要直爽但是不能急躁。“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径,亦可谓无私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曾子认为君子不能妒人之才,自己好也要喜欢看到别人好,自己有才能也要喜欢别人有才能,自己没有才能不要嫉妒别人的才能。“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要与人为善,“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而成人之美。”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处于战国初期的曾子能够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坚持完善礼的内容,用以“孝”释“礼”,礼下庶人和躬身施礼等形式来展现礼学,对我们当今社会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礼是人应该遵循的社会生活准则,失去礼将会造成社会混乱。礼是通过人的个体表现出来的,只有人人守礼、施礼,社会才能稳定,才能更文明。“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曲礼》)今天,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过多重视物质文明而忽视人的内心世界和道德情感的需求,忽视了对礼的行为的遵守,由此导致人们内心空虚、缺乏道德、利益至上、人情冷漠等问题。曾子的“慎独”和“内省”的思想,以及“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时刻检讨和反省自己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自检自律,培养高尚的品质,从内心检点自己的行为,遵守礼。他的“攻其恶、去私欲,从事于义”以及 “见利思辱、嗜欲思耻”的修养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物欲横流、唯利至上的人们有很好的警示作用。我们学习曾子的从仁爱之心出发,真正地爱人、助人、推己及人,在生活中用尊敬和仁爱之心去处理人际关系,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冷漠,为人际交往注入情感色彩和人情的光辉。达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共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的境界 。使人人都按照现代文明的社会公德去行事,更加自觉的遵循社会的准则。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

[2]《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编纂委员会编:《曾子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4]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

王艳辉:山东临沂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