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便秘 第9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便秘 第9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些人错误的认为,便秘无非是大便干燥,便次少些而已,并不是疾病,无关紧要。其实便秘的害处很多的,对人的健康极为不利。经常便秘,粪便中的分解产物被再吸收后,造成人体自身中毒,出现一系列神经反射性症状,如腹胀、腹痛、头昏、头痛、口苦、口臭、食欲不振、烦躁失眠等等。经常便秘,易使多余的胆脂滞留体内,使脂类储积,导致肥胖病、胆结石、冠心病等。经常便秘,直肠长时间受粪便中有毒物质的刺激,会诱发阑尾炎、腹膜炎、肠癌等。经常便秘致使腹压升高,易引起痔疮、疝气、肛裂、胃下垂等。有的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甚至因便秘而猝死。因此,对待便秘绝不可掉以轻心,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1 注意区分便秘的性质

多数人每天排便一次,但也有人习惯隔日甚至2~3日排便一次,只要属于正常频率,不能算作病态。如果在无任何诱因,如生活习惯或环境改变等情况下,排便习惯突然改变,且呈持续性、顽固性,则应找出病因对症处理。

便秘一般可分为原发性便秘和继发性便秘两大类。原发性便秘又称单纯性便秘,多为功能性;继发性便秘属于病理状态,多为肠道及体内其它部位的器质性病变所致,如先天性或获得性巨结肠、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疾病、肠道肿瘤、炎症、过敏、扭曲、粘连、梗阻等,另外还有慢性铅中毒、内分泌代谢障碍等。对于发生便秘症状的人,首先要仔细询问了解其病因及病程,注意有无职业史、药物史及生活史。分清便秘的性质后,再对因处置。若一时难以区分,应动员患者到医院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彻底查明原因,尤其要警惕有无肠道肿瘤及其他器质性病变,以便早期发现,早作治疗。对居于多数的单纯性便秘,则应以预防为主。

2 便秘原因分类[1]

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分类方法多种。有依据引起便秘的原因分为:原发性便秘和继发性便秘;有依据解剖部位分为上行结肠型、横结肠型、下行结肠型和直肠型便秘;有依据临床表现分为一时性便秘、急性便秘和慢性便秘。也有主张根据病理分为机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这些分类法有的过于繁乱,有的过于简单。目前比较统一的分类法是:大肠本身病变,大肠以外病变,生活习惯这三种方法分类。

2.1 大肠本身病变

2.1.1 结肠梗阻(机械性梗阻) 如各种肿瘤、慢性肠套叠、炎症(憩室炎、缺血性肠炎)、结核、性病肉芽肿或淋巴肉芽肿、吻合口狭窄、子宫内膜异位症。

2.1.2 结肠神经或肌肉病变(功能性梗阻)如:巨结肠(先天性、特发性)、巨直肠(先天性、特发性)、肠易激综合症、慢性假性肠梗阻、憩室病。

2.1.3 直肠肛管梗阻 如肛管狭窄、功能性出口梗阻、肛裂、直肠前突、直肠粘膜内脱垂症、盆底疝、盆底痉挛、会阴下降等。

2.2 大肠外病变

2.2.1 内分泌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机能低下、垂体机能低下、嗜铬细胞瘤、低血钾症、高血钙症、糖尿病、脱水、血卟啉病、妊娠、金属类中毒(铝、汞、磷、砷)。

2.2.2 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精神病、精神性厌食。

2.2.3 神经病变如中枢神经病变、脊髓神经病变(肿瘤、多发性硬化、外伤)、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神经纤维瘤、自主神经病)。

2.2.4 肌肉病如淀粉样变、皮肌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硬皮病。

2.2.5 药物副作用如铁剂、吗啡类、抗抑郁药、钙通道阻断药,神经节阻断药、滥用泻药。

2.3 不科学的饮食如食物过精(纤维过少)、食量过少、热量过高、饮水不足。不正常的生活习惯,如运动少、环境变化(旅行、住院),抑制排便意识。

3 诊断步骤

3.1 全面详细询问病史,对诊断十分重要。对可能引起便秘的各种疾病进行初步的鉴别或排除。如:对大便情况要详细了解,要了解清楚发生便秘有多长时间,多少天排大便一次,每次排的粪便性质是烂还是坚硬,粪便有无粘液或脓血样分泌物,血便鲜红色还是暗红色,每次排便量有多少,排便困难是经常发生还是有时发生,每次排便需要多长时间,是否要用清洁灌肠或泻药或用手指帮助排便。有没有便意不尽感或直肠下坠感,排便时有无腹痛,同时也要了解饮食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3.2 进行必要的临床生化检查和一些特殊的专项检查,如肠道激素的测定是必不可少的。如:Qastrin、CCK5-HT、VIP、SP、NO。

3.3 目前比较常用的诊断方法如排粪造影、盆底肌肉检查(包括诱发电位)、球囊逼出试验、直肠肛管测压、直肠敏感性测定等等。这些都是了解结肠、直肠及肛管功能的可行方法。对这些检查都必须进行全面评价。这样对引起便秘的原因才能得出一个比较确切的结论。

4 使用药物

另外,经常服用某些药物,也会引起便秘,如抗胆碱能药物:吗啡、可待因、颠茄等;吸附收敛药物:碳酸钙、氢氧化铝、次碳酸铋、活性碳、硫酸钡等。其他还有解痉剂、铁剂、镇静麻醉类药物,这些药物可使肠道过多地吸收水分,使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而干结,形成便秘。因此用药亦应谨慎,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为宜。

【参考文献】

[1] 于普林,李增金,郑宏.老年人便秘流行病学特点的初步分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