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与教师的信息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信息素养是基于信息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质,信息社会和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阐述了《科学》课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及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 《科学》课 教师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基于信息的一种综合能力和素质。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以来,信息素养的涵义不断深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科学知识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索取和利用知识的方法以及正确对待信息的态度,特别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小学《自然》和初中《生物》课程调整为《科学》课程,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宗旨,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而信息素养作为科学素养内容之一,对学生学习方法、科学态度及终生学习的能力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论从社会信息化程度还是课程改革,都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科学》课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不仅是学科名称的改变,也反映了教学内容、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培养目标、评价体系等一系列变革。在内容选择上,《科学》课在原有教学大纲的知识基础上,补充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符合学生生活经验,能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最新面貌的知识,调整了知识体系和结构。在学习方法上,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组织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学习,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感受、体验并内化。在培养目标上,主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通过科学探究加强对科学的理解,树立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其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评价也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科学探究和科学素养是《科学》课改革的重要内容。而科学探究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无不与信息的索取、判断、利用、加工及交流和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等有关。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假设验证解决问题,建立在关注信息、搜集信息的基础上,探究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有时也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完成、团结协作的过程,对于最后的探究结果,学生还要进行总结整理并以某种形式进行表达和交流,这些过程包含着学生对信息源的确定、信息的索取方法、信息的判断和加工及信息的共享,因此,在《科学》课中信息素养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也是《科学》课的培养目标之一。作为信息的传授者和指导者,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和提高,教师起着主要的作用,一是教师自身是否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二是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否渗透于教学活动中去。
二、《科学》课中教师的信息素养要素
作为教师,不但应传授学生鉴别信息源的能力,还要教给学生索取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及对待信息的科学态度。显然在对教育教学信息的选择、加工、处理、传递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对信息要有较强的驾御、处理能力,也就是教师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而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不但利于自身的教学,更是以其示范性和权威性影响着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的意识情感、信息的伦理道德和信息的处理能力。
1.信息的意识情感。信息的意识情感就是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源的潜在意识,较高信息素养的人对信息有较强的价值观念、注意力和敏感性。信息价值观是人们对信息的价值取向,其观念决定着一个人对信息的态度和关注程度;注意是人的一种意识导向,它使人的认识活动有一定方向,以保证基于这样的认识活动得以有效进行。具有强烈的信息注意力,就能及时得到信息,并迅速使信息发挥应有的作用;敏感性是对信息的反应和联想。较强的信息敏感性会对信息产生及时的反应,迅速的联想和深层的挖掘。在别人都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善于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由于《科学》课的教学内容接近生活实际及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等特征,教师更应该对各类信息有较强的注意力和敏感性,以使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有充分的教学材料和工具,如周围的花草树木、自然现象、生活实例等都是客观存在而常常被人忽视的信息和信息源,也是科学探究的主要内容和基础。而基于信息技术之上的各类信息(如互联网)更是以其范围广、内容多而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如教学软件、优秀教案、教学资料等,意识到这些信息并有效利用将会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2.信息的伦理道德。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是基于教师道德基础之上的有关信息的修养和品德。较高信息伦理道德的人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善于区分信息的优、劣、好、坏,并有区别、有选择地加以对待。对信息的所有权、知识版权,公共信息资源的安全有正确和积极的态度,这是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应具备的信息伦理道德,也是教师信息素养应具备的条件。
在科学探究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树立对待自然环境及现象的科学态度、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是信息伦理道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学生信息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信息免疫力。特别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信息,由于其匿名性和虚拟性,有时甚至隐藏着不良诱惑或欺骗,传授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不但使学生合理使用公共信息资源,同时使学生正确对待公共信息资源。做到尊重信息版权、知识版权、个人隐私、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安全等。
3.信息的处理能力。信息的处理能力包括信息的索取、信息评价和信息利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指教师能否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如利用传统媒体获取录象、投影等教学信息,利用网络资源检索、查询、下载课件、图片等教学信息等;信息评价包括对信息本身和信息获取方法的评价。即信息源、搜索策略、检索方法等是否正确,获得的信息能否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否正确等。信息利用能力指能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解决自己的问题,或将其与已有知识整合起来,创造出新的作品或信息表现形式,并将其有效地交流和传递。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但能善于从传统媒体索取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更要善于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从电视、录象、电脑等媒体索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制作,以满足自身教学活动的需要,提高教学实效。
三、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我国电化教育专家南国农先生就现代教育特点指出:“现代教育是三化教育,即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现代教育是三高教育,即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现代教育是终身教育”。而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以及实施现代化教学的信息观念偏低,也即是教师的信息素养偏低,是现阶段制约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1.转变观念。教师应从现代教育观念出发,从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出发,在思想上认识到自身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责任感,树立现代教育的信息观,自觉主动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2.不断加强自身信息意识。现代社会,信息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有了信息,政府可以决策;有了信息,科研可以出成果;有了信息,企业可以搞活;有了信息,农民可以致富。信息的作用已无处不在。充分认识和理解信息的价值观是加强信息意识的基础,不断提高自身对信息的注意力和敏感性。
3.尽快掌握计算机及软件使用技术。信息技术是基于传统信息能力基础之上,辅以传统信息能力更有效快捷的一种技能。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计算机技术培训,使自己尽快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查阅、索取信息并应用于教学,从而使教育多媒化、多元化,提高教学质量。
4.不断加强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的所有权、知识版权、计算机病毒、网络非法入侵、信息骚扰、网上欺骗、破坏网络资源等都属于信息伦理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公共资源的和平与安宁,也涉及每个世界公民的切身利益,信息伦理道德特别是网络伦理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已开设了相应的教育课程,我国学者也建议我国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教育课程如《计算机基础》等教学内容应随时代的进步而改革,“知识与操作技能”应提升到“信息素养能力与修养”上来,因此,了解有关信息利用的法律法规、了解网络,了解有关公共信息资源利用的法律知识,做到合理合法。
总之,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每一个成员为适应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对于教师来说,信息素养更是现代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改革的要求。由于教师的权威性和示范性,其对信息的意识和情感、索取、评价、利用信息的能力、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道德品质(包括信息伦理道德)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将来在信息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信息观,对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并渗透于教学之中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景生.现代教育中的教师信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1,(3):24-27.
[2]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2,12(3):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