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未来产业布局的战略构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未来产业布局的战略构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产业布局或者经济布局和十一五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难点,我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或者国际竞争依靠科技,第二靠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如果经济布局不合理,不仅仅是影响经济结构、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影响我们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看到这次十六届三中全会专门提出来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而且强调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指导和引导。这样对我们下一步开展指导工作提供一个基础指导思想。

第一引导经济和产业布局要遵循空间均衡的原则,这里面涉及到首先什么叫区域调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其中一个就是区域统筹发展,但是我觉得过去我们对区域统筹方面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在这些错误的认识指导下,设立一些体制、设立的一些政策、开展的一些工作会导致很多大家不愿意看到的问题。区域协调不是要求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总量都要达到平衡点。我们专门计算过美国、日本这些国家各个洲各个县GDP分布情况,后来发现中国GDP最高和最低差距根本不比美国、日本的大,但是从来没有人认为美国、日本经济不协调,因为他们人均GDP,他们人均收入差距很小。加州占全美国16%~17%的GDP,人均GDP只比最小一个洲多两倍多一点,所以区域协调或者缩小地区差距不应该是缩小各个省、区、市之间GDP总量差距,促进地区协调,实行西部地区开发,搞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也不是要把我们960万平方公里所有土地都要变成先进制造工业基地,不是这样的思想。

所以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地区协调,主要是缩小人均GDP,人均收入,特别是人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我们说要脱贫,现在大家注重的是地区脱贫,说我这个地区GDP要上去,但是实际上人要脱贫,如果树立这样一种理念的话会有不同工作思路和方法。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当中最主要问题解决就业问题,如果GDP上去了失业很多,大多数人生活在低保线以上,这就是国际上称的有增长无发展,虽然大家说发展是主题,发展是主线,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但是对发展含义还没有完全理解。

用均衡理念协调地区发展

那么怎么样来理解地区协调,我觉得有一个空间均衡理念,用这个原则引导我们产业布局,首先做到经济与人口在一定空间协调。因为经济的分布与人的分布是密切相关的,过去农业社会时候耕地是人们的就业岗位,耕地遍地都是,是分散的,人跟着耕地走,为什么好多人生活在高山峻岭,因为那个地方有就业岗位,现在就业岗位是工业和服务业,而工业和服务业总要相对集中在一个地区,这样人口必然也要集中过来。引导经济上什么地方去,也就是引导我们经济布局,实际上也就在引导人口向何处聚集。我们过去不太重视人的问题,我们过去见物不见人,我们不考虑人在这个地方生活是不是舒适,一般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一些不太适合人口居住的地区,经济也不太适合于其他产业发展,我们现在有很多所谓老工业基地,资源型、枯竭性城市,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比如辽宁阜新有煤矿,现在煤矿枯竭怎么办?城市就要枯竭了,要建其他产业可能就不如沈阳、锦州,有资金肯定得先到条件好的地方。在这些地区开采资源可以,但是要形成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可能今后会很困难。但是今后我们要有几亿人口进入到经济密集的地区,要到城市居住。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空间协调思想,还是原封不动的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那可能今后我们要被这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付出严重代价。中国经济确实是存在一个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是为什么人类没有感受到相应的社会水平的提高,我们每年因为灾害要付出很多很多代价。如果把这个钱用到其他地方,比如用于提高就业水平,用于提高教育水平,增加当地消费,提高社会福利等等人们就会感受到。

第二经济人口与资源在一定空间要协调,我觉得主要是水,比如淮河以北地区集中全国40%多的人口,40%多的经济,经济和人口基本上比例是比较相当的,但是淮河以北只有全国19%的水资源,水与经济和人口矛盾非常大,但是水作为一种资源可以移动,但是资源的移动也不能过度,全国有400个城市缺水,有163个城市严重缺水,如果过度移动资源也会带来很多生态和环境的问题。经济人口要与生态环境在一定空间协调。城市病实际上也是经济和人口过于密集以后自然环境难以调解以后出现的,经济集中了人口肯定跟着集中到这个地方,机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垃圾、污水也会集中到这个地方。现在我们有一亿左右流动人口,绝大多数流向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经济总量占全国19%,我相信长三角今后还会提高在整个国家GDP当中比例,如果占到25%,相应的人口也会移过来,现在长三角大概有几千万流动人口。尽管有户籍制度限制,但实际上在市场条件下已经被冲破了,如果达到25%GDP,就要占4亿人口,每平方公里要4000人,这是密度非常高的布局。大家看到很多报告,很多城市在十几年以后在这些地区就没有任何空间了,所有土地都会变成高楼、厂房、工厂,这样时间长了以后会带来很多问题,而且生活质量也不会高,你要以人为本,你GDP增加了,当地老百姓是不是高兴,我觉得也未必,因为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活质量不高,时间长了可能人就走了,我也听说很多外商到东北一些地方去,一看寒冷天气马上就走了,他们说这地方不适合人长期居住,更不适合工业更多布局在这里。像市场经济条件下外商他是不会考虑这些问题的,不会考虑空间怎么样,有没有绿色空间,企业也如此,但是政府如果也不考虑这种增长就会带来问题。

引导经济和产业布局要遵循生态效益原则,过去我们不太考虑自然问题,发展经济不太考虑自然的感受,主要强调人定胜天。科学的发展观要求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友好的发展。我理解这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要多一点和平相处,少一点斗争就行。多一点顺其自然少一点人定胜天,因为我国资源短缺非常严重。最近世界银行今年报告有很多生态脆弱地区,我们国家占很大比重。再象现在这种发展方式发展下去,我们基本思路就是这个地区落后了,我就要加强这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去开垦这个地方自然资源,给这里搞各种各样村村通。我觉得强调科学的发展观要从过去那种迫使自然与我们人类与我们经济相适应这样一种思路,改变成在尽可能不破坏或者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破坏的条件下来发展我们的经济。比如我听过这样例子,一个县在搞防洪,大概用3个亿资金,防洪目的有两个乡大概有几千人口,花3个亿,县委书记说如果给我一个亿我让这两个乡搬出来,而且当时防洪很紧急,装沙袋已经来不及,干脆把白面放进去,我就不明白到底抗洪是什么目的,保护庄稼,用磨好面去救庄稼。这就是过去思路下一种愚公移山精神,这种精神很可嘉,但是这种思路非常可怕。

再比如现在大家争论重复建设问题,钢铁多了还是少了,但是我觉得在加入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国内经济和社会经济融合越来越强烈情况下,很难再用一个行业国内需求和国内供给来判断到底多了还是少了。因为多了可以出口,但是我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就是如果中国的水资源可以承受的话,我把全世界钢铁工业都搬到中国来,我为全世界生产钢铁,作为全钢铁工厂。但是,全国从整体上看,即使你水总量是平衡的,但是在一个局部的地区可能就不平衡。我们一个地区钢铁生产能力大概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但这个地区是严重缺水地区。比如汽车在北京布局汽车现在肯定有竞争力,但是这种竞争力是建立在对水这种宝贵资源没有充分估量生态损失情况下实现的。北京缺水然后从别的地方引水,现在正在解决2008年之前缺水问题,要花几十个亿,中央政府现在拿7个亿,地方政府拿7个亿,如果搞100万辆汽车项目,相关人口大概得有二、三十万人过来,即使汽车本身不耗水,但是生产汽车这么多人要耗水,采地下深水这是上万年形成的,据说形成1厘米大概1万年,现在计算水成本时候只算打个井水,投入多少资金,但是水1万年形成生态成本没有人计算,包括如果塌陷以后这个所带来生态破坏的损失。所以讨论地区引导经济布局,必须要有一个生态效益,因为在我们这种国家里,再这样发展下去不可持续。据说上海在限制高楼,因为地面在塌陷,我们很多地区出现这种问题了,当然有一些是资源采空了以后。如果经济布局不考虑这样一些因素今后可能会带来非常多的问题。

经济布局要因地制宜

第三引导经济布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上面两个基本原则基础之上我觉得引导经济布局要因地制宜,要通过区域的规划实行差别化、有针对性的区域调控政策,通过总体规划增强国家对地区发展的空间指导和约束,把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放在重要位置上。我们过去没有认识到这样问题,但是这次十六届三中全会终于把大家思路引导区域上,现在很多这样问题不能再用过去传统眼光用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来衡量所能够解决的。

总的想法我觉得就是在三大经济区的基础之上,东、中、西,这种划分是对的,但是我觉得太粗了,我搞中长期规划,或者写这个地区今后怎么发展,那个地区怎么发展,东部地区能发展高技术产业,为什么西部地区不能发展高技术产业时候,写到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回顾过去我们几个五年计划,包括中央文件写到这个区域时候基本都对,这是我一点非常切身体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就是我们东西太粗没有落实到空间,三大地带已经进一步但是远远不够。所以我们想大体按照这个地区的经济和自然的条件来划分一些功能,但是这比较学术了,最后形成政策和规划时候不一定这么叫,大概分成这样几类:

第一类重点开发区,这些必须具备经济发展一些基本条件和适合于人居住条件,适合于人全面发展的条件,讲以人为本不能把人都引导到高山峻岭、隔壁荒滩上去。能够加大集中投入,现在我们投入方式还是按照过去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的安排,这个行业给点,那个行业给点,但是到下面时候所有的行业都汇集到一个地区的时候,可能很多对这个行业投资不一定是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定时期,重点开发、重点发展这样几个区域的话,我想会很快形成增长期。大家回顾一下深圳为什么能够起来,因为那个时候资金集中投入很快起来了,西部开发没有做到这一点,资金在12个省、区、市分散投入,按照各个行业投入的。

第二类地区开发密度比较高的地区,要限制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十几年以后连地都没有了,还能让他继续搞大规模开发区,现在不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则办事,按照市场规则办事这些企业不会到这些地区去。当然有些地区也要有分工,现在大家还没有形成共识,或者说有点偏,十六大提出有新兴工业化道路,要在2020年实现工业化,很多地区片面的或者错误的理解这样一些目标,从新提出这个地区在本地区实现工业化一些口号和做法。我个人看比如像北京、上海这种地方我们服务业非常滞后,如果北京、上海都不发展服务业,中国经济永远跟着别人走,只是在加工行业一小块挣钱。我看过一个材料,我们生产一个玩具只能挣1个多美分,卖的时候卖10美分,绝大多数附加值不在咱们这,附加值更多在服务业,最有条件发展服务业地区如果追求搞多少多少工业,把工业产值搞上去的话,中国服务业确实存在很大问题。

第三类地区像生态脆弱地区,天然林和水资源保护区要限制开发活动,比如香格里拉最美丽的地方,但是由于这么多年牧业开发已经导致生态退化,在这些地区我们现在做到退耕还林,但是今后可能还要做到退人还林,对象洪水频发地区不仅加强工程性措施,而且要做到人退水进。因为我们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洪水也是水,如果都排到大海里去,回头再挖地下水,这何必呢,保留一点洪水,洪水实质问题是人与水斗争一种结果,才出现洪水,本来水是很好东西,为什么叫洪水,因为破坏你了所以你叫洪水,对水的建设也要转变一些思路。

第四类地区对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要控制高耗水产业。

第五贫困地区,要从地区脱贫转向人口脱贫。另外对一些以资源开发为主地区要充分考虑资源条件,是不是哪个地方有资源就一定要建一个城市呢,可能不应该这样考虑,过去我们这种失败例子非常多。

当然实现这种区域性调控我觉得已经有了很好思想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要编制区域规划,这样我觉得可以把我们多年来所说的产业政策不能一刀切的问题解决,产业政策区域化,我们十几年前就说这个问题,怎么区域化,象造纸这个行业,国家不应该总量上进行调控,要管什么东西呢?管在什么地区,有没有林,有林要考虑这个地方有没有水,天上降水才有林,有了林才有纸,不同地区要实行不同调控。象过去一直限制实心黏土砖,很多地区确实不能搞,但是偏远地区搞一点也不是不可以。所以对过去纯粹对产业总量和产业结构本身的调控我觉得要更多转向对区域调控,对产业调控也要从过去的主要管总量问题来转向管区域问题。在什么地方可以干,在什么地方不可以干。当然按道理来讲国家更应该管在这个地方不允许干什么,不允许干的以外都可以干,但是我规定这些,比如损害水资源、生态资源的不允许干,这是今后我们调控的主要方式,从过去以条条为主调控转向条块结合的调控。要实现这种转变,还要有很多需要转变的东西,最主要是转变地方领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