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仁杰解读兴业银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仁杰解读兴业银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5年盛夏,记者如约来到福州市湖东路154号的中山大厦,惟一把总部设在福建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兴业银行总行就在这座大楼里。如此规模的银行至今没有属于自己的总行大楼,让看多了银行威严高楼的记者对此次采访充满期待。在这幢大厦的9层,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在他的办公室为我们详细解读兴业银行发展中的探索与思考。

业内人士曾这样评价李仁杰:冷静、睿智、目光远大,从李仁杰担任兴业银行行长三年来的种种举措就能印证这一点。

更名,内涵重于形式

1988年8月,兴业银行在福建诞生,成为继交通、中信、招商、深发展之后成立的第五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但是与一开始就定位为“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交通、中信这些银行不同,兴业银行最初只被允许在福建省内开展业务,是个地地道道的“福建省内银行”。就这样,“福建”这顶帽子在兴业银行头上一戴就是14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兴业银行开始寻求跨省经营的可能,并于1996年设立上海分行,这一举措实际上突破了兴业银行只能在福建省内开展业务的瓶颈。此后兴业银行迈开步伐,业务向全国渗透,但仍打消不了“福建”二字给兴业银行打下的“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烙印。

李仁杰1998年进入兴业银行负责筹建兴业银行深圳分行,后任深圳分行行长,处在经营第一线的李仁杰对“为名所累”的体会也更为深刻。在2002年5月担任兴业银行行长后,摆在他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摘掉“福建”的帽子,推进兴业银行向“全国性商业银行”目标迈进的步伐。2002年6月,兴业银行股东大会正式通过了更名提案,同年7月上报人总行,12月底获得人总行批准,2003年1月国家工商总局核准工商登记变更,2003年3月3日,由过去的“福建兴业银行”正式更名为“兴业银行”。坊间有传,在兴业银行谋求更名期间,国内也有多家商业银行谋求更名,但最终只有兴业银行获得人民银行的批准。此次更名的成功已成为兴业银行发展史上的重要时刻。“更名从形式上是名字的变化,但是给兴业银行带来的却是经营视野、市场定位、观念、包括用人机制等全方位的变化,更名是要使兴业银行获得更广的视野、树立更高的追求、实现更大的抱负。”李仁杰这样评价兴业银行更名的意义。

此后的发展轨迹也确实证明了更名对于兴业银行的意义。

壮大,资本约束的难题

更名成功后兴业银行的业务实现了飞速的发展,截至2004年年末,兴业银行已在全国20余个大中城市设有292家分支机构,资产总额达3405.22亿元,较2002年李仁杰初任兴业银行行长时的1910.63亿元增长了近八成。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2004年兴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较年初仍增长了36.38%。飞速的发展使兴业银行在市场影响力、经营规模与效益上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兴业银行的高速发展主要是靠对公领域的存贷款业务拉动的,这种模式下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对兴业银行的资本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004年3月1日,中国银监会全面借鉴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颁布实施了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了在2007年以前国内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的要求。发展的同时还要满足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作为一家非上市公司,作为一个零售业务并不十分见长的商业银行,兴业银行面临着难以回避的资本约束问题。从兴业银行公布的年报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三年里,兴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2002年的8.14%、2003年的8.97%和2004年的8.07%,刚刚满足8%的最低要求,其中2004年兴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还较往年略有下降,但就在该年底兴业银行又发行了30亿元的次级债来补充资本金。

作为兴业银行行长的李仁杰,对资本充足问题的思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李仁杰看来,兴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要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需要建立稳定的资本补充渠道,及时满足业务发展对资本金的要求,另一方面要通过强化资本约束,摒弃一味通过规模扩张实现业务增长的发展模式,强调有限资本对资产风险的覆盖,从而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增长,一句话,兴业银行必须要实现业务上的转型。

2003年12月,兴业银行与香港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投资人股协议。根据该协议,兴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27亿元资本金,三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共认购兴业银行发行的9.99亿新股,占增发后兴业银行总股本的24.98%,这一比例与银监会规定的外资银行人股内地银行最高比例不得超过25%的限额极为接近。虽然李仁杰一再强调,引进外资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获得资本金,但此次引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兴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矛盾有所缓解。

2003年岁末,令李仁杰欣喜的事还不止这一桩。由于兴业银行还不是上市银行,无法通过IPO、配股、增发、可转债等方式补充资本,因此必须探索新的资本补充渠道。巧合的是,当兴业银行探索通过发行次级定期债补充资本的时候,我国银行业监管当局刚好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问题的提出恰好给双方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契机。一方面兴业银行加紧制定发行次级债的具体方案,另一方面监管当局也在研究相关的办法。因此当2003年年底银监会《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出台的时候,一份关于兴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具体方案很快就摆在了监管机关时案头。十多天后,兴业银行即获准发行总额为30亿元人民币的次级定期债务,成为国内首家依据该通知规定实现资本补充的商业银行。2004年12月30日,兴业银行再次发行了30亿元的次级债。虽然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的做法获得多方认可,但这种方式也非长久之计。巴塞尔资本协议中除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外,还规定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少于4%。就目前兴业银行的情况看,只有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补充附属资本的渠道才能更宽。而要解决核心资本不足的问题,兴业银行目前能采取的方式有三个:通过盈利自我积累、争取上市以及再次私募扩股。

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分子与分母的关系问题,分子是银行的自有资本,分母是银行的风险资产,要提高这一比率除了要提高作为分子的自有资本,也需要在分母上做文章,这个文章对于兴业银行来说就是加快实现业务转型,调整优化公司、同业、零售、资金市场等各大门类的业务结构。这可能也是这位行长目前思考最多的问题。

实现业务转型对于兴业银行,无论是解决当下的资本约束,还是未来的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李仁杰和他的团队认为目前兴业银行必须实现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变。在一篇关于兴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的文章中,李仁杰写道:“兴业银行需要积极探索存贷业务和增值服务并重的业务和盈利模式”,并提出了包括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加强市场细分,明确核心业务领域和

资源投入重点;推进组织再造,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改革考核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战略转型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等措施。2004年,上述各项措施已经开始落实,2005年将细化到兴业银行的各个方面。兴业银行全行上下都在思考如何调整自身来适应转型的需要。李仁杰将为转型所作的一切努力归结为一句话:不转型,未来的路只会越走越窄,这也是李仁杰对国际银行业综合考量下得出的最深切的体会。兴业银行一直以公司业务和同业业务见长,零售业务发展较为缓慢,但对银行的评价一般都有一个业务结构均衡的问题,李仁杰说:“从大的形势看,以机构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未来会越来越艰难,因为企业的议价能力在不断地提高,随着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市场的发展,银行间接融资的比重未来肯定会下降,因此仍然以机构业务为主的盈利模式今后肯定要有所改变。”兴业银行的这种改变目前已经初现端倪,截至2004年末,兴业银行的个人贷款余额达174.04亿元,较2002年年初增长117.55%,个人储蓄存款余额238.47亿元,较年初增长39.46%。“打造我们在零售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途径,就是要找到适当的合作者,这也是我们选取恒生银行作为我们战略投资者的主要原因。”――李仁杰又将题目转回到引进外资上。

引资,完善自身的需要

引进外资对于兴业银行的确意义非凡。除了加快业务转型,补充资本金,引进外资最重要的意义还在可以引入完善公司治理的推动力,并由此会影响到银行发展的方方面面。

此前人们一度过多地将兴业银行引进外资与补充资本联系在一起,李仁杰对此不予认同,他告诉笔者兴业银行股东中一些资金实力超群的国内企业集团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增资愿望。但是引进外国投资者的不同之处也是关键之处就在于能够同时引入一套好的机制,在公司治理上引入国际上新的公司治理理念,解决兴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从形似过渡到神似”的问题。

引进外资一年多后,李仁杰认为兴业银行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他将这些变化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当然是出于外资股东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董事会比以前更“懂事”了。外资的到来使得股东结构进一步趋向多元,也相应强化了公司治理的制衡机制,董事会以及董事会下属的各个专门委员会的作用随之不断加强,董事会会议对各种议案的审定也更加“较真”和审慎了。

“引进外资重在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以应对2006年中国银行全面开放后所面临的激烈竞争局面。因此当初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就是从兴业银行自身的状况,经营优势与弱势,未来的发展战略等出发对合作者加以选择。”

前文已提到,零售业务不是兴业银行的长项,而零售业务恰恰是恒生银行的长项。为打造兴业银行在零售业务方面的竞争力,兴业银行目前在信用卡业务上与恒生银行开展了深度合作。2004年,兴业银行与恒生合作推出了兴业、恒生双LOGO信用卡,充分引进了恒生银行在信用卡产品上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共享了恒生在香港的服务网络。在公司治理方面,国际金融公司(IFC)出资请专业公司为兴业银行做诊断,并对于存在的不足给予建议,除此之外,IFC还请专业公司对兴业银行的IT架构进行诊断并在未来建设方面给出相应的建议。这一切实际上是兴业银行与外资谈判之初就达成的意向,当时兴业银行要求外资在三个方面提供帮助:公司治理、IT建设和中小企业贷款的技术问题。目前兴业银行与外方在零售业务、风险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好几条业务和管理线都进行了交流,真正让外方起到了战略投资者的作用。当然,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性以及中国银行业改革中存在着与中国整体改革的交叉点,有些地方外资还不能理解,但“总的来说,我们与外资的合作至今还很愉快”,李仁杰总结说。

并购,业务扩张的方式

2004年末,兴业银行又给中国银行业制造了一条重大新闻:兴业银行以资产收购的独特方式,以4.3亿元的代价,另拨付1亿元运营资本,将拥有七年历史、24家网点的广东佛山市商业银行纳入自己的版图。事实上,在此之前,兴业银行已经在浙江收购了台州、义乌、温州三个城市信用社,虽然这些收购对象较之佛山市商业银行规模较小,耗资也较低,但毕竟为兴业银行在银行并购方面积累了经验。

谈到此次收购佛山市商业银行的初衷,李仁杰认为更多的还是出于兴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发展模式有多种,一种就是靠自身不断的积累壮大,另一种就是通过购并模式。我相信后一种模式在未来的5~10年会在中国的银行业中不断出现,现在大家对这种模式还不太适应,但在国际上已经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李仁杰此言有证:就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6月,在欧洲大陆发生了一起颇为轰动的银行并购案,并购的双方为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和德国抵押联合银行集团,通过此次并购,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将为其实施的新欧洲战略赢得了极为有利的市场条件。事实上包括兴业银行境外投资者之一的恒生银行的大股东汇丰银行,也是通过20多年来的不断并购才发展为国际一流的大银行的。

谈到如何保证并购的成功,李仁杰认为:首先要有很强的文化对被并购方进行整合,树立一个价值观并且获得对方的认同;其次就是IT的整合,现代银行的所有业务都需要通过IT去实现,购并遇到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两个IT系统要进行合并;再次就是要对对方资产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判断。就佛山市商业银行的并购案而言,目前获得了包括监管层、当地政府、被收购银行员工多方面的认可。李仁杰坚定的说:“今后只要有合适的对象,条件允许,兴业银行仍然可能采取并购的方式扩大规模”。

上市,另一个起点

2005年6月,汇丰银行人股的交通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而汇丰集团成员人股的另一家内地银行――兴业银行对上市实际上也渴望已久。2003年1月2日,兴业银行对外公告称,兴业银行接受上市辅导已过半年,当年6月末应可完成在国内A股市场公开发行上市所要求的1年上市辅导期,从而具备发行上市的条件。此后,由于在年底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引进外资,根据《公司法》第137条规定:凡公司发行新股,必须在前一次发行的股份已募足,并间隔一年以上。其后,监管当局给予兴业银行特别许可:将兴业银行上市辅导期延迟至引资工作正式结束,这样兴业银行就不必在股权调整后重新进行上市辅导。当时的种种迹象表明,2004年兴业银行很有希望成为中国又一家上市银行。然而却事与愿违,原因何在?

在上市方式的选择问题上,虽然外界曾传言兴业银行笃定A股上市,实际上到底是选择香港H股上市还是国内A股上市,兴业银行至今还没确定。A股上市的问题是国内股市近况不佳,难以满足:银行的融资需求。其实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不光是兴业银行一家的问题,而是

中国银行业的普遍现象。根据有关资料估算,按照新的资本监管口径计算,要使我国主要银行整体的资本充足率符合8%的最低要求,我国银行业存在的资本缺口高达2.7万亿元。这2万亿元以上的资本缺口若要在2007年以前加以弥补,这意味着每年至少筹集7000亿元的银行资本。从1991年至今,我国资本市场平均每年筹资额仅为790亿元,远远满足不了每年7000亿元以上的银行融资需求,况且当前希望通过上市来改善资本状况的决不只有兴业银行一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南京、北京、上海等城市商业银行都在谋求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民生银行虽然已在A股市场上市,但仍在谋求新的上市途径。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以来,A股市场已经停止了新股上市,据说,目前在证监会排队上市的公司有数百家之多,其中当然也包括别的商业银行,即便真如传言中说的到年底A股市场能够解禁,银行上市能获得政策面的鼓励,届时兴业银行能否谋求到优先上市权,恐怕李仁杰也未有十成的把握。在A股上市存在困难的条件下,转而去香港H股上市也不失为一种选择,此前人们揣测兴业银行之所以不选择H股上市是担心外资成为兴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目前外资持有的比例已达到24.98%,与目前第一大股东福建省财政厅持有的25.51%的比例十分接近,H股上市后,外资持有的股份比例将不再受25%的限制。对于这些揣测,李仁杰认为这在他们选择战略投资者时就做好了相关准备,股权稀释是必然的趋势,客观上说一股独大也不适合银行未来的良性发展。撇开股权持有的比例不谈,假如真如外界所说的兴业银行一直是准备在A股上市,那么要转而谋求H股上市必然重新适应香港地区的法规与政策。鉴此种种,兴业银行目前为上市所能做的就是做好A股、H股上市的两手准备,此外争取得到管理层支持、选择有实力的券商也是当务之急。

兴业银行为何要花如此大的气力谋求上市?李仁杰给出的解答是:“与其说上市是资本约束下的一种选择,不如说上市是兴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上市后兴业银行作为一个公众公司,公司治理将更加透明;上市还将扩大兴业银行的影响力,这对于未来发展零售业务至关重要。因为从这几年的经营指标看,兴业银行并不比一些上市的银行逊色,按照同一口径进行比较,兴业银行的主要指标与上市银行相比处于领先水平,但是在市场知名度方面却没有这几家上市银行那样有优势。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上市也为兴业银行增加了一个资本补充的渠道。目前靠私募也能部分解决兴业银行资本补充的问题,但毕竟不能作为一种长久的做法。“我们现在是把上市当成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不断规范自己各种经营行为,但不会是为上市而上市。”

专家治理银行

如果说,更名、引资、发债、收购,是兴业银行在李仁杰担任行长后相继推出的有影响的重大之举,那么上市、转型、建设一流银行、打造百年兴业,则是李仁杰正在为之不懈努力的战略目标。注重成效,注重行动是他行为的特点,这真是应了兴业银行的员工对这位行长的评价:“行胜于言”。

李仁杰说,兴业银行的干部有很多的优点,对银行的忠诚度很高,人员的流失相对比较少,比较敬业和努力。这一切当然也和李仁杰自己以身作则有关,目前家在深圳的李仁杰,自2001年到兴业银行总行以来,就把在福建的家安在了办公室,真真正正是“以行为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兴业银行这家经营状况良好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一行之长,李仁杰至今没有专职秘书,这在他这个层面的行长中实属少见。说到目前带领的这一支队伍,在他看来,努力、敬业、做事踏实是这支队伍的优点,当然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区域的局限性,人员素质整体上还有待提高,由此李仁杰谈起了专家办行的理念。所谓的专家办行就是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使兴业银行能够按照银行业发展趋势界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同时各项业务都按照专业化的操作方式进行。“不足的地方我们就要虚心拜师”,拜师的对象包括外资银行,专业的顾问公司和咨询公司,专业的研究机构等等。目前兴业银行正聘请国内研究机构为兴业银行未来五年的发展做规划,寻求解决困惑兴业银行已久的业务转型问题,这也是李仁杰对专家办行理念的新阐释。

李仁杰对银行业务不仅敬业,而且充满兴趣。1976年就开始从事银行工作,1978年考入厦门大学的李仁杰仍然选择了银行专业,1982年大学毕业后李仁杰还是选择了银行。“中国银行业在不断成长和转型的过程中,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大到公司治理,小到具体业务流程的操作,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谈到在中国作为银行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李仁杰谈了他的几点看法:第一要有学习精神,因为中国银行业要学习和提高的东西太多;第二要保持头脑的冷静,中国银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银行不论大小所做的事情都一样,此外经济周期的变化也需要银行管理者保持冷静的头脑;第三是要有耐心和毅力,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逐步完善的,很多事情不能过于理想化,要学会变革中的协调管理,要有韧性。而李仁杰也在遵循着这些原则不断地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