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肌肉也能造出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肌肉也能造出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十一五” 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上,在众多高科技成果里,一个巨大的鱼缸引得众多参观人员驻足。(图1)

远看,这个鱼缸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近看,很多条小鱼正在悠闲地游来游去。细看,却有几条小鱼与众不同,长得和动画片“海底总动员”的主人公尼莫颇有几分相似。这些神奇的小鱼吸引了人们大量的目光,虽然从外形上,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们不是真正的鱼,但它们在水中时而悠闲漫游,时而快速启动,时而盘旋转弯,时而上浮下潜,又像真正的小鱼一样。

这几条机器鱼之所以和真鱼相似,奥秘在鱼尾上。仔细观察它们的游动姿势,可以发现完全是仿照真鱼尾鳍推进的运动方式,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图2)

近些年很多科学家尝试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完成一些常人无法完成的水下任务,对海底世界探测和开发。因此,形形的机器鱼应运而生,但像哈尔滨工程大学所研究的在体积上做得这么小,在运动方式上如此以假乱真的小鱼,还真不多见。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叶秀芬说,普通微型机器鱼都是马达驱动,有噪音,有电磁干扰,容易被探测到,而且很难微型化。

那么这些鱼究竟有着怎样的法宝?它的内部又是怎样的精密结构,让它可以如此与众不同呢?打开其中一条小鱼,并没有看到在小鱼的内部有精细构件,有的只是简单的电路板、电池和一条看起来很简陋的鱼尾。机器鱼的秘密究竟藏在什么地方呢。(图3)

叶秀芬介绍说,我们的创新部分,就是这个尾鳍,它是一种新型智能材料,叫生物型材料,有人叫它为人工肌肉,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了这种材料的制作技术。

自然界的生物,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最终形成的肌体是最科学的,具备了最优化的运动方式,就像飞机是模仿鸟的飞行原理制作出来的一样。把鱼类的运动原理和水下机器人研究结合起来,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鱼游动时候的尾迹,能够形成尾涡,左右摆动各形成一个尾涡,行进中形成一系列尾涡,组成了一个向后喷射

的射流,通过反作用力推动往前走。可见鱼之所以可以向前游动,尾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制作仿真鱼尾不能只是长得像,还要像真的鱼尾一样,能够靠自身产生推进力,这就需要这条人造鱼尾必须像真鱼一样拥有“肌肉”。

实际上,各种动物皮肤下的肌肉更像是一部神奇的引擎。如果我们像一个细胞那么小,能够随意进入人的身体,那么当我们来到肌肉群中时,就会发现肌肉是由一道道钢缆一样的肌纤维捆扎起来的。这些钢缆组合成较粗较长的缆绳群组,当肌肉用力时,它们就像弹簧一样一张一缩。在那些最粗的缆索之内,有肌纤维、神经、血管,以及结缔组织。每根肌纤维是由较小的肌原纤维组成的。每根肌原纤维,则由缠在一起的两种丝状蛋白质组成。这就是肌肉的最基本单位。当神经冲动到达肌肉之后,肌钙蛋白构象改变,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连在一起,这个接触点带动两种肌丝往中间靠拢,整个肌节的靠拢就造成了肌原纤维的靠拢,从而形成整块肌肉的靠拢。往中间收缩时产生力。

大力士们大块大块的肌肉,全是由这两种小得根本无法想像的蛋白组合成的,当它们联合起来以后,就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动作来。人就是靠这些肌肉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地球的面貌。

在科学家眼中,肌肉是完美的可收缩组织,科研人员一直都在梦想,通过人工方式制造出不同种类的人工肌肉应用在不同的领域。实际上在这些机器小鱼之前,已经有了人工肌肉在人体应用的案例。

2010年8月16日,国内首例“人工肌肉”植入小儿麻痹萎缩下肢手术由首都医科大学教授、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江宁实施成功,这是人工肌肉材料在我国第一次被临床应用。

患者来自美国,叫皮特,45岁,两岁时患小儿麻痹后遗症,他的一条腿比对侧腿细一半,肱四头肌力量不足,经常走路摔倒。在了解了病人的情况之后,王教授制定了以人工肌肉植入进行治疗的手术方案。腿部的肌肉复杂,神经丰富,而且要承担负重和其他任务。王教授为病人萎缩的左腿做了详细的CT扫描定位进行三维数据影像重建,来确定患肢需要扩充的精确体积。为皮特量身打造了仿真的“人工肌肉”。

王教授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及国外“人工肌肉”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对植入体的独特设计思路,决定采用国际上先进的“锚钉”悬吊技术。(图4)

把仿真的人工肌肉肱四头肌的下端,放在胫骨的上端,也就是肱四头肌 的止点上,上端固定到骨盆上,按照正常的肱四头肌的张力固定,尽管它不具收缩功能,但是在其他肌肉运动关节给了它力以后,在回位过程中,这个肌肉就起到收缩作用了。

这套特有的“锚钉”悬吊系统,使得这块人工肌肉有了伸缩的功能,这对皮特的运动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但因为它是橡皮筋原理,如果它想要运动,还是要靠人体本身的肌肉来带动,还不能像真正的肌肉那样把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通过自身结构的变换产生力量,显然还达不到真正肌肉的效果。

那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小机器鱼的鱼尾上,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居然可以模拟出鱼的运动方式,简单的装置又是如何输出力量的呢?

叶秀芬介绍说,这个尾鳍,它是一种柔性材料(ICPF),它相当于无数个关节。普通的机器鱼,制作的时候关节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机器鱼用的是智能材料,非常柔软,可以把它当作具有无数的关节,它摆动的时候非常柔软,与鱼尾摆动非常相似。

一块毫不起眼的薄薄的材料,就是整个机器小鱼的核心、关键部件,研究人员口中神奇的人工肌肉。简单的一片,在没有任何其它像马达、齿轮和皮带等机械装置的情况下,在水中用电驱动,配合适当的程序控制,就可以像鱼尾一样有规律地来回摆动。在高倍电子显微镜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这种材料的形变过程。(图5)

叶教授进一步介绍说,ICPF材料中间是一种高分子膜,两边镀着贵金属,高分子膜里面,有一些可以游动的阳离子,阳离子吸引着周围的水分子。两边的贵金属相当于电极,通电之后,阳离子带着水分子向阴极一边移动,使阴极这边产生膨胀,整个材料向阳极一侧弯曲。电压反向之后,阳离子又向另一侧移动,这样就产生了摆动的效果,使机器鱼尾部摆动。

这种只能在液体中运动的材料,似乎是为机器鱼量身打造,有了这种人工肌肉材料的支持,再加上模拟鱼类运动的控制系统,这些微型机器鱼就诞生了。这些用先进的人工肌肉材料制作的微型机器鱼,它们的作用可不仅是让人观赏。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刘文智介绍说,这些水下微型仿生机器鱼,可以完成水污染探测、细小管道清淤等多种工作,还可以实现多机器鱼的协作和分工作业。在水下母机的帮助下,还可以完成远距离水下监测、探测、数据收集等。

新型人工肌肉材料的使用,使得机器鱼变得无比神奇。人工肌肉假体植入人体的实验,又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材料在人类医学的应用前景。对人工肌肉的研究还在继续,各种各样原理不同的人工肌肉材料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相信不远的将来,肌肉也能造出来,将不只是科学家的幻想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