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信息时代记者应善于捕捉、整合“核心事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信息时代记者应善于捕捉、整合“核心事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天的社会生活节奏快,知识更新快,新闻也在很大程度上被称为“信息快餐”。作者在《北京青年报》从事一线编采工作十多年,深切感受到“快”字给新闻业带来的变化,这里从《北京青年报》实操层面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微信息”时代的受众分析

网络、微信、微博等线上连接工具已经成为当代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快速飞扬的e时代大大加速了人们生活的节奏。

在这种背景下,每一位报人都不难感受到传统平面媒体自身的嬗变和所受到的强烈挑战。有人说,过去办报是“办什么读者看什么”,而现在是“读者看什么报纸就办什么”,此话虽说不无偏颇,但它却从一个角度道出了受众市场的变化而引发的媒体变化。笔者所供职的《北京青年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有句著名的“编辑人语”,大意是:这世界太大,让新闻追得有点儿累。笔者曾就此在报端写过一篇《很累的新闻》的杂感,其中有感而发谈到:

世界“太大”,读者的“胃口”也随之变大,从国际风云变幻到某次商业纠纷的来龙去脉,从殡葬场的操作程序到马爹利、XO酒的消费者心态……当今这个脚步匆匆、音韵飞扬的大都市里的一切,读者们似乎都想从休闲式的阅读中获得。面对着魔幻般日益“细化”的报道领域、新闻观念的嬗变,新闻人亦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从表面上看,上述“压力”来自读者,实际上“压力”最终是来自于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和信息社会。当人们在把玩手中的iPad时,我们再也不能回避传播方式的变化了。就传统媒体的报纸来说尤其如此。因此,探索研究信息时代的受众需求理应成为现代传媒所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信息时代受众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更关注自身利益。媒介是否代表了受众的利益,反映了他们的呼声,是受众是否关注该媒介的首要因素。有专家分析,如果上世纪90年代初百姓的情感需求是解闷,那么眼下则是需要解决现实问题。比如说:购物买房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陷阱?艾滋病到底离我们有多远?异地高考政策何时兑现……我们如果在制作新闻时考虑到这些因素,就会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读者群和收视群。

第二,受众兴趣多元化。现在的受众根据各自的利益与兴趣选择了不同媒介和阅读终端,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因此,电视频道的专业化经营为电视资源的重新整合提供准备,对电视内容进行了不断细分。而网络传播的介入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宽泛、迅速和芜杂多元。

正是因为上述两大特点,报纸的新闻报道形式乃至篇幅和写法也都要发生相应变化。

二、信息时代的消息写作应学会整合“核心事实”

翻一翻十年前的报纸,我们会发现,不管是长文诸如整版的大特写,还是干字短文如各种通讯,大多是在描摹一种“状态”,以笔者自己为例,前者我曾经采写过特写型的长篇文章《京城神话:音乐发烧友》,后者我也曾从街头巷尾的走访中写出《京城个体裁缝市场过眼录》,如今回过头来再读这些文字,觉得他们之所以能够发表,有的还获了奖,主要是缘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读者和报人的认知水平。显然,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在如上所述的读者需求中,这些作品是无论如何不能成为一张“新闻纸”主体的。尽管这样的文字可能语言还很优美,但是却缺少新闻的时效性和事件的显著性,也就是说,他们是一种“平常态”的描述,因此无法成为今天的新闻主体,当然各种副刊中也许还可以刊发这类文章,但是写法上也应该有所变化,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姑且不论。

那么,现在的新闻到底应该遵从什么样的标准呢?我以为从原则上说,是“读者本位”的思想,从具体操作层面说。应该以是否捕捉并进一步整合“核心新闻事实”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尺度。

所谓“核心新闻事实”,就是指在一件具体事件过程中,有一个或两个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显著性信息。笔者在《北京青年报》任编辑和记者多年的体会是,不管是长文章还是短文章(特指新闻版面)都要明确突出“核心事实”,刊发的文章之所以长,是因为“核心事实”的数量多,而不是因为描写多么出色,语言多么优美。换句话说,今天的新闻读者最想“一眼看穿事实”,而没有时间和心情(或者说没有必要)去玩味记者的文笔。这样说,决不意味着记者可以忽略文字基本功,相反,在这种写作要求下,记者的文字根底应该更加深厚,才能简洁、适度、快速写出符合见报要求的稿件。

笔者的体会是,依照“跑口记者”最为常态的情景,有两种情况必须学会提炼“核心新闻事实”。

1.应善于在大量的微博线索和网上“报料”中发现、提炼、补充核心事实。今天“厘清事实”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例如2012年9月初,针对网上广为传播的北京旅游部门将16处名人故居列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新闻事件,《北京青年报》记者对照名单逐一走访,发现事实却是这些故居或被杂居,或被围挡,“对外开放”根本无法实现,有关部门对其“遗迹保护”的初衷更是无从谈起。于是9月3日《北京青年报》发表了《16处待开放故居大部分已成大杂院》的深度报道,这样的报道不仅对网传的核心事实进行了正本清源式的“纠偏”,而且表达了一张纸媒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2.必须学会在动态性事件中捕捉核心新闻事实。常规性的新闻采访,除了各种会议,就是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动态性事件。在这样的事件中,“核心新闻事实”或表现为具有代表性的细节,或表现为记者置身事态发展核心位置的生动记述。如果稍有疏忽,就会在瞬息万变的动态事件中“捡到芝麻丢了瓜”。比如有一次,京城两家报纸同时报道了一名女子欲轻生跳楼的热线新闻,甲报记者赶到现场后拍摄了一张远景照片,然后客观记叙了轻生女被解救下来的过程。而乙报的记者却最大程度接近了女孩,并且耐心和有关方面一起进行劝说,还拍到了一张那女孩回头和记者说话的近景特写,次日以《高楼劝下轻生女》为题在头版头条作了报道。笔者认为,在这件具体的报道案例中,乙报明显胜出,主要就是缘于记者置身动态事件的核心当中展现事实,创造出了一种极具震撼力的“现场效应”,记者的积极参与把本来“轻生女跳楼”这一单纯的事件衍生成“劝下轻生女”这一极具人情味和情节感的新闻故事。由此也能看出,甲报报道的失败正是在于没有着力捕捉、参与到“核心事实”中来。

三、新闻标题制作也要突出对“核心事实”的理解

正是由于信息时代受众“更加注重自身利益”和“兴趣多元化”两大特点,时下报纸新闻版面不仅文章的写法和角度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以迎合读者快捷的需求,标题制作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笔者认为,由于对事实的把握更为稳健,传统媒体在标题制作方面比网络应该也更容易接近“核心事实”,从而对读者产生影响。结合长期编辑《北京青年报》新闻版面的体会,我认为时下的标题第一制作原则是一突出抢眼的“事实”胜于不顾实际的比喻,点出问题的“核心”强于引经据典的修辞。笔者认为有三种标题制作形式或可经常运用于新闻版面:

首先是开门见山型。利用肩题、主题和副题把新闻事件的核心内容概括出来,直白明显,不加雕琢,让读者一目了然,见题知义。例,某期《北京青年报》本市新闻版头条标题:

肩题 各家国内医药公司纷纷在京扩大连锁规模,应对外资同行入市挑战

主题 北京药店 两天开一家

这两重标题把放开医药零售业后国内医药行业积极应对的“核心信息”——加快发展,两天开一店的情形准确传达出来,这也是这篇新闻的核心所在。

其次是巧妙借喻型。这种标题的制作是在前一种的基础上(即准确表达事实)更加注意措辞的巧妙和趣味,引发读者阅读欲。例,某期《北京青年报》本市新闻版头条标题:

主题 青春期咨询家长“性”趣浓

副题 专家分析 对孩子期望过高、性知识贫乏、观念滞后是产生代沟的三点原因

通过双重标题,巧借“兴趣”的谐音,把家长关注孩子的性教育而同时又存在教育误区的事实和三点原因明确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第三是善于将版面的“同质稿件”归类处理,通过标题的对仗、压韵来体现“报料”的“集合效应”。例如我曾经负责编辑《北京青年报》社会新闻版“燕城快风”专栏。在二版将三位通讯员的来稿辑纳成这样一组颇具可读性的社会新闻,通过幽默诙谐的标题制作使这组“报料”为版面增色不少——

肩题 买张金卡 说来潇洒 实则尴尬

主题 买卡容易退卡难

肩题 买斤排骨 小贩热心 顾客叫苦

主题 排骨吃出了棒骨

肩题 买件绒衫 煞是漂亮 却不能穿

主题 牦牛绒衫痒难耐

应该说,这样的标题对于归纳提炼大量通讯员来稿是再适宜不过的。当然,随着报业形势的发展,不管是消息写作还是标题制作一定还会有更新更快的变化,但笔者以为,新闻从业者只要怀着“为读者提供并整合核心事实”的理念,纸媒也一定能够保持自身的优势并最终赢得读者的认可。(作者曾担任《北京青年报》社会部记者、总编室编辑、经济部记者,现为《北京青年报》都市新闻部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