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白马寺 神都洛阳的佛教祖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白马寺 神都洛阳的佛教祖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马年已至,网络上迫不及待地掀起了一场马背上的娱乐,马背上有钱,马上有钱;马背上有两头面对面的小象,马上有对象;马背上有一根茄子,马上有一(茄)切。本来表示空间空置的“马上”在汉语中被置换成了表示时间节奏的“马上”,只因为现代人的生活离奔腾的马儿太远,离工业化生活节奏太近。“马上就要”的焦虑催逼着每个人。

时间穿越到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大汉王朝光武帝刘秀的儿子明帝刘庄也体会了一把“马上就要”的焦虑。一日晚上,明帝夜宿南宫,梦中见到一个身高丈六,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心情愉悦。次日早上,明帝召集大臣,说梦与众位大臣,问及这是何方神圣?大臣傅毅解道:臣听说,天竺有得道者,人们称其为佛,可以凭空飞行,通体有光芒,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有所悟道,于是“马上要金人”,派了羽林郎中蔡、秦景、博士王遵等十二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这是比“唐僧”(唐朝僧人)要早得多的西域求法之行。

从繁华的洛阳到西域的蛮荒之地,秦景、王遵等一干人骑在白马上,头也不回地“西天取经”去了,万里征途、烈日风沙、语言不通、风俗迥异,估计秦景他们的心情多少都有些风萧萧兮的悲壮,奈何前路迢迢,明帝虽然心情是“马上就要”却也不得不耐着性子在家里等消息。就这样,一行人靠着马驮人走,愣是走了两年,到永平十年(公元67年),才走到大月氏国,路上遇到了两位东游的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像,于是诚恳邀请二位高僧东赴大汉弘法布教,二人应允,与汉使一起,用白马负经,带着佛像返回洛阳。使者们完成使命活着回来了,明帝很高兴,看见佛像与梦中形象契合,更加礼遇二位高僧,不仅亲自接待,而且还安排他们暂住官署大鸿胪,也就是后人常说的鸿胪寺,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是专务外交的中央机构,用今天的话说也是正部级行政机关大院。之后,又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仿天竺式样兴建僧院。因为白马驮经有功,僧院即以“白马”命名,为表示重视,皇帝又特许僧院以官署常用的“寺”相称,合起来就是“白马寺”。这是后世对白马寺来厉流传最广的说法,被广泛记载在《理惑论》、《四十二章经序》、《后汉纪》、《后汉书》、《高僧传》、《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典籍中,史称“永平求法”。白马寺可以说是中国史上首次公派西天取经的辉煌成果,从此天下僧院都荣誉地以“寺”相称,清亡后,大理寺、光禄寺、鸿胪寺等一干官署名称消失,寺于是成为僧院特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白马寺。

首译汉文《四十二章经》

“永平求法”捧红了白马,小说《西游记》很可能就受此启发才有了白龙马驮经、帮助唐僧西天取经的情节。

汉明帝捧红了白马寺,作为一名佛教的超级粉丝,明帝后来又在南宫的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作佛像,明帝的寿陵也被要求有浮图像(佛像)。这一时期国丰民宁,四夷归附,老百姓的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在皇帝的带动下,学佛法的人慢慢多起来了,而白马寺则成发扬佛教的一大策源地。

今天的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建筑基本上是明代的,但位置还是汉代的原初位置,坐落在邙山、洛水之间,远远望去宝塔高耸,殿阁峥嵘,长林古木,肃然幽静。

最的白马寺山门是牌坊式歇山顶的形制,有三个门洞,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入得三门,便是要持戒修道。白马寺的山门比较简朴,只是大书三行字,“觉林”、“法苑”和“中国第一古刹”,标志自己的身份。山门上部分石块上还有工匠建造时留下的“彩蛋”,刻有工匠的“左仲”、“李伯”等姓名,不少人认为工匠石刻之石当属东汉遗物。

作为佛典入华最早的官办集中翻译研究基地,入华的印度佛教“传教士”摄摩腾、竺法兰在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在金庸的笔下,八部《四十二章经》关乎大清龙脉,里面的羊皮碎片合起来是一张满人在关外的藏宝图。其实《四十二章经》是由42段短小的佛经组成,内容主要是“阐述早期佛教(小乘)的基本教义,重点是人生无常和之蔽。认为人的生命非常短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无常变迁,劝人们抛弃世俗欲望,追求出家修道的修行生活”。之后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又在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白马寺因此在佛法的传播和阐释上拥有极为优越的地位,历代都有高僧览经求法。虽然后来刹寺林立,白马寺仍被公认尊为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坐北朝南,走近大门就能看到高悬着的“白马寺”三个字,两侧的山墙上写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大字,这其实是佛教宣扬比较多的概念。“庄严国土”是佛门大愿,是要让世间如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成为美妙清静的净土;“利乐有情”中的“有情”是说一切有生命有灵魂的生物,即众生,“利乐”即利益、快乐,意思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让众生快乐。

白马寺声名远扬,未到实地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认为寺中定有白马样的图腾。寺院大门前确有两匹石马,通高1.8米,身长2.2米,看上去温驯敦实,吃苦耐劳,惹得不少游客爬上马背,立此存照,马背已被骑得溜滑。为了防止被更多游人骑照,石马已经被围了起来。其实石马并非驮经的白马,而是宋代石雕作品,原来放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女婿魏咸信墓前。1935年前后,当时的寺院为了重修白马寺,才将它们迁置于山门前。不过两匹毫无违和感的冒牌石马反而让白马寺显得更加完整。

从高处俯瞰,白马寺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寺内的主要建筑都分布在由南向北的一条中轴线上,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东西两侧分别有钟、鼓楼,斋堂、客堂,禅堂、祖堂,藏经阁、法宝阁等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布局规整,总共占地约4万平方米。

明月见古寺,林外登高楼

白马寺原来的建筑在历史上被多次烧毁,如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临走时烧了洛阳城两百里以内的所有房屋,“城府荡尽”,白马寺也在劫难逃。但是佛教在古代是人们重要的思想来源,白马寺作为名寺古刹,虽屡遭兵灾战火,但社会一稳定,就又会被修葺增缮,以更加宏伟壮观的态势卷土重来。

名篇《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北魏时,白马寺的佛塔前曾种植有柰林(石榴)和葡萄,枝叶茂盛,果实硕大,石榴有七斤,葡萄如枣大,美味冠绝京华。果实成熟时,皇帝摘果赐嫔妃,结果嫔妃们都不舍得吃,辗转赠予亲友,洛阳有旧谚,“白马甜榴,一实值牛”。如今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还种植着许多石榴树,每至农历四五月份,寺里的树上开满了石榴花,晶莹洁白,如玉似雪。

到隋唐两代,政府大力崇佛,得道高僧在京师粉丝众多,“人皆仰之”。武则天更加崇佛,她直接任命亲信薜怀义为白马寺住持,征调民夫工匠,大兴土木,在充沛资金的支持下,白马寺空前豪华壮观,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据说山门一直抵近洛河北岸,以至于僧人关山门得骑马,奠定了今天白马寺的格局。诗人王昌龄曾留下诗句:“明月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

在徐克的“狄仁杰”系列电影中,故事的主要情节线永远都缠绕着武则天与寺院佛像,崇佛与政治总是连着千丝万缕的阴谋和阳谋。历史上,薜怀义等人不但把白马寺经营成楼阁辉煌、栽遍花木的人间仙境,还写了一部《大云经》,把武则天比作弥勒佛降世,真命天子。武则天很满意,将《大云经》颁布天下。这或许才是武则天崇佛的真正目的,要让宗教为她的权力合法性背书。

佛教大盛,占用了大唐王朝太多的人力和税源。安史之乱后,会昌五年唐武宗下诏废佛,规定除特别审批留下的寺院外一律拆毁,所有僧尼还俗,金属佛像法器全部铸铁化钱,白马寺也受到了影响。白马寺方丈释印乐曾说:“现在看到的白马寺是明嘉庆年间的基础框架,白马寺的山门进来后是五层大殿,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大雄殿是白马寺的主要殿堂,重大佛事活动一般在这里举办,大殿内正中佛坛上供奉着七尊造像坐在须弥座上,其中一尊像据说是释迦牟尼最后一次讲经说法时的模样,那次讲经他并不说话,称不语说法。”佛祖胸口有“万”字,表示“福德无量”,右手持一朵鲜花,不宣其义,即所谓“捻花示众”。释迦牟尼弟子摩诃迦叶站在左侧,在“不语说法”中,惟有他破颜微笑,悟破佛祖真意,后来中国禅宗推崇他为印度传承的第一代祖师。右侧是佛祖弟子阿难,他博闻强记,被称为“多闻第一”,中国禅宗又推他为在印度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

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合称“释迦三圣”,东西侍立的有两尊手持鲜花、体态娇娜的天人,在大佛讲经时,在高高的天上,纷纷散花,据称是“天女散花”、“天花乱坠”的由来。

“夹干漆”造像奇艺

沿白马寺中轴线穿过天王殿就是大佛殿,东南角悬挂着一口重达二千五百斤的明代大钟,由太监黄锦所铸。夜深人静之时,一旦有僧人敲击,钟声经久不绝,回荡四野,洛阳人称之为“马寺钟声”。

第三重是大雄殿,“大雄”是释迦牟尼的尊称,指他像勇士那样神通广大,法力无边。高2.25米的佛祖造像给人以无限庄严、圣洁、恬静之感。

大雄宝殿的这些佛像再加上天王殿里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造像,之前并不属于白马寺。1973年,在“”中遭受破坏的寺院为了迎接柬埔寨亲王西哈努克的来访,经总理批示,从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入这些造像。造像使用的元代“夹干漆”造像方法――先用泥、沙制作原胎,然后以麻、丝、棕等裱裹,再涂漆,反复多次后绘彩描金,再脱去原来的泥沙胎,如此造出的佛像重量极轻,每尊只有三到五公斤,但耐酸碱、高温、潮腐,结实坚牢,从元代至今700多年来未经修缮,仍然色彩如新,已成国内罕见的稀世珍品、白马寺的镇寺之宝。在古代,好的夹干漆造像,价值要比全铜像高十倍,可惜宋元以后,便渐渐失传。

接引殿是寺内的第四重大殿。再往后是清凉台。传说就是前文中所说的汉明帝日常学习、避暑的地方,后来送给二位印度高僧居住、传经,译出了大名鼎鼎的《四十二章经》。清凉台上建有毗卢阁,以此为中心加上周围的配殿、僧房,形成封闭式院落格局。毗卢阁供奉的是毗卢遮那佛,是佛教密宗尊奉的最高的神。白马寺还有一个重要景观齐云塔。寺院建塔,通常用来贮舍利、藏经卷、存放衣钵等,是一座十三层的方形密檐工砖塔,高约25米,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繁华落尽,七朝古都,帝王的威仪早已埋入地下,白马寺昔日思想高地的盛景也已不在,沉淀下来的只是这一座座佛堂、一尊尊佛像,靠着“旅游”二字浑然融入凡俗世间。如今古城洛阳最有名的莫过于一花一窟一寺。花是国花牡丹,中春四月,满城花开;窟是龙门石窟,汇聚了佛教的造像艺术;寺就是被称为“中国第一古”的白马寺。

但是,如同一所大学可以没有大楼但不能没有大师一样,一座古刹风景再美,没有精神世界的饱满与传承也会失去世人的尊重。没有了摄摩腾、竺法兰、昙柯迦罗、神秀等大师名僧的白马寺也会慢慢只剩下一副驱壳。

今年的1月8日,腊八当天,白马寺承继传统,再开施粥活动,方丈释印乐亲自掌勺向香客施粥,希望借腊八这个传统节日弘扬佛法,唤醒人们惜福感恩以及济困怜贫,平和朴素,返璞归真之心,营造人与人相互关爱的氛围。一勺一粥,“利乐有情”,虽然平凡但却在一步步靠近当年白马驮经的真意。

(参考资料:徐金星,《白马寺》)